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04时30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其他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智能养猪能否让生猪产业突破困境,迈向强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10-11  来源:🔗启源养殖  💛155

传统生猪养殖面临人工成本高、疫病防控难、生产效率低等痛点,智能养猪通过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行业向精准化、自动化、无人化转型。本文系统梳理了智能养猪的核心技术体系(环境智能调控、精准饲喂、健康监测、生物安全防控等),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应用案例与产业化进展,探讨了当前技术推广中的关键挑战(数据孤岛、成本敏感、人才缺口等),并提出了“技术-场景-生态”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生猪养殖是我国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24年我国生猪出栏量达7.2亿头,占全球总产量近5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然而,传统养殖模式依赖人工经验,存在显著痛点:一是人工成本占比超30%(规模化猪场约需5-8人/千头),且劳动强度大;二是疫病防控依赖“事后治疗”,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曾导致2018-2019年全国产能骤降40%;三是饲料转化率低(我国平均2.8:1,发达国家可达2.5:1以下),资源浪费严重;四是环境控制粗放(如氨气浓度超标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养猪成为产业升级关键方向。通过传感器、算法模型与自动化设备的集成,智能养猪可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如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20头提升至30头以上)、成本下降(人工成本降低50%以上)及风险可控(疫病早期预警准确率达90%)。本文围绕智能养猪的技术逻辑、实践应用与未来趋势展开研究。

 

 

一、智能养猪的核心技术体系

 

智能养猪的本质是通过多技术融合构建“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其核心包括以下四大模块:

 

(一)环境智能调控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部署温湿度、氨气/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传感器(密度通常为2-3个/栏舍),实时采集猪舍环境数据并上传至云端平台。通过AI算法(如LSTM神经网络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联动风机、湿帘、加热器等设备自动调节参数:例如,哺乳母猪舍温度控制在20-22℃(过高降低采食量,过低消耗能量御寒),保育猪舍氨气浓度<15ppm(超标易诱发肺炎)。部分先进猪场还引入“环境-行为关联模型”,根据猪群活动量(通过摄像头分析站立/躺卧比例)动态优化通风策略。

 

(二)精准饲喂管理系统

 

依托个体识别技术(如RFID耳标、AI视觉称重)获取每头猪的品种、日龄、体重、背膘厚等数据,结合生长模型(如NRC营养标准或企业定制模型)计算每日精准营养需求(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等)。智能饲喂设备(如电子饲喂站、自动料线)按需投喂,避免传统“一刀切”饲喂导致的浪费(饲料利用率提升8%-15%)或营养不良。例如,丹麦DanBred猪场通过精准饲喂使育肥期料肉比降至2.6:1,国内牧原股份通过动态配方调整降低饲料成本约0.5元/公斤。

 

(三)健康监测与疫病预警系统

 

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 视觉监测:摄像头采集猪只运动姿态(如步态异常提示关节炎)、采食行为(采食量骤降可能为疾病前兆)、群体分布(扎堆可能为寒冷或应激),结合计算机视觉算法(如YOLO目标检测模型)识别异常个体;

 

- 生物传感:佩戴智能耳标或项圈监测体温(精度±0.1℃)、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通过时序数据分析(如SVM分类模型)判断潜在疫病风险;

 

- 环境关联分析:结合舍内病原微生物浓度(如通过空气采样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温湿度等参数,建立“环境-病原-宿主”三维预警模型,疫病早期识别准确率可达85%-90%。

 

(四)生物安全防控自动化

 

针对非洲猪瘟等烈性传染病,智能技术大幅降低了人猪接触频次(接触次数减少70%以上):

 

- 无人化消毒: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按预设路径对舍外道路、车辆、人员通道进行定时消杀(覆盖死角率>95%);

 

- 智能门禁:通过人脸识别、车辆GPS轨迹追踪限制非授权人员/车辆进入,入场物资经紫外线+臭氧自动消毒;

