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05时00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猪病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猪渗出性皮炎:从“油皮仔”到“结痂怪”的葡萄球菌侵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7-17  来源:🔗小何养猪小课堂  💛109

在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群中,有一种以“皮肤出油、结痂、脱屑”为典型特征的传染病——猪渗出性皮炎(俗称“油皮病”)。这种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偶见表皮葡萄球菌)引起,尤其易侵袭1-4周龄的哺乳仔猪,也可感染刚断奶的保育猪,因皮肤损伤后病菌乘虚而入,导致全身皮肤出现渗出性炎症,严重时可因脱水、败血症死亡。掌握其临床特征与发展过程,是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

一、临床症状:“从局部小点到全身结痂的渐进式恶化”

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如同“皮肤被油污浸透后结痂”,病程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表现各有侧重,但“油腻性渗出物”和“结痂”始终是核心标志,且仔猪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

初期:局部皮肤的“小红点预警”

发病初期,病猪常从口鼻周围、眼睛周围、耳根等皮肤柔嫩处开始出现病变:先是出现针尖大至米粒大的红色斑点,像被蚊子叮咬后的小红疹;很快,红点处皮肤轻微肿胀、脱毛,表面渗出少量淡黄色黏稠液体,像“冒油”一样,触摸有黏腻感,这是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破坏皮肤屏障的早期表现。

此时仔猪精神、食欲基本正常,体温无明显变化,若及时处理,病变可局限在局部,1周左右愈合;若忽视或环境恶劣,病变会在2-3天内迅速扩散。

中期:全身皮肤的“油皮化”

随着病情发展,渗出物逐渐增多、变稠,从淡黄色转为棕褐色,像“菜籽油混合了泥浆”,黏附在皮肤表面,使病变部位的被毛黏结成块,轻轻一扯就会连毛带皮脱落,露出红色湿润的创面。

病变从头部、耳部蔓延至颈部、背部、腹部,甚至四肢和肛门周围:全身皮肤变得油腻发亮,布满棕褐色渗出物形成的薄痂,像给仔猪穿上了一层“油布盔甲”;眼周渗出物结痂后,会导致眼睑粘连,眼睛无法完全睁开,像“蒙眼的小瞎子”;口鼻周围结痂则影响吃奶,仔猪变得消瘦、虚弱,叫声嘶哑。

此时病猪体温轻度升高(40-40.5℃),因皮肤瘙痒会摩擦墙壁或母猪腹部,导致结痂脱落,露出的创面继续渗出液体,形成新的结痂,如此反复,全身皮肤变得粗糙、增厚。

后期:脱水与败血症的“致命恶化”

严重病例在发病5-7天后,全身皮肤被厚层黑褐色结痂覆盖,像“从泥里捞出来的小猪”,结痂下的皮肤因感染坏死,散发恶臭;仔猪因无法正常吃奶、皮肤大量渗出液体,导致严重脱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消失,四肢冰凉,体重急剧下降,像“缩水的皮囊”。

更危险的是,葡萄球菌通过皮肤创面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病猪体温升至41℃以上,精神彻底萎靡,卧地不起,呼吸急促,最终因循环衰竭死亡。1周龄内的仔猪若发病,死亡率可达50%以上;2周龄以上仔猪死亡率稍低,但耐过猪会因皮肤损伤留下永久性疤痕,生长发育严重滞后,成为“僵猪”。

二、典型发病特征:“幼龄、外伤、潮湿”是三大诱因

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生并非偶然,其临床特征与发病诱因密切相关,掌握这些规律能帮助快速识别:

•年龄偏好:1-4周龄哺乳仔猪最易感,尤其是3-10日龄的新生仔猪,因皮肤娇嫩、免疫系统尚未完善,一旦被母猪踩伤、咬伤或栏舍尖锐物划伤,病菌极易侵入;保育猪发病多因断奶应激、打架造成皮肤破损,发病率较仔猪低,但病程更长。

•传播特点:病菌通过接触传播,健康仔猪接触病猪的渗出物、污染的垫料或母猪乳房后,若皮肤有微小伤口(哪怕是吃奶时的摩擦伤),就可能感染,因此常呈窝发特征,一窝中先有1-2头发病,3-5天内蔓延至全窝。

•环境关联:潮湿、肮脏的栏舍是“温床”——粪便堆积、垫料潮湿会刺激皮肤,增加感染风险;保温箱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导致仔猪皮肤出汗、抵抗力下降,也易诱发此病。

•与其他病的区分:需与疥螨病(有剧烈瘙痒、皮肤增厚起皱、镜检可见螨虫)、湿疹(无传染性、皮肤发红起疹无油腻结痂)、猪痘(皮肤有圆形痘疹、突出皮肤表面、中央凹陷)区分,渗出性皮炎的“油腻性结痂+全身蔓延+幼龄多发”是最独特的标志。

三、防控要点:“早清创、控感染、防脱水”

猪渗出性皮炎的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发病初期(24小时内)干预,治愈率可达80%以上;若延误至全身结痂,治愈率不足30%,因此需把握“黄金治疗期”:

1.局部清创:洗掉“油污”是第一步

发现病猪后,立即用3%温高锰酸钾溶液或0.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皮肤,用软毛刷轻轻刷去表面的结痂和渗出物(动作要轻,避免损伤新皮肤),每天清洗1-2次,直至皮肤露出红色创面;清洗后涂抹抗生素软膏(如青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紫药水,抑制局部细菌繁殖。

2.全身用药:阻断败血症风险

对发病仔猪,肌肉注射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按体重计算剂量,每天1次,连用3-5天;若出现脱水症状,需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每头仔猪5-10ml),补充水分和能量,避免衰竭死亡。

3.环境消毒:切断传播链

病猪隔离后,全群仔猪所在栏舍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过氧乙酸彻底消毒,重点清洁保温箱、母猪乳房、地面缝隙(病菌易在此滋生);更换干净干燥的垫料,移除栏舍内的尖锐物(如外露的铁丝、破损的塑料板),避免仔猪再次受伤;对同窝未发病仔猪,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拭皮肤,尤其是腹部和四肢,进行预防性消毒。

4.母猪管理:减少“源头伤害”

哺乳仔猪发病常与母猪有关,需检查母猪乳房是否有炎症(乳房炎会导致仔猪吃奶时皮肤接触病菌),若有需及时治疗;修剪母猪乳房周围的粗硬被毛,避免仔猪吃奶时被划伤;保持产房干燥,每天清理母猪粪便,减少皮肤污染。

猪渗出性皮炎虽不像猪瘟、口蹄疫那样烈性传播,但其对幼龄仔猪的杀伤力不容小觑。记住“幼龄仔猪、皮肤出油、棕褐色结痂”的核心特征,发现后立即清洗消毒、对症用药,同时改善环境、减少外伤,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养猪人而言,产房里每一头“油皮仔”都是预警信号,及时处理才能守住仔猪的“生存防线”。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