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保山市山田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例
核心提示
为了提高规模化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科技水平,促进规模养殖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本文采取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云南保山市山田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
生猪规模化养殖是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标志,规模化养殖利用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等现代技术手段,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然而,在生猪规模化养殖过程中集中产生大量的粪污,1个万头猪场每日产生的粪便可达50吨~100吨,对粪污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各地在环境污染整治过程中,畜禽规模养殖场因粪污排放不达标而被关停拆除的情况并非鲜见。
成立于2010年的云南保山市山田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以下简称:山田猪场),该猪场建设在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街道白塔社区营盘山上,周围有面积达133.33公顷的保山市山田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林/果种植基地,由于山田猪场建立在林/果园地中,猪场粪污用于经济林/果木施肥,经济林/果木又为猪场提供优越的生态环境,猪场生物安全隔离条件得天独厚,繁殖的仔猪健康良好,深受生猪育肥场的欢迎。
保山市隆阳区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山田猪场2019年存栏能繁母猪1300头,出栏仔猪24000头,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成为保山市隆阳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的成功案例。为进一步学习借鉴典型经验,推广普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方法和技术,笔者结合实际,在总结云南保山市山田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施《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2019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打造、应用“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探讨“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的效益和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规模化猪场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科技水平提供参考。
云南保山市山田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公司种植基地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街道白塔社区营盘山上。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至2010年,基地种植面积达133.33公顷,种植有红豆杉、三尖杉、榧木90万株,桂花、茶花、核桃、梨树等经济林木2万多株。林/果木的种植需要大量的肥料,若全部使用化肥显然不符合林/果产品提质增效,而畜禽粪污由大量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组成,畜禽粪污处理得当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通过综合处理的畜禽粪污,作为林/果园地的有机肥使用,可变废为宝。为了满足林/果园地红豆杉、三尖杉、榧木、桂花、茶花、核桃树、梨树等林/果树苗木对有机肥的需要,保山市山田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云南保山市山田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将猪场建设在山田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林/果园地中,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
山田猪场占地面积6.67公顷,其中生产区占地面积3.74公顷,绿化面积1530平方米;猪场总建筑面积12160平方米,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猪舍10160平方米,办公、生活等用房面积1430平方米,饲料加工、仓储用房面积500平方米;配备妊娠栏300套、高床分娩栏160套、高床保育栏160套,猪自动喂料设备20套。
为了提高规模化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科技水平,实现规模化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100%的目标。2011年,山田猪场立项实施《云南省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同时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固体粪污发酵罐2000立方米,湿式储气柜400立方米;购置沼气流量计2台,气水分离器1台,脱硫器2台,凝水器2个,热水锅炉1台。将养殖粪污处理与林/果种植有机结合,成功打造了“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养猪业与种植业有机连接起来,优化组合,形成一个闭合的利用体系,实现了种养结合良性循环,是一种生态可循环的农业经济模式。
为应用好“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山田猪场在实施《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2019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中,投入资金857万元,其中:中央扶持资金3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557万元。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和“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原则,对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标准化储粪场180平方米,田间沼液储存池1000立方米;购置安装2000立方米塔式发酵罐1个,沼液泵1台,固液分离机1台(套);配套建设田间沼液输送、施肥管网15.1km,喷灌系统20套。
进一步完善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圈舍、猪粪尿收集池、沼气发酵罐和储气柜、沼液储存池和固液分离、输送管网等现代科技设施设备,无缝对接粪污还田地路径,全面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第一步,将粪污全部集中到集水混合池;第二步,将粪污输送到厌氧发酵罐产生沼气,经脱水脱硫后存入储气柜,用于生活、生产保温和发电等;第三步,将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经过固液分离,沼渣作为有机肥或生物肥原料利用,沼液输送到林/果园地田间沼液储存池,利用山坡的自然落差,通过施肥管网输送到林/果园地林木根部施肥利用。
