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约束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始终把乳制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近日,第九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美国、新西兰、英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奶业”为主题,围绕“奶业全产业链高效优质关键技术进展”“牛奶质量与安全”和“特色畜奶营养品质研究进展”三个议题展开交流探讨,为推动全球奶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认为,在全球乳制品需求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并存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破解产业瓶颈的核心动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牧医所”)牵头成立的奶业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0多年来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聚焦我国奶牛养殖技术落后和优质生产力不足等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其研发的红三叶草提取物技术,通过抑制奶牛瘤胃脲酶活性,显著降低氨氮排放,提高氮利用效率和产奶量,并提升牛奶活性因子含量。该成果于2023年获批国家新饲料添加剂,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列入饲料添加剂目录,标志着脲酶抑制剂从化学合成体向植物天然产物的跨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美国奶业科学学会副主席、新西兰梅西大学Riddet研究所David Everett教授提出,乳品结构与营养利用率密切相关。他通过分析奶酪的脂肪结构,提出“结构营养学”概念,主张通过优化奶牛饲料营养结构,提升乳品消化率及生物活性物质释放效率,为乳制品创新开辟新方向。
近年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与智能装备的融合应用,为奶业降耗增效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北京牧医所研究员王加启指出,“优质乳工程”通过优化加工工艺降低热伤害,实现低碳减排,充分挖掘本土奶源鲜活优势。目前,该工程已经在29个省份的79家企业、400多家牧场示范应用,为国产奶核心竞争力注入科技硬核。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2024年中国牛奶产量达4079万吨,全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达到9.9吨,奶牛养殖规模化率80%,生鲜乳质量安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蛋白质、脂肪、菌落总数等主要营养卫生指标达到甚至优于奶业发达国家标准。
这一成果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全产业链协同的合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中,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是奶业政策的亮眼变化,为奶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强调,“优质乳工程”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价值共创的成果。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最终实现乳品品质的整体提升。
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王加启介绍,中国的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在乳品质量安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14个环节、318个关键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制定了76项标准、60项专利,建立了优质工程技术体系。同时制定了国际上第一个5种活性蛋白的检测标准,创建了“一杯好奶”的科学评价体系。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国连续多年实施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已经实现了对全国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的全覆盖监管。2024年,乳脂肪、乳蛋白等指标均优于国标,体细胞数平均值达到欧盟标准,生鲜乳抽检合格率稳居99.9%以上,质量安全水平居食品行业前列。
“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促转型。”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健表示,重点推进实现4个提升:一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四是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共同推动构建普惠共赢的全球奶业发展新格局。
奶业是全球性产业,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挑战需跨国界协作。本次研讨会特设国际合作议题,多国专家分享经验并探讨协同路径。
David Everett教授指出,气候变暖对牧场管理、饲料供应及牛奶品质构成威胁,需通过改良牧草品种、优化养殖模式提升抗风险能力。他呼吁各国建立数据共享平台,联合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奶业创新团队提出的“种养循环”模式,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已在多个国家试点推广。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自2016年成立以来,汇集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合作研发优质乳、三维评价技术和绿色低碳加工工艺,集成创新优质生物、绿色低碳工艺、优质产品评价一体化质量提升技术,这些成果惠及79家联盟单位。
王健提到全球奶业发展与合作的探索实践时说:“中国奶业已经开始‘走出去’,一些头部企业相继在大洋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布局奶源基地,加速国内外奶业的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合。”
“实现奶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刘亚清呼吁全球奶业同人共同努力,坚持创新驱动,攀登科技高峰;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坚持质量为本,守护生命健康;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机遇。
自2009年起,该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9届,主办国由中国和美国扩展到如今的13个国家,现场参会人数达4300余人,线上参会人数达500万人,已经成为交流国际奶业科技最新进展和推动中外奶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从科技创新到全产业链协同,从本土实践到全球合作,奶业可持续发展正迈入多元共治的新阶段。中国通过“优质乳工程”等实践,为全球贡献了技术集成与产业协同的范本。国际合作的深化,则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乳品安全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未来,唯有科技、产业与全球伙伴关系的持续赋能,才能不断推动奶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