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上午,第十四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分会2-养猪营养论坛》,在湖南长沙国际会议中心三楼星沙厅01隆重召开。会上,牧原和环山均就“豆粕减量”这一议题分享了各自集团的成果。
《牧原低豆日粮的研发进展与实践》,杨亚敏,牧原食品
一、低豆日粮研究进展与实践低豆日粮研究进展与实践
大豆安全:中国养殖业2024年豆粕占比已降至13.7%,较2017年降4.2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每头猪节省成本≈15元,全国节本98亿元;节约大豆32 kg/头、耕地0.24亩/头,全国累计省大豆2081万吨、省地1.58亿亩;氮减排1.29 kg/头,全国减氮83.9万吨。
生产性能:PSY仍保持30;30–110 kg日增重部分批次>1000 g;30–120 kg料比最优2.3:1;肉色评分3.2,肌内脂肪>3%,各区域大群验证均达上述水平。
二、低豆日粮技术路径
组织:营养研究院394名技术人员专职攻关。
精准营养:高健康猪真可消化赖氨酸需求仅15.7 g/kg(NRC 19.5 g/kg),建立“无阶段日粮+动态模型+管链变频”的精准投喂体系,依据豆粕市价实时调整配方。
氨基酸替代:用发酵氨基酸补足缺口,已验证9类必需/非必需氨基酸平衡方案;
当豆粕3500元/吨时,配方成本已优于传统豆粕日粮,未来氨基酸降价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优势。
效率对比:玉米+发酵路径亩产蛋白268 kg、赖氨酸223 kg;大豆路径亩产蛋白48 kg、赖氨酸3 kg,前者单位耕地蛋白/赖氨酸产出为后者5–70倍。
三、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
新路线:以CO2、甲醇等“新碳源”耦合光伏/风能/核聚变“新能源”,通过生物制造直接合成葡萄糖→蛋白/氨基酸,摆脱传统“煤→电→葡萄糖”高碳路径。
目标:构建“新碳源+新能源”的蛋白生产新格局,把生物制造升级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质生产力。
结语:以“技术创新→行业共享→社会进步”为主轴,牧原将持续迭代低豆日粮与生物制造技术,助力中国养殖端“零豆粕、低成本、高效率”量产。
《优化减量豆粕饲料配方》,张永刚,环山集团
一、几个问题
若豆粕价格合适且供应充足,是否使用?应综合考虑营养价值与替代成本。
美国研究显示增加豆粕用量有额外效益,可能与猪对氮沉积能力提升有关(现代猪氮沉积率近70%,远高于40年前)。
使用杂粕替代豆粕需评估每吨节省成本是否划算。
高蛋白日粮在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上优于低蛋白日粮,但低蛋白日粮有助于精准营养和环保。
二、豆粕营养成分与抗营养因子
豆粕净能值近年被重新评估,部分研究显示其能量值可达玉米的105%-125%。
不同来源豆粕(如美国 vs 巴西)在蛋白、脂肪、纤维、氨基酸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
海关储存过程中可能因热损伤导致蛋白溶解度下降、氨基酸消化率降低。
豆粕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寡糖、β-伴球蛋白等),可通过热处理、酶制剂、发酵等方式降低其影响。
三、减少豆粕用量的目的
降低对进口依赖、减少饲料成本、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本地蛋白资源开发与新型蛋白原料利用。
支持低蛋白日粮的推广与应用。
四、如何在配方中降低豆粕用量
提高原料消化率(如发酵、酶解、热处理)和动物遗传改良(如转植酸酶基因猪)。
使用替代原料:双低菜粕、花生粕、葵花粕、DDGS、棉粕等,部分原料可替代10%-30%。
新型蛋白资源:黑水虻、酵母蛋白、单细胞蛋白等逐步应用。
五、使用合成氨基酸降低豆粕
合成赖氨酸添加量超过总SID赖氨酸40%时,可能影响猪的生长性能。
不同生长阶段添加合成赖氨酸的最优水平不同,需结合利润最大化分析。
成本最低配方未必带来最大利润,应综合评估日粮成本与动物生产性能。
六、低蛋白日粮
基于净能体系和氨基酸平衡理论,精准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减少蛋白原料使用和氮排放。
荟萃分析显示,即使氨基酸平衡,粗蛋白低于某一阈值仍会影响生长性能(如保育猪18.4%、生长猪16.1%、育肥猪11.6%)。
需重新审视低蛋白日粮的适用性,如山东肉鸡高蛋白配方实现低料肉比。
七、豆粕可替代原料
葵花籽粕:氨基酸消化率高,含硫氨基酸丰富,抗营养因子低,可用至20%。
菜粕/双低菜粕:双低菜粕赖氨酸高,能值略低,抗营养因子较少。
棉粕:精氨酸高,但赖氨酸生物利用率低,需注意棉酚问题。
花生粕:适口性好,但需防黄曲霉毒素污染。
发酵副产物:如酵母蛋白、氨基酸副产物,可替代3%-5%,降低成本20元/吨,不影响性能。
八、非必需氨基酸与非蛋白氮
低蛋白日粮中非必需氨基酸(NEAA)不足会影响蛋白沉积,需保证氮源充足。
非蛋白氮(NPN)如磷酸铵可作为NEAA合成的氮源,提高氮沉积效率。
最佳EAA-N:总氮(E:T)比例约为0.6,有助于最大化氮利用。
九、小结
降低豆粕用量需满足营养平衡、经济可行和动物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
使用合成氨基酸时需注意其占总SID赖氨酸比例。
应关注低蛋白日粮的下限、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及非蛋白氮的补充。
新型蛋白原料(如酵母蛋白、甲烷蛋白)具有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