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11时19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机农牧 » 默认分类 » 正文

农机农牧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农牧
点击排行

科技下乡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8-01  来源:🔗农民日报  💛98

炎炎盛夏,正值秋粮生长的关键期,河南省杞县面对可能会出现的旱情和汛情,将抗旱防汛保秋粮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科学研判、周密部署、迅速行动,组织动员全县力量,以科技为引领,以水利为基础,以应急为保障,多措并举保水源、保灌溉、保丰收,全力筑牢秋粮安全根基。

科技到田头,指导更精准

抗旱保苗,科技先行。杞县充分发挥农技力量的关键支撑作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把脉问诊,开方施技。

在城郊乡的田间地头,农技专家陈传哲顶着烈日,围绕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这一需水需肥高峰和病虫害防治关键期,为聚集的农户详细讲解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这个阶段,要特别警惕高温热害叠加干旱、渍涝的风险,重点做好‘三防一抗’,即防灾减灾、防病虫害、防早衰、抗倒伏。”陈传哲的讲解通俗易懂,直击要害。

连日来,杞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深入城郊乡、平城乡、裴村店乡等多个乡镇,扎实开展秋作物苗情、墒情、病虫情“三情”调查。针对发现的土壤问题,开出精准“处方”。目前,该县农业农村局派出的11个技术指导组、90余名技术指导员已全部下沉,实行包乡包村,为86万亩秋粮提供“零距离”技术服务。

水利强根基,灌溉更高效

水是农业的命脉。杞县将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作为抗旱保收的“先手棋”,全力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

在杞县西寨乡,党委、政府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新打机井12眼,维修旧井30余眼,组织党员干部成立抗旱服务队,深入田间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在灌溉方式上大胆创新,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以前浇地浪费水还浇不透,现在用了新设备,不光浇得匀还浇得透,像下雨一样,既省水还省力。接好管子,拧动开关就行了,再也不用地里来回挪动管子了!”金盆村村民孟振中今年种了17亩花生,对新型喷灌设备赞不绝口。

据杞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军介绍,全县规划沟渠总长1273.94公里,需疏浚的588.96公里已全部完成;新建改造桥涵99座、智能节制闸38座,铺设涵管452处,打通堵点断点764处。

与此同时,还组织21个乡镇街道排查易涝农田265处、5.221万亩,重点疏通小白河等20余条骨干沟渠,显著提升排涝能力,在全县织就了一张“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坚实水网。

应急反应快,纾困更及时

旱情就是命令,行动刻不容缓。面对多地出现的旱情,杞县各级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

官庄乡第一时间启动抗旱应急预案,乡、村两级高效协同,纵深推进各项工作。该乡投入资金40余万元,打通沟渠30余公里,维修机井30余眼,有效缓解了农田“渴”水之急。

“现在再旱的天都不怕,今年玉米指定能有个好收成。”看着清水流入田间,官庄乡焦腊村村民李广花脸上洋溢着笑容。目前,该乡5万余亩玉米的灌溉已近尾声。

在应急响应中,杞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全力抗旱的同时,对防汛工作毫不松懈。县农业农村部门还组织对全县5419座温室大棚、560余家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结构+排水+物资”三维度防汛检查,加固骨架、清理沟渠、配齐沙袋水泵等物资,确保设施农业安全度汛,实现防汛准备全覆盖。

在葛岗镇花西村,村民刘小舟看着机井抽出的清水源源不断流入自家玉米田,安心地说:“政府组织得力,机井出水足,浇得及时,俺们心里才踏实!”西寨乡杨炉寨村的李传峰,看着浇灌后绿油油的花生苗,同样喜上眉梢。

随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到来,杞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鲁凤胜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一方面深入普及防灾知识,彻底疏通沟渠“最后一公里”,及时发布预警和防御指南,指导各村建强防汛队伍、备足物资;另一方面,持续强化抗旱稳产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着力解决农户实际困难。

叶中琳 刘启旸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杰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