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13时00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企业 » 正文

行业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育种强芯+联农富农:德康农牧的猪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8-20  来源:🔗智通财经  💛99

2025年上半年,德康农牧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生猪出栏512万头,实现盈利13.6亿元。这份“量利双增”的成绩单,是其在十余年打磨的养殖模式与育种技术的协同发力,也源于其联农带农模式的深度践行。从规模扩张到技术突破,从企业效益到农户增收,德康正以系统性实践勾勒猪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模式筑基 从农场到田间的协同之力

德康的规模与效益双增长,根植于对养殖模式的持续创新。自营种猪场专注种猪繁育与核心技术落地,合作的家庭农场则聚焦后端仔猪及育肥环节。这种"公司+家庭农场"的创新模式体系,既保障了育种端及关键技术节点的标准化,又提升了养殖段的效能、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成为支撑512万头出栏量与盈利13.6亿元的底层逻辑。

从2018年的99万头到2024年的878万头,再到2025年上半年的512万头(已接近2024年全年的58%),出栏量的持续攀升印证了德康模式的可复制性。更关键的是,这种增长并非依赖重资产投入——德康以记账形式为农场主提供种猪、饲料等物资,降低其资金压力;农场主负责猪场建设,在德康技术团队指导下养殖。据德康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合作3年以上的农场主占比达37%,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技术落地与规模扩张的坚实根基。

育种强芯 用科技锻造生猪“中国芯”

在德康的养殖链条中,育种技术是无可替代的“发动机”。在国家核心育种场中,德康种猪生长性能长期名列前茅。据德康介绍,其自主研发的德康Ⅱ系种猪更是展现出“生得多、长得快”的突出优势:父本100公斤日龄仅122.6天,母本窝均总产仔数达18.5头(窝均活仔数15.9)。同时,自主研发的ELY配套系与传统的DLY配套系(市场采购商品精液与LY母猪配种生产的商品肉猪)对比,饲养日龄减少12天,单头增收超100元,窝均增收超1000元,每头母猪年增效2300元(每头母猪年均2.3胎)。

这些突破源于持续的技术投入。2020年至2024年,德康的研发经费从7050万元增长至2.75亿元,研发投入占行政开支的比例稳定在17%左右,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全面覆盖核心种群,累计收集生长性能数据30万条、繁殖数据16万条。正是这种“数据育种+持续投入”的组合拳,让德康三年内16次登上国家核心场生长性能月度榜首,成为同时拥有2家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的标杆企业,也为盈利增长注入了技术底气。

联农带农 让技术红利流向千村万户

育种技术的突破、养殖技术体系的完善,通过德康高效的模式传递给了农户。德康通过“技术+保障”双轮驱动,为农场主提供优质种猪、全流程培训与技术专员的巡场服务,更以收益保障机制稳定预期,成功实现技术红利转化为农户收入。据德康披露,2025年公司新式农场仅上半年户均代养费就达80万元,同比增长15.5%,这种增长与德康赋能农户带来的养殖效率提升形成鲜明呼应。

德康持续发展的“百村百万”工程则让这种共赢模式落地生根。在四川宜宾,德康联合当地政府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体系,提供优质种猪,技术骨干驻点指导,带动农户养殖增效。

未来,“百村百万”工程将以“宜宾模式”为样板,陆续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多个省市扩大覆盖;“服务平台+生态战略”一直是德康集团的终极目标。在广东云浮,当地政府与德康携手打造的“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园”已经成为全国典型。从单个农场的效益提升到整村的产业振兴,德康让育种技术的"科技基因"真正融入了乡村发展的血脉。

从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到田间地头的猪舍巡检,从生产成绩跃升呈现的技术突破,到合作农户收入的持续增长,德康农牧以"模式筑基—育种强芯—联农带农"的闭环,诠释了猪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未来,随着德康这份"技术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共富"的实践,必将为种业振兴与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能。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