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图片教学 » 正文

浅谈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1-06-03  来源:🔗华南生物   💛4382
核心提示: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鸭群患病后主要表现为死前发生痉挛,头向背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鸭群患病后主要表现为死前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角弓反张,俗称“背脖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本病传播快、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学】

鸭肝炎病毒共分3个血清型,分别为Ⅰ型、Ⅱ型、Ⅲ型。其中Ⅰ型DHV属于小RNA病毒科,无囊膜和血凝性,抵抗力强,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Ⅱ型DHV属于星状病毒。Ⅲ型DHV属于小RNA病毒,这三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Ⅰ型DHV又称古典型,常发生急性病例,死亡率高达90%,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比较典型。目前,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病原主要为Ⅰ型DHV。

【流行特点】

该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以侵害3周龄以内雏鸭为主,成年鸭具有抵抗力,一般呈隐性感染但不会发病。鸭是唯一天然宿主,鸡和鹅一般不自然发病。本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比如与病鸭的直接接触传染或通过病鸭的粪便、饮食等间接传播。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DHV能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需要注意的是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饲养密度大等也可诱发该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鸭肝炎病毒潜伏期一般为1~4d,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表现为精神萎靡,眼半闭呈昏睡状,羽毛松乱,翅下垂,行动呆滞,缩颈呆立,食欲不振甚至厌食、绝食;发病12~24h即出现神经症状,病鸭全身性抽搐、运动失调、两脚痉挛,身体倒向一侧或就地旋转,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故俗称“背脖病”。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数小时后死亡。也有的雏鸭无明显临床症状便突然死亡。 剖析可见肝脏特征性病变: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也呈斑驳状。肾脏充血、肿胀,呈暗紫色树枝状。

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鸭基本上不死亡。

【防控措施】

在高发季节,对雏鸭应施行严格隔离饲养。孵化、育雏和育成分舍隔离饲喂,鸭舍和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1~3日龄时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防止本病发生。如果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d接种2次鸭肝炎疫苗,其后代可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发病鸭群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具体措施如下:

1. 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2mL/只,在注射过程中勤换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2. 饲料中加入抗病毒中药拌料饲喂,饮水中添加保肝通肾药物,排解毒素。

3. 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给鸭群提供舒适生长环境。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