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占农业非二氧化碳排放的80%以上,其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分别来源于动物消化过程和粪污管理环节。面对资源消耗加剧与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发展绿色低碳畜牧业成为必然选择。本文从提升环保意识、推进技术革新、优化资源利用、完善政策支持4个方面,系统探讨了具体实施路径和方法,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温室气体减排也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我国提出的“双碳”战略不仅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内在需求。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柱,畜牧业在保障肉蛋奶供给的同时又带来了较高的碳排放,这主要来自于反刍动物的消化发酵、畜禽粪污不规范处理以及饲料生产加工中的能源消耗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1年报告,全球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为排放碳排放总量的14.5%,其中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二氧化碳(CO2)分别占比约50%、30%和20%。面对这些挑战,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畜牧业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生态效益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从意识教育、技术升级、资源循环和制度保障4个维度,详细分析发展绿色低碳畜牧业的策略和实践路径,为行业转型提供全面指导。
绿色低碳畜牧业是指在保障畜产品供应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创新的生产技术及高效的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养殖模式。其特征包括:①低排放:通过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优化,降低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②高效率:采用标准化管理和智能化设施设备,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③可持续性:强调生态循环,如“种养结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畜牧业的碳排放来源复杂,既包括直接排放,也涵盖间接排放。直接排放主要来自动物呼吸、动物胃肠道发酵、粪污处理等。间接排放主要来自饲料生产加工、设备设施能源消耗、动物产品加工及运输等,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据统计,2019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67亿吨,其中仅畜牧业排放量占比就达到了35.4%。
畜牧业碳排放的源头及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草场草地规划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无序养殖和草场草地利用过度;畜禽厩舍选址不科学、建设不合理、规模养殖非标准化等造成的材料浪费;药品不合理使用,如人药兽用、营养问题采用兽药加以治疗、超剂量使用药品、兽药饲料添加剂乱用、饲料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等;在饲养过程中的非疫病死亡、检疫出的有毒有害畜禽及其产品以及加工生产过程中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彻底等现象;动物防疫过程中针头、棉球、药瓶及残留物品等废弃物污染物品,如果处理不彻底所造成的危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式简单、方法单一,粪肥还田利用率偏低等现象;畜禽养殖废水的资源利用和再生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不够;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开发利用不足等。
强化低碳生产与污染防治意识
1)开展多层次宣传教育。提升从业者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是产业绿色转型的基础。政府可联合科研院所和媒体,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宣传教育。一是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完善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例如,利用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发布绿色生产技术教程,吸引年轻养殖户关注。二是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畜禽种类的生产经营养殖主体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内容涵盖饲料配方优化、粪污处理和清洁能源使用,努力把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变成为行业从业者的自觉行为,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行业氛围。三是通过树典型、立标杆,评选“低碳养殖标兵”。对入选“低碳养殖标兵”的企业和农户提供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为标兵企业提供技术培训、设备改造补贴等,形成积极的行业竞争氛围。
2)强化污染治理体系。一是积极开展畜牧业绿色低碳示范创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养殖场,依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技术条件,制定“一场一策”的低碳治理方案,确保措施切实可行。二是继续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积极推广如生物发酵床、“畜-沼-茶(菜、果)”等一系列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引导和支持养殖场(户)根据实际养殖规模和环境要求,配置并完善高标准的粪污贮存与处理设施,确保污染物在产生后能得到安全、规范的处置。三是建立动态台账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台账管理平台,对易污染企业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动态评估和信息共享,实现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流程的科学管理。四是鼓励多方协同合作,加强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与养殖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发适应不同养殖模式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升整体应用效果。五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建设集种养、加工、环保为一体的示范区,通过示范区模式,展示现代化、集约化、低碳环保的养殖和农业发展路径,形成全产业链的绿色管理体系。
加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管理
1)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技术创新是绿色低碳畜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单位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良种培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饲料营养、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应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
例如,设立绿色低碳畜牧业专项研发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攻关,并对技术成果转化给予财政补贴;出台支持性政策,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在全行业内的普及,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构建由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组成的联合创新网络,共享实验资源和数据平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研发。