推广应用“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可有效实现粪污发酵,生产有机肥,然后直接施入林/果园地中,可减少化肥不合理使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1)降低养殖成本。通过种养结合,可降低种养业分离导致过高的交易成本,畜禽粪便通过沼气发酵就近施入林/果园地中,节约运输费用,降低养殖粪污的处理成本。
2)降低种植成本。种植业大多依赖化肥,过去种养分离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使化肥用量增大、利用率逐年降低,不断增加了种植成本。推行“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以有机沼液肥替代化肥,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大幅度降低林/果木的种植成本。
3)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推行“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山田猪场将红豆杉苗木花卉基地、果园、当归等中药材种植和生猪规模养殖有机结合,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业主介绍,山田猪场饲养长大二元母猪,用杜洛克公猪杂交,生产杜长大(DLY)三元杂仔猪供给生猪育肥场。2018—2019年,山田猪场与“双胞胎”公司签订仔猪销售协议,在猪价高峰时期,每头25~28天的7.5kg断奶仔猪平均售价达1900元/头。2019年仅出售仔猪、梨果、核桃、苗木4项就实现年销售收入4725万元。
4)社会效益显著。推行“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将规模猪场粪污通过沼气发酵系统与红豆杉、三尖杉、榧木、桂花、茶花、梨树、核桃、玉米等植物种植结合起来,实现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有效解决生猪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问题,同时生产出价廉、质优的农副产品,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5)生态效益凸显。生猪规模化养殖中所产生的粪污为沼气发酵提供量大质优的原料,粪污通过沼气发酵设施处理后还林/果园地,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为猪场周围的林/果、花卉苗木、中药材和玉米等植物提供优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对改善土壤结构具有积极作用,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1)要防止施肥管网沼液泄漏。沼液施肥管网为塑料材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发生接头脱落、管道炸裂等问题,导致沼液泄漏污染林/果园地和周围环境,要做到经常巡查,及时修复。
2)要防止施肥不规范影响植物生长。林/果园地消纳沼液施肥中,长期无休止地输送施肥,会形成肥力过剩,导致植物生长受影响。要根据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肥分的需要,定期定量进行施肥。
3)发展规模养殖环保必须先行。山田猪场从选址建设开始就非常重视环保,选址符合保山市隆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猪场生物安全隔离符合动物卫生要求。“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运行中,通过项目带动,建设完善生猪标准化养殖、大型沼气生产利用和林/果园地消纳设施设备,使规模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链条做到无缝对接,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切实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4)提供配套种植用地是先决条件。规模养殖产生的粪污有土地消纳利用就是资源,若没有土地消纳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山田猪场建立在133.33公顷的经济林/果园地中,粪污用于林/果苗木施肥,林/果园地又为猪场提供了优越生态环境和生物安全隔离条件,规模养殖粪污与土地消纳能力无缝对接,成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成功案例。
5)综合配套技术是保障。实践证明,要从总体上解决规模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必须采用综合配套的生态环保举措。山田猪场通过项目带动建设完善生产设施设备,将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沼气生产利用技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经济林/果有机种植技术配套应用,有力保障了“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的应用,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顺利实施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中,为使生猪养殖不受环境影响,同时不能因为规模养殖影响周围环境,达到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双目的。根据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规模养殖场应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达到粪肥还田或达标排放的要求。
云南保山市山田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规模猪场建设选址的相关要求,经相关部门审查批准,将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在种植面积133.33公顷的经济林/果园地中,实现了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林/果园地施肥与猪场粪污处理相得益彰。
为使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林/果园地施肥技术得到提升改造,山田猪场积极争取实施《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2019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完善生态循环链条,成功打造、应用“猪―沼―林/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和“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原则,粪污通过沼气池发酵利用,沼渣用于生物肥原料利用,沼液通过管网定期输送到林/果园地施肥利用。实现了规模养殖粪污资源化、林/果园地施肥科学化、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效益最大化。为保山市隆阳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探索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董发翔 单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街道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