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疫病和我国一类动物疫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病形式逐渐发生变化,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等新形式不断出现,对传统诊断和防控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深入了解猪瘟的流行规律,掌握先进的诊断技术,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对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猪瘟的流行特点
1.1 流行范围与季节特征
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在养殖密度高、生物安全措施薄弱的地区,疫情更容易扩散,在我国,尽管多年防控使整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小规模养殖场和农村散养户仍是高发区域;近年来,猪瘟的季节性特征逐渐淡化,全年均可发病,但在气温骤变、环境应激较大的时期,如冬春交替、秋冬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
1.2 易感动物与传播途径
猪是猪瘟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其中,仔猪和怀孕母猪由于免疫力较低,感染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野猪也是重要的易感群体,其活动范围广,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包括病猪与健康猪的鼻对鼻接触、共同采食饮水等;间接接触则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人员及运输工具传播。
2 猪瘟的诊断技术
2.1 临床诊断
2.1.1 典型症状
典型猪瘟病猪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可达40.5~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有脓性分泌物,鼻镜干燥,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指压不褪色,多见于腹部、四肢内侧等部位;病程后期常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共济失调等,死亡率可达80%~100%。
2.1.2 非典型症状
非典型猪瘟症状相对较轻,体温呈间歇性升高,生长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降低;部分病猪出现皮肤发绀、耳部坏死等症状,繁殖性能下降明显,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所产仔猪体质虚弱、成活率低。
2.2 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采集病猪的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组织病料,接种易感猪或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观察细胞病变(如细胞变圆、脱落、融合等)初步判断病毒生长情况,再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免疫酶组化等方法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间接ELISA和竞争ELISA,间接ELISA利用已知抗原包被微孔板,检测血清中的抗体;竞争ELISA通过酶标记抗体与待检血清抗体竞争结合抗原,根据吸光度值判断抗体含量。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检测和猪群免疫效果评估。
(3)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利用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优点,通过提取病料中的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后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若出现特异性条带,则表明病料中存在猪瘟病毒核酸,可用于早期感染诊断和病毒基因分型。
(4)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在RT-PCR基础上,通过荧光信号实时监测PCR反应过程,不仅能定性检测病毒核酸,还可对病毒核酸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检测时间短,一般2~3 h即可得出结果,适用于早期诊断、病毒载量监测和疫苗效果评价。
2.3 病理变化诊断
全身淋巴结呈现大理石样病变,以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最为明显,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切面红白相间,是淋巴组织出血、坏死与正常组织交错分布的结果;脾脏边缘常见出血性梗死灶,呈暗红色隆起的结节状,锯齿状分布,大小不一,严重时多个梗死灶融合;扁桃体、回盲瓣、结肠黏膜等部位可见纽扣状溃疡,初期为黏膜表面局灶性出血和坏死,随后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黄色或褐色伪膜,剥离后可见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溃疡面;胃黏膜、小肠黏膜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时弥漫性出血、糜烂;肾脏表面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俗称“麻雀肾”,切面皮质部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肾盂、肾盏黏膜常有出血现象;肺脏淤血、水肿,严重时出现出血性肺炎;心外膜、心内膜有点状或条状出血,心包腔可能有积液。
3 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3.1 疫苗免疫
我国常用的猪瘟疫苗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原性强,选择疫苗时应确保来源正规,查看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准文号等信息,严格按照-15℃以下冷冻保存和冷链运输要求操作,防止疫苗失效。一般情况下,在仔猪出生20 d左右进行疫苗注射,在仔猪出生60 d左右进行二次注射,成年猪每年注射2次疫苗,母猪配种前一周进行疫苗注射。
3.2 生物安全管理
3.2.1 养殖场选址与布局
养殖场应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和交通要道的地方;合理划分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各区域保持一定距离并设置隔离设施;生活区位于上风向,生产区居中,隔离区位于下风向;猪舍间距不少于5 m,周围设置围墙或栅栏,入口处设消毒池和消毒通道。
3.2.2 人员和车辆管理
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入养殖场。人员进入需更衣、换鞋、淋浴消毒后通过消毒通道;外来人员非必要不进入生产区,确需进入需严格消毒并由场内人员陪同;车辆进入前对车身、轮胎、底盘全面喷雾消毒,运输生猪车辆使用后彻底清洗消毒。
3.2.3 饲料和饮水管理
从正规厂家购买饲料,确保质量安全,索要检验报告和合格证明,饲料储存仓库保持干燥通风,定期清扫消毒;饮水符合畜禽饮用水标准,定期检测水源,必要时添加消毒剂;保证猪群充足、清洁的饮水供应。
3.2.4 环境卫生管理
每周对猪舍、场地、器具进行1~2次带猪消毒,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聚维酮碘等高效低毒消毒剂,及时清理粪便、污水,采用堆积发酵、沼气发酵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清扫养殖场周边环境,减少蚊虫、老鼠等病媒生物滋生。
3.3 疫情监测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制度,每天至少2~3次观察猪群精神状态、采食、饮水、粪便、体温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观察并采样检测;每3~6个月采集猪血清进行抗体检测,了解猪群免疫状态和感染情况,对抗体水平低的猪只及时补免。
加强与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沟通协作,及时了解周边疫情动态,建立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疑似猪瘟疫情,立即隔离观察并上报,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疫情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分析猪群生产和健康数据,提前发现疫情隐患。
3.4 病死猪处理
病死猪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要求进行,常用方法包括焚烧、深埋、化制等,深埋应选择地势高燥、远离水源和居民区的地方,填埋深度不少于2 m,并撒石灰消毒;化制需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实现资源化利用;处理病死猪时,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防止疫病传播。
4 结语
猪瘟对养猪业危害严重,其防控需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技术和防控手段,通过深入了解流行特点,结合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和病理变化诊断准确判断疫情,采取科学的疫苗免疫、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完善的疫情监测和规范的病死猪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猪瘟发生风险,保障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未来应持续加强对猪瘟的研究,优化防控策略,提升诊断和防控技术水平,应对猪瘟防控中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