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经过炎热的夏季,体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温导致采食量下降,同时机体仍需维持基础代谢,能量消耗较大;加之湿度过高,易引起肠道脾胃系统消化功能减弱,出现粪稀、过料、消化不良等问题。长期的营养缺乏,临床表现为失重三两到半斤不等,蛋轻、卵泡发育、生长受阻、产蛋率不达标等现象。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变大,自然光照时间逐步缩短。应及时通过营养补充进行“秋补”,并调整饲养管理方式,以恢复鸡群体质,维持产蛋性能,保障鸡群健康。
高温高湿的夏季对肠道和肝脏的危害较大。立秋后,应结合鸡群健康状况及时做好“秋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恢复采食量
“一场秋雨一场凉”,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夜间尤为明显。应在饲料原粮上进行调整,调整原则:气温下降后蛋鸡能量需求增加,可适当提高饲料中能量饲料(如玉米)的比例,同时保障蛋白质(豆粕、鱼粉等)和钙磷(贝壳粉、骨粉)的充足供应,以维持蛋壳质量。
饲喂管理建议:早晚气温低时多喂,中午少喂,保证饲料新鲜,严防霉变(秋季多雨易返潮,需加强饲料储存管理)。可配合使用优质脱霉剂产品来预防霉菌导致的免疫抑制及霉菌毒素引发的各种症状。
二、补充维生素
夏季热应激中消耗大量维生素,包括B族(B1、B2、B12)、VC、以及VA、VD3、VE等。这些维生素对修复肠黏膜、提高免疫力及维持高产性能至关重要,应采取渐进方式予以补充。
对于夏季管理不善、体弱多病或处于恢复阶段的鸡群,夏病秋养,应及时全面补充维生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弥补营养亏空。在秋季一定要增强鸡群体质,提升抗病力与免疫力,减少冬季的秋后算账,降低鸡群不同程度的发病和死淘。只有营养充足,才能有效提升鸡群支抗病能力、免疫力及高的生产性能。
三、保肝祛湿热
秋季气温回落,鸡群的采食量逐渐恢复,甚至有些鸡群出现采食量猛增现象,会影响肠道正常消化及肝脏的转化合成,出现消化不良、过料等问题。建议结合鸡群前期的采食量合理、逐渐增料,同时定期添加保肝类产品来维护肝脏正常的代谢功能。
环控管理应注意几点?
一、温度控制: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应防止鸡舍温度骤变。白天通风降温,注意午后高温时段,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下午1点~3点),确保通风降温系统正常运行,密切观察鸡群状态。夜间则应关闭门窗,做好防寒保温措施,保持舍温稳定,确保处于产蛋鸡适宜温度区间。
二、湿度管理:保持舍内湿度在50%-60%。潮湿时应加强通风排湿,但要避免贼风直吹鸡体;根据外界温度,逐步减少通风量,但要确保基本的最小通风量(保证氧气充足,排除有害气体)。干燥时可适当洒水调节。
三、光照稳定:秋季自然光照逐渐缩短,需补充人工光照,确保每天总光照时长稳定在16小时左右(如早晚各补光),避免光照突然变化影响产蛋。
“多事之秋”的季节,我们养殖一线的同仁们,更应该做好鸡群的护理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有助于维持鸡群健康、稳定生产性能,还能进一步挖掘鸡群在夏季未充分发挥的生产潜能,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