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8月22日正式宣布,以38.45亿新西兰元(约合160.7亿元人民币)向法国乳业巨头兰特黎斯出售旗下包括安佳、安怡、安满在内的20多个消费品牌及相关业务。

令人玩味的是,这场2025年迄今最大乳业收购案中,恒天然坚决将大中华区排除在交易之外。一边是兰特黎斯凭借收购冲刺3000亿营收体量,一边是恒天然战略收缩专注B2B原料赛道,中国市场成为双方心照不宣的“必争之地”。
1、刷新乳业并购记录
新西兰时间今日清晨,恒天然董事会主席Peter McBride按下确认键:同意将全球消费品牌业务(不含大中华区)及大洋洲、中东、非洲部分餐饮与原料业务,以38.45亿新西兰元(约160.7亿元人民币)整体售予全球最大乳企兰特黎斯。若加上澳大利亚Bega许可的附加条款,总价最高可达42.2亿新西兰元(约176.4亿元人民币),直接刷新2025年全球乳业并购金额纪录。
2、安佳"一分为二"全球换姓,中国留名
恒天然在公告中罕见用加粗字体强调:“交易标的将不含大中华区”。这意味着:
中国消费者日常在天猫、商超买到的安佳牛奶、安怡奶粉、安满孕妇粉,其商标所有权、渠道运营权仍牢牢攥在恒天然手里;
而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中东、非洲等地,同一LOGO的安佳产品将在2026年上半年后由兰特黎斯操盘。
恒天然大中华区对外事务部回应:“我们把最容易引起混淆的核心市场单独拎出来,避免消费者误读,也避免让餐饮客户搞不清原料供应主体。”一句话,全球剥离,中国续命。
3、兰特黎斯的野心
根据荷兰合作银行2024全球乳业20强,兰特黎斯2023年营收279亿欧元已高居榜首。吞下恒天然消费板块后,其年收入将再增约200亿元人民币,总营收直逼3000亿元人民币,把第二名雀巢(约2500亿元)甩开一个身位。
兰特黎斯CEO Emmanuel Besnier在内部备忘录中写道:“大洋洲原奶成本全球最低,东南亚、中东又是增量最快的市场,此次收购让我们一次性补齐资源端与消费端两块拼图。”
4、恒天然“断臂”逻辑/资本回报率太低,不如回炉B2B
恒天然2024财年数据显示,消费者品牌业务营收37亿新西兰元,资本回报率仅6.8%,远低于原料业务(10.2%)和餐饮服务(19.6%)。
CEO郝万里直言:“把回报率最低的一块资产换成160亿现金,再用这笔钱强化奶价谈判力和高毛利原料研发,才是奶农股东最想看到的。”交易完成后,恒天然计划向股东返还约32亿新西兰元现金,每股约2新西兰元。
5、17亿业务和101亿餐饮共用一套班子
交易宣布前夕,恒天然大中华区已悄然完成组织调整:原消费品牌事业部与餐饮服务事业部合并为“一个团队、两块业务”。2024财年,大中华区餐饮业务营收101亿元,消费品牌业务17亿元,后者利润率却高出前者近5个百分点。内部人士透露:“合并是为了让17亿的小业务共享101亿大业务的供应链、冷链、研发资源,继续在中国打高端牌。”
值得注意的是,恒天然在中国保留的不仅是品牌,还包括位于河北唐山、上海、广州的三家应用中心,以及24条电商自营旗舰店。换句话说,恒天然把会下金蛋的鹅留了下来,把需要重资产运营的全球工厂网络交了出去。
6、新西兰奶农、全球渠道中国竞品、三方表情
新西兰奶农:松一口气。恒天然承诺继续向兰特黎斯出售原奶,合同期至少10年,且价格公式不变。
全球渠道商:连夜重写货架图。2026年起,澳大利亚Woolworths、英国Tesco、阿联酋Carrefour里的安佳包装将出现“Produced by Lactalis”小字。
中国竞品:喜忧参半。伊利、蒙牛、飞鹤庆幸“安佳全球换东家”带来品牌空窗期,又担忧恒天然在中国轻装上阵后,会把更多资源砸向高端原料和餐饮赛道——那是中国乳企尚未完全攻克的腹地。
7、悬念留到最后
交易仍需闯过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沙特反垄断局等至少五道关卡。恒天然将在10月底召开特别股东大会,一旦股东反对票超过25%,整笔交易将流产。资本市场已提前投票:消息发布后,恒天然股价跳空高开15%,创2018年3月以来新高。
当全球最大乳企用160亿元买走恒天然“半条命”,却把中国市场当“嫁妆”留了下来,全球乳业版图就此出现一道诡异裂缝:
西方市场,兰特黎斯用规模碾压式扩张;
中国市场,恒天然用精兵简政打高端牌。
两条平行线何时会再次交汇?答案或许藏在2026年交割日之后的第一瓶“新东家”安佳牛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