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00时29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机农牧 » 默认分类 » 正文

农机农牧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农牧
点击排行

探索草业政产学研合作的“中国方案”
——2025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览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8-08  来源:🔗农民日报  💛147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特尼河农牧场牧草收割现场。 刘新宇 摄

7月中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尼河农牧场的广袤草地上,收割机轰鸣作业,4000余亩苜蓿迎来今年的头茬收割。

“我们的饲草主要销售给本地养殖户,通过提供人工饲草产品,可以降低对天然草场的依赖,在草原季节性休牧期充分保障饲草供给,进一步保护天然草场,助力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特尼河农牧场林草部副部长唐大为介绍,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该农牧场成功试点“高寒地区苜蓿一年三刈”技术,三茬合计折合干草亩产600公斤、亩均效益增加超百元,已形成从种植到收获、加工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年加工能力超1.5万吨,产品销往东北、华北等地牧场。

“草”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草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约占国土面积40%的草原还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近期,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与中国草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等单位承办,以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科技助力”为主题的2025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在呼伦贝尔市举行,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产业界代表围绕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分享,搭建起“技术研发—产业转化—民生改善”的立体交流平台,涌现出一批草原保护与草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路径、新模式。

育草增效——
前沿生物技术增强饲草产业保障能力

生态环境治理和多元食物供给是草业的重要功能。从后一个方面看,我国饲草产业整体起步较晚,长期以来草食家畜饲养方式相对粗放,牧区主要依靠天然草原放牧、农区主要依靠秸秆等农副资源饲养,饲草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弱,成为制约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提升优质饲草供给能力,草种是关键。此次大会上,多项牧草种质资源挖掘和新品种培育成果亮相。

紫花苜蓿因蛋白质含量高、产草量高等特点被誉为“牧草之王”,但其基因组高度复杂且变异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精准定位与有效利用。为破解该难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杨青川团队历时多年,从约200份国内外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24份代表性的种质材料,在构建紫花苜蓿高质量泛基因组的基础上,系统解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及耐盐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紫花苜蓿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曹晓风介绍了其团队开展新型豆科饲草田菁的选育工作。该团队从传统农业“绿肥”中获得灵感,筛选了800余份植物资源,利用野生驯化和杂交选育方式,选育出耐盐碱高产田菁新品系“中科菁1号”,该品系已于2023年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在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示范成功。目前,依托其耐高温、耐涝特点,相关研究工作也已在南方地区展开。

此外,近年来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草原生态系统管理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为草种落地生根保驾护航。呼伦贝尔市作为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试点之一,成功落地星空地一体化草畜资源精准检测技术。技术团队融合卫星、浮空气球、无人机及地面监测手段,2022~2025连续4年实施牲畜数量核算,构建起多维度、多指标的草地退化分级和承载力评估模型,为草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优化管理提供了参考。

种草改地——
拓展边际土地利用空间 扩增食物产能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供需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挑战。大食物观背景下,随着口粮消费下降、动物性食品消费上升的发展趋势,饲料粮安全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的重点。数据显示,我国玉米、大豆等饲料粮进口量明显增加,同时,优质饲草需求总量超1.2亿吨,均面临供需缺口。

怎样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拓展饲草生产空间?合理开发利用适宜种草的土地资源是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现有11.7亿亩边际土地,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曹晓风介绍,边际土地是因土壤障碍限制突出、水热资源约束强、地形条件局限大导致农业产能和经济效益低下、生态脆弱的土地,提升边际土地产能和生态功能,要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的思路,包括选育耐逆作物品种,筛选可利用的根际促生菌,强化微生物提升土壤质量的功能等。“要强化基础研究和政产学研协同,推动成果转化,因地制宜种草,为牛羊找到合适的食物,开发优质草食畜产品和特色草源食品,扩展食物来源。”她说。

此次大会举办地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维系东北、华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以其丰富的草原植被类型、多样的生物物种和独特的草原文化,为草原生态研究和草业发展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针对当地传统放牧规模过大导致天然草原退化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团队开展退化草地原状覆播修复技术,在不扰动或少扰动原生植被前提下,将本地原生、具有较高饲用或生态价值的物种成功补植到退化草地上,提高优良牧草比例、增加牧草产量、提升土壤地力。如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原状覆播黄花苜蓿后,产量增加1倍,达500公斤/亩,优质豆科牧草比例达50%以上,大幅降低了养殖业对天然草原的过度依赖。

目前,以小面积人工草地建植撬动大面积天然草原恢复的“以小保大”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在呼伦贝尔农垦逐步成型。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平表示,通过持续强化科技合作与创新引领、不断加强草原保护与综合治理、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融合发展,夯实了草原保护和草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效、草原增绿三大目标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

化草为粮——
强化粮草畜耦合 提升草地农业生产力

“以往研究草地退化及修复,往往归结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原因。但是进一步问为什么过度放牧似乎就没有答案了。我们的研究表明,草地退化是一个过程,首先是植被的变化,然后是土壤变差,是草地这个系统的耦合关系发生逆转,最后导致了生产力降低。”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南志标表示,当前就草原讲草原已经难以解决退化问题,应该由外部加强投入,实行农区牧区结合、种植业养殖业结合,来减轻草原的压力。

近年来,各地通过转变只重粮食生产、忽略饲草生产的惯性思维,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调整粮草畜间关系,实现不同生产系统、不同区域系统耦合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

甘肃省庆阳市是典型黄土高原区,也是传统农耕区,作物只收一季。兰州大学团队在当地开展农田种草试验,利用7~9月农闲种植饲用燕麦、饲用大豆等作物,实现每亩地增收350~600公斤干草,可满足一只羊一年的饲料用量,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甘肃省天祝县则合理布局域内草牧业,大力推广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牧繁农育”模式,统筹发挥牧区人工种草比较效益高、农区集中舍饲规模化、集约化的优势,实现农牧互补、效益提升。

呼伦贝尔羊是地方特色品种,针对长期天然放牧带来生态脆弱及养殖成本上升畜牧业受损等问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哈达图农牧场在中国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开展天然草地改良、高寒农牧交错区肉羊二年三产高效繁育等系列工作,推动草畜一体化发展。农牧场职工介绍,原本一年一羔的羊经技术改良后提高了繁殖效率,再通过人工种草,开发青贮、黄贮、烘干草等多元化的草产品,降低了养殖成本,实现“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

对于进一步推动草业科学研究,南志标建议,一是与粮食作物相比,牧草的分子育种尚未完全展开,要在微观层面持续加强牧草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二是在宏观层面,要加深对草原生态功能与机制的研究,了解土壤、草地、家畜和人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如何进行调整。同时,他呼吁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学界也要注重和生产者的联合,共同推动相关成果转化落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炜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