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农机出口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势。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较之去年同期,增速提升22.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进口6.8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21%;贸易顺差8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7%。
从出口区域分析,中国农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29%。在五大洲中,除北美洲小幅增长外,其他均出现大幅度增长。其中,非洲同比增幅达到46.6%,亚洲同比增幅达到33.8%。
从出口额前10名目的地国看,中国农机累计实现出口额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7%。在前10个出口目的地国中,除俄罗斯出现18.81%的下滑外,其他国家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出口印度尼西亚金额同比增长91.77%,出口德国金额同比增长67.27%。
当前,我国农机出口正从低成本劳动力驱动的出口模式,转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技术驱动、市场细分、服务增值的新阶段,智能化、绿色化、定制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中国农机出口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出口稳步增长,进口震荡下行。最近5年,我国农机进出口额和出口额除2023年出现小幅下降外,其他年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次,出口结构调整,大型化趋势增强。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9—2024年,100马力以上拖拉机出口额除2024年受整个拖拉机市场下滑影响,出口额出现较大滑坡外,连续4年大幅度增长。另外,针对不同地区需求,我国定制化农机产品出口增多。
最后,出口市场多元化,区域特色明显。亚洲市场占比高,近年来,东南亚国家成为我国农机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占比约45%。南美市场快速崛起,2024年销售额达21.1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6.69%。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也成为我国农机新兴出口市场。
中国农业机械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是长期向好趋势的延续;从行业中观层面看,国内农机市场需求还在低谷徘徊,倒逼企业“走出去,求发展”。
从全球宏观因素分析。首先,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和粮食安全需求提升。全球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成为全球农机市场增长的主要引擎。其次,全球市场需求增长。从国际环境看,2024年全球农机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机市场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97.4亿元,同比增长4.12%。中国农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占比超过60%,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不断增强。最后,中国农机出口区域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欧美市场持续扩大,仍是中国农机出口的重要阵地,其中美国连续两年成为中国农机出口第一大国。新兴市场如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的需求量显著增加。
从政策因素分析。我国对“三农”领域的支持政策持续加强,特别是新三年(2024—2026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优机优补”“更新补贴”“一大一小”等重点政策的落地,为农机出口注入澎湃动力。一是补贴政策引导农机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二是补贴政策助力农机绿色化发展,推动产品标准升级。三是政策支持农机出口。四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农机出口。五是补贴政策推动农机产品研发。六是补贴政策推动农机全产业链优化。
从出口区域市场分析。中国农机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旺盛,其中,东盟国家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农机第一大贸易对象,亚洲内部的贸易规模已超出与域外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农机产品出口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对去年出口市场形成强势拉动。
从国产农机出口的内生动力分析。一是品质不断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逐年增强。近年来,我国农机经历了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洗礼,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在产品品质、质量、结构、性能、效率等各个方面下功夫。二是较高的性价比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农机产品在技术上不断升级,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智能化、高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长为农机出口的新动能。三是适应能力强。中国农机高中低档产品组合,能满足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四是产品质量提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质量的提升,中国农机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农机的出口结构正在从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向高端产品转变。五是品种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
然而,从宏观因素看,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仍然复杂,为中国农机出口增加了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从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现状看,第一,技术短板制约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第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制约市场拓展。农机产品具有使用周期长、维护需求多的特点,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是赢得国际市场信任的关键。如何构建高效、经济的全球服务体系,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农机行业创新还不足,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还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025年中国农业机械进出口将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出口有望保持增长,进口结构将持续优化。首先,新兴市场重要性将持续提升。东南亚、中亚、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区域将成为中国农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机贸易有望进一步扩大。其次,绿色低碳产品需求将显著增长。全球气候变化和环保意识提升,使节能环保型农机受到更多关注。2025年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将重点支持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农机的应用,这一政策导向也将促进相关产品出口。
对于我国农机出口,建议如下:
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关键领域。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重点发展基于北斗、5G的无人驾驶农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智能农机,补齐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一大一小”等短板弱项。
深化市场细分,实施精准营销。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开发针对性产品,企业应深入调研目标市场需求,建立专业的国际营销团队,采用数字化营销等手段,提高市场开发效率,提升品牌影响力。
优化供应链布局,增强抗风险能力。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企业需重新规划生产和采购布局。既要加强本土配套能力建设,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又要考虑在主要目标市场附近设立组装或生产基地,降低贸易壁垒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机械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与农机跨国企业交流合作,借鉴和吸收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合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能力。
完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政府层面可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出口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机研发补贴,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降低企业海外经营风险;组织国际展会与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
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夯实发展基础。实施本土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相结合策略,突破人才关。除了加强高校和职业院校农机相关专业建设,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外,还需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升研发和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展望未来,中国农机出口仍具有广阔前景。预计2025年我国农机全年出口额在170亿美元左右,增幅在10%以上。2025年可能是中国农机出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行业有望在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
(作者:范建华 单位: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