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05时00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猪病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仔猪大肠杆菌黄白痢:从腹泻特征到肠道病变的全方位解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7-17  来源:🔗中国养猪网  💛108

在仔猪养殖中,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是最常见的“杀手”之一。这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的肠道传染病,专门盯上1-30日龄的仔猪,尤其是新生仔猪和断奶前后的幼猪,常以剧烈腹泻为特征,若救治不及时,短短几天就可能因脱水死亡。了解其临床症状与解剖特征,是快速控制疫情的核心。

一、临床症状:“黄色”与“白色”腹泻背后的差异

大肠杆菌黄白痢虽同属一类病菌所致,但因仔猪日龄和病菌毒力不同,临床症状呈现明显差异,主要分为黄痢和白痢两种类型。

黄痢——新生仔猪的“夺命腹泻”

多发生在出生后1-7日龄的仔猪,尤以1-3日龄最常见。发病像“多米诺骨牌”,一窝中只要有一头仔猪发病,短短1-2天就会蔓延至全窝。病猪最初只是排出黄色糊状粪便,很快转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便,像打翻的蛋黄液,质地稀薄,有时混有小气泡和凝乳块,闻起来有酸臭味。

仔细观察会发现,病猪肛门周围、尾巴、后肢被稀便污染,沾满黄色污物。由于腹泻频繁,仔猪很快出现脱水症状:嘴巴干燥,皮肤失去弹性,用手捏起背部皮肤,松手后很久才能恢复;眼睛凹陷,像蒙上了一层灰;精神萎靡,不再活泼拱奶,趴在地上不愿动弹,四肢无力,叫声微弱。严重的仔猪会在1-3天内死亡,整窝死亡率可达50%-100%,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白痢——断奶前后的“慢性消耗”

多见于10-30日龄的仔猪,尤其断奶前后最易发生。与黄痢的“急凶”不同,白痢病程相对缓和,腹泻物呈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像浆糊一样黏稠,有时带腥臭味,常粘在肛门周围形成“粪痂”,把尾巴粘成一束。

病猪体温一般正常,初期仍有食欲,但吃几口就会停下;随着病情发展,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像没打理过的“乱草堆”;有的仔猪会出现怕冷扎堆的现象,四肢末梢发凉。若能及时治疗,死亡率不高,但恢复慢,容易变成“僵猪”,生长发育严重滞后。

二、解剖症状:肠道是唯一的“主战场”

大肠杆菌黄白痢的病变集中在肠道,其他器官通常无特征性变化,这是与其他腹泻病的重要区别。

黄痢仔猪的肠道病变

解剖死亡仔猪,最明显的是肠道充气膨胀,像被吹起来的气球,肠壁菲薄,几乎透明,轻轻一碰就可能破裂。打开肠道,内容物为大量黄色或黄白色水样液体,混有气泡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黏膜(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充血、水肿,像泡涨的红布,用手触摸能感觉到黏膜表面的滑腻感,偶尔可见针尖大的出血点,但无明显坏死。

胃里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黏膜轻微充血;胆囊充盈,胆汁黏稠;肾脏有时会有针尖状出血点,但并非典型特征。由于严重脱水,病猪皮肤干燥,肌肉苍白,像被抽干了水分的海绵。

白痢仔猪的肠道病变

与黄痢相比,白痢仔猪的肠道充气较轻,肠壁虽有充血水肿,但程度稍缓。肠道内容物为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状粪便,质地黏稠,像拌了水的石灰膏,肠黏膜(主要是空肠和回肠)充血,表面附着少量黏液,有时可见肠绒毛脱落,但无明显出血或坏死。

胃内有少量未消化的饲料,胃黏膜轻度红肿;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呈灰白色,切面湿润;其他器官(心、肝、肺、肾)基本无异常,这是白痢区别于其他恶性腹泻病的关键。

三、诊断与鉴别:从“粪便颜色”和“日龄”锁定元凶

大肠杆菌黄白痢的诊断并不复杂,结合日龄、粪便特征和肠道病变即可初步判断:

•1-7日龄仔猪,排黄色水样稀便,迅速脱水死亡,肠道充气、内容物呈黄色水样,基本可确诊为黄痢;

•10-30日龄仔猪,排乳白色糊状粪便,生长迟缓,肠道内容物为白色黏稠物,多为白痢。

但需与其他仔猪腹泻病区分:

•与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相比,后两者各年龄段猪只均可发病,且伴有呕吐、体温升高,粪便多为黄绿色水样,肠道病变更广泛(整个肠道出血),而黄白痢仅发生于仔猪,无呕吐,体温正常;

•与轮状病毒感染相比,轮状病毒病多发生在2-5周龄,粪便呈黄白色或灰暗色,含有凝乳块,肠道绒毛萎缩更明显,而大肠杆菌病粪便颜色更鲜明(黄或白),无绒毛萎缩特征;

•与仔猪红痢(魏氏梭菌病)相比,红痢粪便带血,呈红褐色,肠道有坏死性炎症,而黄白痢粪便无血,以充血水肿为主。

实验室通过取粪便或肠道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若培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如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可最终确诊。

四、防控要点:从“源头”阻断腹泻链

防控大肠杆菌黄白痢,核心在“预防”,重点抓“母猪”和“环境”两大环节:

1.给母猪“打基础”

母猪产前40天和20天,接种大肠杆菌多价疫苗(如K88、K99等血清型),通过母源抗体保护新生仔猪,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产前产后给母猪喂服益生菌或抗生素(如土霉素),减少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数量,降低仔猪感染风险。

2.给仔猪“筑防线”

新生仔猪出生后立即擦干身体,30分钟内让其吃上初乳,初乳中的母源抗体能增强免疫力;保持保温箱温度适宜(1-3日龄30-32℃,之后每周降2℃),避免仔猪受凉应激;固定乳头,让弱小仔猪吃靠前的乳头(奶水更充足),增强体质。

3.给环境“消消毒”

产房在母猪进入前彻底清洗消毒,地面、保温箱、接产工具用2%氢氧化钠或过氧乙酸喷洒,晾干后再使用;仔猪出生后每天清理粪便,保持栏舍干燥,避免仔猪接触污染的粪便——大肠杆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干净的环境是阻断传播的关键。

4.发病后“快治疗

黄痢仔猪发病急,需立即灌服或肌肉注射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头孢噻呋等),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防止脱水;白痢仔猪可通过饮水添加益生菌、电解多维,配合抗生素拌料,促进肠道恢复。注意: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大肠杆菌黄白痢虽常见,但只要抓住“黄白腹泻”的特征,做好母猪免疫和环境清洁,就能大幅降低发病风险。对于养殖户而言,新生仔猪的每一次腹泻都是预警,早发现、早补水、早用药,才能让仔猪平安度过“腹泻高发期”。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