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图片教学 » 正文

非洲猪瘟常态下之乳仔猪料配方策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9-03-11  来源:🔗成廷水---九州互联  💛2459
核心提示:一、非洲猪瘟常态化及“金猪”时代的到来自去年8月份我国确诊第1例非洲猪瘟病以来,非洲猪瘟在全国大部分地方肆虐,给养猪业带来

一、非洲猪瘟常态化及“金猪”时代的到来

自去年8月份我国确诊第1例非洲猪瘟病以来,非洲猪瘟在全国大部分地方肆虐,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免疫和治疗手段,而且对于其传播途径尚未清楚掌握。在全群捕杀以及区域封锁失效后,该病必定会或已经成为诸如口蹄疫等病一样的猪场长期控制的疾病之一,防控的重点开始转移到以场为中心的生物安全措施上。

非洲猪瘟常态化无疑使养猪业的综合成活率会大幅下降(估计会在70%以下),养殖风险加大了。然而由于非洲猪瘟的各种影响,使我国猪(包括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猪肉价格势必会大幅上涨,使得每头活猪的利润大幅提高(估计会超过1000元!),随之仔猪价格也会暴涨(目前已经达到或接近600元/头,将来可能会到800元以上)。可以预见,我国将进入“金猪”时代。

二、“金猪时代”养猪的目标

在非洲猪瘟背景下的金猪时代,养猪的高利润是建立在活猪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提高猪只健康水平,增强抵抗力,提高成活率是第一位的。另外由于非洲猪瘟光临猪场的不确定性,尽早出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因此使存栏猪快速生长,尽快达到上市体重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仔猪价格的上涨,仔猪所占养猪成本上升;乳仔猪免疫力比较弱,是影响养猪成活率最重要的阶段;另外乳仔猪生长潜力比较大,可以为后期生长和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乳仔猪饲料要有根本改变,开发保健促生长型饲料是大势所趋。

三、新背景下的乳仔猪配方策略

1. 重视仔猪肠道的发育和保健

肠道是消化、吸收及免疫的重要器官,对猪的生长和健康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研究表明非洲猪瘟以消化道感染为主。因此在配方系统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1.1 为肠道发育提供营养

为肠道提供充足的营养是促进肠道发育的基础。研究表明谷氨酰胺是肠绒毛上皮细胞优先的能量来源及DNA合成的重要基质,对肠道发育和损伤之后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小麦水解蛋白含有丰富的以肽形式存在的谷氨酰胺,是Gln最经济有效的来源。建议乳仔猪日粮Gln(X)的水平为3.9-4.1%。短链脂肪酸特别是丁酸,也被认为对肠道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短链脂肪酸在消化道前段的快速吸收性,除了足够添加量以外(目前市场产品的推荐剂量明显偏低),应确保添加的丁酸(制剂)能到达肠道,并在肠道被吸收利用。研究表明苏氨酸、核(甘)酸对肠道的发育具有重要重要,应适当提高苏氨酸在氨基酸平衡系统中的比例,并考虑添加富含核酸(如酵母水解物)的产品。

1.2给肠道提供足够的锻炼

使用高可消化原料虽然可以减少仔猪肠道消化的压力,但肠道本身因饲粮的高可消化性而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使得肠道发育滞后,不能满足后期较高采食量和较低日粮消化率的要求。纤维特别是不溶性纤维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肠道的发育。研究表明日粮增加不溶性纤维水平,可以增加仔猪肠道的长度和重量,提高肠绒毛的高度和密度,增加V/C比值,增强仔猪肠道的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这无疑对乳仔猪阶段以及后期猪的生长和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考虑纤维的供给,笔者建议仔猪教槽料和保育料的粗纤维水平分别应提高到2.5%和3.5%以上。另外在纤维原料的选择上,避免使用可溶性纤维,因为众多的研究发现可溶性纤维由于其高粘性不利于肠道的发育。

1.3减少日粮过敏源,避免肠道损伤

大豆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对肠道具有极大的损伤作用,被认为是大肠杆菌引起仔猪腹泻的根源。因此在考虑为肠道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基质之外,在日粮配方中应减少对肠道发育不友好的成分如大豆抗原(如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含量。 大豆蛋白中含有丰富的大豆抗原(占蛋白80%),因此应尽量减少使用比例,或考虑低大豆抗原的酶解大豆蛋白或深度发酵豆粕。

1.4 帮助建立平衡稳定的肠道肠道微生物区系

仔猪平衡且稳定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对于仔猪的消化和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添加益生素活菌制剂是通常可以想到的办法,但在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尚未成熟时,添加活的非共生微生物可能需要谨慎,否则会干扰自身微生物区系的建立,起了反作用。相比而言,添加寡糖(如MOS、FOS等)或具有益生元作用的可发酵纤维,为肠道自身微生物提供可发酵的基质促进有益菌的增殖,可能更加有益。另外增加日粮纤维还可以避免肠道微生物以肠道粘液为营养破坏肠道的粘液层。避免使用广谱性的抗生素或其他抗菌成分(如药理剂量氧化锌、硫酸铜等),对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是有益的。

