“以前养猪是坐火箭,现在是骑自行车。”农业农村部首席专家王祖力最近在广州种猪大会上的比喻,道破了养猪业的新变局。这位博士断言,除非有重大疫情之类的事件冲击,过去20年那种“猪价坐着过山车”的大震荡时代已经落幕,如今行业正进入一个产能僵持、微利运行的“摇椅时代”。曾经暴赚暴亏的养猪业,终于要回归平淡了?
猪周期这个词,在养猪人口中曾堪比魔咒。数据显示,我国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6轮猪周期,最长的持59个月,最短的仅24个月,简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连续剧。但王祖力认为,随着国家生猪产能调控方案的实施,这个周期正在变得“温文尔雅”。
调控的奥秘藏在一组数字里:能繁母猪存栏量在正常保有量的92%-105%之间,属于“绿色安全区”,超过105%就要启动调控。这就像给猪价装了个“减震器”,避免了过去那种“一飞冲天”后“自由落体”的极端行情。现在的情况是,规模企业不想减产(怕成本上升),但又不能增产(有调控),于是形成了王祖力说的“僵持阶段”——颇有几分太极推手的味道。
这种僵持背后,是行业生产效率的“暗度陈仓”。近十年能繁母猪少了21.6%,猪肉产量却没降,秘诀就在于MSY(每头母猪每年产崽数)的提升和出栏体重的增加。2007年猪平均体重才106公斤,现在都长到130公斤了。
今年上半年的仔猪市场,活脱脱上演了一出“逆袭剧”。按常理,能繁母猪存栏增加,仔猪价格该跌,可前几个月却异常坚挺,利润甚至超过商品猪。王祖力点出了关键:市场多了群“新买家”。
这些新面孔包括:退出母猪养殖的散户(从卖家变买家)、扩张的集团猪场、将产业链延伸到养殖环节的中小饲料企业,还有以山东为代表的区域性放养平台。就像突然来了一群抢演唱会门票的粉丝,仔猪价格不涨才怪。但王博士敲了警钟:“这些新玩家一旦变脸,价格波动可能更剧烈。”果不其然,6月后仔猪价就开始下跌,真是“过山车刚爬上去就急刹车”。
这种波动背后,是市场情绪的“蝴蝶效应”。王祖力发现,最近商品猪价格波动比母猪大,说明大家都在“炒短线”。养猪人要是只顾着追涨杀跌,很容易变成“接盘侠”。其实按今年能繁母猪仅增2%的情况,猪价根本没大跌的基础,何必瞎折腾?
非洲猪瘟后,养猪业出现了“南繁北育”的新格局,存栏前十的省份南方占了8个。分工明确效率高。但王祖力提醒,猪肉消费已进入平台期,每年就5500-5600万吨需求,禽肉、牛羊肉还在抢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养猪业不能再靠“增量”吃饭,得靠“提质”续命。
面对这样的新局,养猪人得改改老观念了。王祖力的建议很实在:“有能力的企业该去产能就去一点,对大家都好。”未来的竞争,不是比谁胆子大赌行情,而是比谁成本低、效率高——微利时代拼的是耐力。
猪价涨跌终有期,效率高低定乾坤。从“火箭速度”到“自行车节奏”,养猪业的变迁其实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缩影。正如王祖力所言,大震荡时代过去了,但季节性上涨还会有。对于养猪人来说,与其“赌行情”不如“练内功”,毕竟智能化、规范化才是王道。
那些大起大落的日子已成前尘往事,养猪人会享受这个“摇椅时代”的安稳。毕竟,能稳稳当当赚钱,总比“心脏跟着猪价跳”强。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5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