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情况
山东白羽肉鸡养殖场,饲养白羽肉鸡20000羽,30 日龄时开始出现异常症状。初期仅少数鸡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随后 1 周内发病范围迅速扩大,发病鸡只达 3800 余羽,发病率约 31.7%,死亡 126 羽,死亡率 3.3%。据养殖场负责人反映,该批次肉鸡按常规免疫程序接种了新城疫、禽流感、法氏囊等疫苗,但未接种病毒性关节炎相关疫苗。发病前 1 周,当地出现持续降雨,养殖场内湿度升高至 85% 以上,通风条件较差。
二、临床症状
发病鸡只的核心症状集中在关节及运动功能上。病鸡初期表现为跛行,行走时步态不稳,喜卧地,不愿走动,驱赶时可勉强站立,但腿部明显无力。随着病情发展,跗关节显著肿胀,触摸时感觉温热、有波动感,部分鸡只的趾关节、跖关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严重病例可见腿部肌肉僵硬,无法正常伸展,甚至出现关节变形,导致瘫痪,无法采食和饮水,最终因衰竭或继发感染死亡。
三、病理变化
对 15 只病死鸡和疑似病鸡进行剖检,主要病理变化如下:
1.关节病变:跗关节、趾关节的关节囊扩张,内充满淡黄色或淡红色的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部分病例渗出物中混有少量血液。关节软骨表面粗糙、失去光泽,严重者出现软骨糜烂、脱落,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2.肌肉病变:腿部的股二头肌、腓肠肌等骨骼肌出现出血、坏死,肌肉色泽变深,呈暗红色或紫黑色,质地变脆,切开后可见少量浆液性渗出物。
四、诊断过程
(一)初步诊断
根据养殖场的发病情况(30日龄白羽肉鸡发病,发病率高,未接种病毒性关节炎疫苗)、典型临床症状(跛行、关节肿胀、肌肉坏死)及剖检病理变化(关节腔渗出物、骨骼肌出血坏死),初步怀疑为白羽肉鸡病毒性关节炎。
(二)实验室确诊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采集病鸡的关节液、病变骨骼肌及肝脏组织,送专业兽医实验室进行检测:
血清学检测:采集发病鸡群和同场未发病鸡群的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禽呼肠孤病毒抗体。结果显示,发病鸡群的抗体阳性率达 92%,且抗体滴度显著高于未发病鸡群,进一步证实鸡群感染了禽呼肠孤病毒。
综合初步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最终确诊该白羽肉鸡群发生的是禽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关节炎。
五、病因分析
1.疫苗免疫缺失:该批次肉鸡未接种病毒性关节炎疫苗,鸡群缺乏特异性抗体,对禽呼肠孤病毒易感,这是本次发病的主要原因。
2.环境因素:发病前持续降雨导致养殖场湿度超标、通风不良,垫料潮湿、粪便堆积,造成病毒在环境中大量滋生和传播;同时,恶劣环境降低了鸡群的免疫力,为病毒感染创造了条件。
3.饲养管理不当:鸡群饲养密度较大,易造成鸡只之间的相互接触传播;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不足,影响鸡群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加重了病情。
六、综合防治方案
(一)治疗措施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的措施:
1.抗炎消肿:对发病鸡只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0.1mg / 羽),每日 1 次,连用 3 天,缓解关节肿胀和疼痛;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 C(0.2g/L)和葡萄糖(5g/L),黄芪多糖补充营养,增强鸡只抵抗力。
2.控制继发感染: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00mg/kg 饲料)和恩诺沙星(50mg/kg 饲料),连用 5-7 天,预防和控制细菌继发感染。
3.隔离与淘汰:将严重瘫痪、无法采食的病鸡隔离饲养,加强护理;对无治疗价值的病鸡及时淘汰,减少病毒传播源。
(二)预防措施
1.疫苗免疫: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白羽肉鸡可在 7-10 日龄接种病毒性关节炎弱毒疫苗,30 日龄时进行二免;种鸡需在开产前接种灭活疫苗,提高母源抗体水平,保护雏鸡免受早期感染。
2.加强饲养管理:
控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饲养白羽肉鸡不超过 10 羽,避免鸡只拥挤;
保持鸡舍通风良好,及时清理粪便和潮湿垫料,控制舍内湿度在 60%-70%;
提供优质全价饲料,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和矿物质的充足供应,增强鸡群体质。
七、治疗效果与预后
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后,第 5 天鸡群的发病数量开始减少,跛行症状有所缓解;第 10 天,大部分病鸡恢复正常行走,关节肿胀消退,死亡率控制在 0.5% 以内;第 15 天,鸡群基本恢复正常,食欲和体重增长恢复至正常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