2.提供充足的可消化营养,满足仔猪快速生长的需要

仔猪代谢旺盛,相对生长潜力极大,因此应该充分满足仔猪营养供给。

2.1 适度提高仔猪采食量

仔猪营养的获取,是建立在采食量的基础上的。采食量方面除了考虑仔猪本身消化吸收机能(即肠道的功能)外,重点应考虑原料的口感及可消化性。鱼肽类产品以及酵母类产品不仅具有高可消化性,而且含有丰富的诱食肽及呈味物质(如UMAMI成分)对于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采食量非常有益;发酵所产生的风味,也对提高采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过度使用诱食剂“强迫性”增加采食量,反而不利于肠道健康。

2.2 提高饲料可消化养分的含量

提高可消化养分不仅可以促进仔猪的生长,同上可以满足免疫营养的需要。另外不少饲料企业在防控非洲猪瘟上采取了提高调质温度、延长调质时间等饲料加工措施,这无疑会导致营养及活性物质的损失,提高饲料养分含量也是一种弥补。设计饲料配方时应以可消化营养作为参数,并适度提高营养参数(能量、可消化蛋白/氨基酸、钙磷、微矿、维生素等)的设计值。在原料选择方面,一方面选择消化利用率较高的原料(包括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另一方面考虑对某些原料进行预处理,以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或直接进行预消化(酶解和/或发酵)提高养分消化利用率,如使用部分膨化玉米、膨化大豆,酶解发酵豆粕、乳化脂肪等。对原料进行热处理,还可以降低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风险(因为该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

2.3 减少饲料原料本身对消化的不利影响

这方面除了消除原料抗营养因子外,应特别重视原料及饲料的酸结合力。乳仔猪通常胃酸分泌不足,不仅影响蛋白质在胃内的初步消化,而且会影响小肠内消化酶的分泌,因此在日粮配制时应考虑其酸结合力,建议将酸结合力(ABC值)作为日粮配方的重要参数。建议教槽料的ABC4低于350,保育料的ABC4值低于600。在考虑饲料酸结合力方面,应综合考虑各种原料的酸结合力贡献。除了在配方中使用酸结合力较低的钙源(如甲酸钙、磷酸二氢钙)外,应重视蛋白原料的酸结合力(蛋白原料的酸结合力虽然低于钙源,但添加量比较大,总体贡献大)。蛋白原料的酶解和发酵可以大幅降低其系酸力,如深度酶解发酵的豆粕的酸结合力可以降低到300以内。饲料中氧化锌也是影响酸结合力的重要因素,尽管国家对氧化锌的使用量的规定比较宽松,但考虑其对酸结合力的影响,建议使用高效氧化锌,以降低氧化锌的水平。

3.选择使用清洁安全的原料

尽管对饲料传播非洲猪瘟的可能性存在争议,但出于安全考虑,在非洲猪瘟常态下,应尽可能清洁安全的原料。

3.1 避免使用猪源性饲料原料

检测结果已经显示血浆蛋白等ASFv核酸阳性比例比较高,尽管官方否认其致病性,但猪源性原料无疑具有携带病原的最大风险。为降低风险,建议在饲料中避免使用来源于猪的原料如猪血浆蛋白、血球蛋白、肠膜蛋白、肉骨粉等以及可能被猪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的其他饲料原料(如来源于疫区的玉米)。

3.2 饲料中添加酸化剂

多种病毒(如口蹄疫病毒FMDV、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非洲猪瘟病毒ASFV)抵抗酸的能力很弱。饲料中添加合适的酸化剂可以对饲料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酸化剂的选择建议:(1)选择小分子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2)建议选择缓冲酸(酸+酸的铵盐组成的缓冲酸);(3)选择液体形式的酸(可气化,使酸分子与物料中可能携带的病毒充分接触)。另外非洲猪瘟病毒属有囊膜病毒,某些酸(如月桂酸)可能对破坏病毒的囊膜有帮助。

3.3 控制原料霉菌毒素污染

霉菌毒素会损伤免疫系统,导致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增加猪只对包括非洲猪瘟病毒等病原的易感性。因此应避免使用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原料,控制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必要时可以考虑长期添加相关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或处理剂。

4 适当减少使用抗生素以及高锌等抑制生长的添加剂

在非洲猪瘟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养殖场普遍加强了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这些措施也许不能真正彻底消灭非洲猪瘟,但很多疾病病原可能会“躺着中枪”,被“顺便”消灭掉。导致除非洲猪瘟外,其他病原的感染压力大幅下降。因此在这种低感染压力下,有机酸、植物精油或提取物等抗生素潜在替代产品可能具有更佳的应用效果和更高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抗生素和氧化锌的添加水平,也不至于增加仔猪病原性腹泻及其他疾病,从而减少抗生素及高锌对仔猪及后期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之,在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单纯追求阶段性采食量和增重,同时使用高锌、大量抗生素控制腹泻的传统乳仔猪饲料,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调整乳仔猪饲料的产品策略,及时推出“保健饲料”,以保证乳仔猪健康为首要目标,保持合理的早期增重,改善肠道发育和消化道防御屏障,提高全程的生长速度,是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