2)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管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整合生产、环保、疫病监控、能源管理、粪污管理等多方面数据,构建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精准饲料配比、疫病风险预测、能耗优化等管理决策,从而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减少碳排放;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生产调控、资源配置和环境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废弃物管理平台监控畜禽粪污的产生、贮存和处理过程,实现精准种养结合。目前,个体识别技术(RFID电子耳标、植入式识别等)、体重监测技术(如“步行称重”系统WOW)、远程温度监测(热成像、体温传感器等)、GPS定位与加速度计(用于牲畜位置追踪、行为监测等)已在集约化养殖模式和放牧养殖模式中初步应用。
3)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标准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等标准化养殖技术,既利于疫病防控,减少畜禽死亡,又可节约建材,降低粪便、废水等污染风险。二是科学制定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山羊“1235×2”模式,肉牛“165”模式,蛋鸡“155”模式,生态养鸡“553”模式,猪-沼-菜”“猪-沼-果”“草-鸡-鱼”“茶-禽-粮”等生态养殖模式。三是加强养殖业粪肥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健康养殖模式”科学利用养殖废弃物,使畜禽粪肥成为能源资源,变废为宝。一方面节约了成本,防治了污染;另一方面可有效减少碳排放,使畜禽养殖形成“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
资源优化与产业融合
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草牧产业。依托广阔的山场资源和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草牧产业,以草养牧、以牧增收、以草换肉为发展思路,积极推广“粮经饲草”四元种植模式,通过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扩大人工种草、果园套草和草场改良面积,为畜牧业提供稳定的饲草饲料来源;同时,推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加大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力度,在牛羊养殖大县,每个县市区重点支持3~5家牛羊专用饲草料加工企业建设,加快饲草资源的商业化开发;此外,鼓励草食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推进标准化发展,并与景观牧业、体验牧业、餐饮牧业有机结合,推动草牧业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实现草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出一个绿色低碳、生态友好、经济高效的现代草牧业发展新模式。
2)推广“三品一标”,助推产业转型。“三品一标”是指品质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其核心在于通过品质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与标准化生产相结合,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竞争力。
通过科学选育和优化遗传资源,培育出适应性强、低碳排放的优质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环境压力;同时,通过规范化的生产管理和绿色养殖技术的应用,实现养殖全过程的高效监控和环境保护,从而确保动物产品的安全与高品质;此外,借助品牌建设,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消费者信任,还能推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品牌效应;通过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从饲料采购到产品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贯彻低碳环保理念。
3)建设绿色示范区。绿色示范区通过集中应用先进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不仅能够展示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还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设绿色低碳畜牧业示范区需突出3个重点:一是要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示范区的建设布局,打造符合区域特色的绿色低碳畜牧业示范基地,确保技术的高效应用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持续加强技术集成与推广,在示范区内集成先进的绿色低碳养殖技术,如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循环经济模式、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等,通过实地应用与数据验证,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并将成功经验通过示范推广给其他养殖场和区域。三是要推动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示范区内实现精准管理、实时监控与智能决策。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养殖环境、动物健康、饲料消耗等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确保生产过程中的低碳、环保和高效。
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1)优化激励政策。强化政策支持,依法保障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各级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政府应加快制定与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清晰的标准和行动指南,规范行业的绿色发展方向。通过政策法规的引导与规范,推动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并确保产业各环节符合环保要求。二是政府应为企业和养殖户在绿色能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等方面提供相关财政补贴、奖补等优惠政策,鼓励其投资绿色低碳技术和设备。
2)健全法律体系。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定,完善法律体系。例如,进一步完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在现有基础上新增减排量化指标,明确规定规模养殖场的排放降幅要求,对各类畜牧业污染物进行详细分类,设定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此外,还需推出“绿色低碳畜产品”认证体系,明确认证标准和要求,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环保措施。通过对获得认证的企业和产品赋予市场优先采购权,推动市场机制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作用,引导该认证作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分项,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透明的绿色产品选择。
发展绿色低碳畜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从意识提升、技术创新、资源利用和政策保障4个层面,提出了系统的实施路径。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和碳汇交易机制的完善,绿色低碳畜牧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建议行业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先进的精准养殖经验,推动技术迭代;同时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唯有各方协同努力,才能加速畜牧业的绿色转型,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我国力量。
作者单位:
王军 尹双双 湖北省十堰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韩虹波 任竹青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