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

死亡率最高可达90%!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措施
 来源:🔗猪业科学  2025-07-28 14:40  点击:399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多发性纤维素浆膜炎与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副猪嗜血杆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猪只感染后发病率为15%~90%,死亡率最高可达90%。导致猪只发病的因素有很多,且发病后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增加死亡率与治疗成本。

 

1 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属于巴斯德氏菌科,嗜血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菌,有杆状、球杆状、长丝状等多种形状,大小不一,约0.5 μm×(1.5~2.0)μm。无芽孢、无鞭毛、非溶血性,血清型较多,其中1、5、10、12、13及14型为高毒力菌株,2、4、6、8、9及11型为中等毒力菌株,3和7型为低毒力菌株。副猪嗜血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干燥、高温等条件下容易死亡,一般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都能有效灭杀该菌。

 

2 流行病学

 

猪是该病的主要易感群体,尤其对2~4月龄仔猪危害严重,此阶段仔猪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猪群感染后发病率可达20%~45%,死亡率可超过50%。不同品种猪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易感性没有明显差异,在生产实践中,一些产仔率高的品种或品系可能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机体负担较重,相对更容易发病。病原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母猪分娩过程中,仔猪也可通过接触母猪阴道分泌物而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温多变的春秋以及寒冷的冬季更为常见。诱发因素有很多,如猪群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饲养环境恶劣、长途运输、突然更换饲料等,都可诱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3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常伴有湿性咳嗽。随着病情发展,呼吸会变得急促、困难,表现为腹式呼吸,严重时呈犬坐姿势、张口呼吸。关节肿胀是副猪嗜血杆菌病常见典型症状之一,多发生于跗关节、腕关节等,关节痛感明显,不愿走动,触摸关节有热感。随着病情进展,关节腔内出现积液,导致关节肿大明显,严重影响猪的运动能力,出现跛行甚至无法站立。部分病猪出现抽搐、痉挛、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表现为走路摇晃,容易摔倒,或圆圈运动,严重时倒地不起,四肢划动呈游泳状,这是由于病菌感染脑膜,引起脑膜炎所致。急性感染的病猪可在发病2~3 d内突然死亡,有时甚至无明显症状;慢性感染的病猪病程较长,可拖延数周,最后因衰竭死亡。

 

4 诊断方法

 

4.1 临床观察

 

整体观察猪只的精神状态、食欲、温度。留意猪只是否有湿咳、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检查猪只关节,可触摸与按压,一般情况下,可见关节肿胀发热,用力按压,猪只痛感明显,可能会闪避、尖叫等。注意猪只是否出现抽搐、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临床观察虽不能确诊,但可以为下一步诊断提供方向。

 

4.2 剖检诊断

 

病猪解剖可见多处特征性病理改变,可见多发性纤维素性、浆液性或兼具二者特性的浆膜炎与关节炎,以及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和心包炎,病变部位普遍可见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物,致使胸水、腹水蓄积显著增多;肺脏外观表现为肿胀,且伴有出血、淤血特征,肺表面被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并与胸腔紧密粘连,同时还分布诸多被结缔组织包裹的小化脓灶;胸腔内聚集大量淡红色液体,其中还夹杂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块,心包膜与心脏之间粘连;全身淋巴结肿大,色泽暗红,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肾脏、十二指肠均出现散在出血点,回盲口附近存在轮层扣状溃疡;脾脏出血性梗死,进一步凸显机体各器官系统受累状态。

 

4.3 实验室诊断

 

4.3.1 涂片镜检

 

依据规范流程采集心血、肺脏、肝脏、脾脏、关节液、胸腔积液以及腹腔积液等病料,制作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或亚甲蓝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短小、形态多样的菌体;亚甲蓝染色时,细菌的两级部位会出现明显浓染特征。

 

4.3.2 细菌分离鉴定

 

将采集的病料接种于巧克力琼脂、血琼脂等培养基,在5%~10%二氧化碳、37℃环境中培养48 h。副猪嗜血杆菌在巧克力琼脂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隆起、湿润、边缘整齐的灰白色菌落;在血琼脂上无溶血。

 

4.3.3 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

 

过去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检测以补体凝集试验为主,随着ELISA检测方法的发展,以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养殖场实验室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依托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可特异性扩增副猪嗜血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特点。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治疗需综合用药。对刚出现临床症状的猪群,可用卡巴匹林钙以500~800 g/t的剂量拌入饲料中连喂7 d,能有效缓解症状;或用氟苯尼考粉剂以450 g/t加卡巴匹林钙500 g/t溶入水中,供猪群饮用,连续3 d,治疗效果明显。对感染较重的病猪,可用头孢噻呋钠按10 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2次/d、连续5 d;或用10%恩诺沙星按2.5 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1次/d、连续5 d。若病猪呼吸道症状明显,可配合用硫酸卡那霉素按20 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2次/d、连续7 d;也可用氟苯尼考粉剂按20~25 mg/kg体重的剂量灌服,1次/d、连续5 d。

 

5.2 预防

 

5.2.1 加强营养和环境管理

 

保持仔猪保育舍舒适的生活环境,室内温度尽量控制在26℃左右,湿度控制在60%~70%,加强通风(风速不低于0.2 m/s)以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按猪群生长阶段和体重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拥挤。采用全出全进饲养模式,猪群全部转出后,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空栏至少7 d。根据猪群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结构的不同需求,科学选择品牌可靠、优质新鲜的配合饲料,采用自动喂料系统(没有自动喂料系统的,应采取少量多餐饲喂方式),并及时清理残渣剩料,避免猪群摄入污染、发霉饲料。

 

5.2.2 消毒灭原

 

应结合养猪场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并执行合理、有效的卫生防疫规程和消毒灭原制度。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一般消毒剂均能有效杀灭副猪嗜血杆菌,猪舍消毒应首先清除有机物,应坚持“猪舍内外上下、空间和地面墙面等立体式全方位消毒”原则,应保持一定频率,应确保药物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如猪群全部转出后对空栏的消毒,可在清除有机物后,用2%氢氧化钠溶液泼洒猪舍墙壁、地面、栏杆、食槽、水槽、粪沟等部位,保持作用时间2 h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连续5 d,每天一次用聚维酮碘溶液对以上部位及屋顶、空气进行喷雾消毒。

 

5.2.3 免疫接种

 

可根据养猪场所在地动物疫病防疫形势,科学选择副猪嗜血杆菌四价灭活疫苗、三价灭活疫苗或二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初产母猪首次接种时间为产前40 d,第二次接种为产前30 d;经产母猪产前5~6周是免疫接种最佳时期,产前3周进行第二次接种;仔猪10~60日龄之间均可接种。接种剂量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执行。经治疗痊愈后病猪,也可接种疫苗以巩固治疗效果。

 

6 结语

 

综上所述,副猪嗜血杆菌病对养猪业危害较大,临床症状结合病理解剖与实验室检测可以确诊。但应注意该病临床症状与许多常见病相似,应认真鉴别诊断,确诊后应立即组织治疗和综合防控。通过采取全出全进饲养模式,加强营养和环境管理,开展有效的消毒灭原,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病防控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对养猪场减损止损、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编辑:张光磊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5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