 

- 粪污处理智能化:采用固液分离机+厌氧发酵罐自动化处理粪污,沼气发电回用于猪场(如温氏股份部分猪场能源自给率超40%),减少环境污染风险。

 

二、智能养猪的产业化应用现状

 

(一)国内头部企业的实践探索

 

我国智能养猪已从“单点试验”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以牧原股份为例,其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养殖平台”覆盖全国29省超1000个猪场,部署传感器超500万个,实现:母猪大栏饲养(替代限位栏)结合行为监测,PSY提升至28头(行业平均水平约22头);育肥猪精准饲喂使全程料肉比降至2.6:1(较传统模式降0.2);疫病预警系统将非洲猪瘟阳性率控制在0.01‰以下(行业平均约0.1‰)。温氏股份则聚焦“公司+农户”模式升级,为合作农户提供智能环控设备(如物联网风机)与远程诊断平台,农户养殖效率提升30%,死亡率下降5个百分点。

 

国外方面,荷兰的“智能猪场2.0”项目通过机器人巡栏(每日自动扫描猪只体表伤痕)、3D视觉估重(误差<2%)及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从饲料到餐桌的全链条透明化;美国的Hog Slat公司推出“无人猪舍”原型,通过AGV(自动导引车)运输饲料与粪污,人工干预需求减少80%。

 

(二)技术经济性逐步显现

 

尽管初期硬件投入较高(规模化猪场智能化改造成本约500-800元/头),但长期效益显著:以存栏万头育肥场为例,智能养猪可使人工成本从150万元/年降至50万元/年(减少67%),饲料浪费减少120吨/年(节约36万元),综合利润提升约200万元/年(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2022报告)。

 

三、智能养猪发展的关键挑战

 

(一)数据孤岛与标准缺失

 

不同设备厂商(如传感器、饲喂机)的数据格式不兼容(如温度单位“℃”与“华氏度”混用),猪场管理系统(ERP)与政府监管平台(如动物检疫系统)未打通,导致数据价值难以深度挖掘。此外,行业缺乏统一的智能养猪技术标准(如传感器精度要求、AI模型评估指标),制约了技术规模化复制。

 

(二)高成本与小散养殖适配性低

 

高端智能设备(如多光谱健康监测相机单价超5万元)初期投资大,中小养殖户(占比仍超60%)因资金有限更倾向传统模式;部分技术(如个体精准饲喂)需配套耳标植入、数据训练等前期工作,对养殖人员数字化技能要求较高(目前行业平均数字化培训覆盖率不足30%)。

 

(三)技术可靠性待验证

 

复杂环境下传感器易受粉尘、潮湿干扰(故障率约5%-8%),AI模型在跨品种(如地方猪与外三元猪)、跨区域(北方寒冷 vs 南方湿热)场景中的泛化能力不足(例如南方猪场的高湿度可能导致体重估算误差增大);部分猪场过度依赖自动化,缺乏“人机协同”应急预案(如断电时备用电源覆盖率仅60%)。

 

四、智能养猪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技术端:融合创新与场景深耕

 

- 加强多学科交叉(如生物力学+AI用于猪只行为解码,材料科学+传感器提升设备耐用性);

 

- 开发轻量化模型(如边缘计算设备实现本地化数据处理,降低对云端的依赖);

 

- 针对不同养殖规模(大型集团、家庭农场)设计差异化方案(如小型猪场可优先部署低成本环境传感器+远程监控模块)。

 

(二)产业端:生态协同与标准建设

 

- 推动设备商、算法公司、猪企、政府共建数据共享平台(如制定统一的“生猪数字身份证”标准),打通养殖-屠宰-流通环节数据链;

 

- 政府通过补贴(如农机购置补贴向智能设备倾斜)、低息贷款降低中小养殖户转型门槛;

 

- 建立智能养猪技术认证体系(如农业农村部牵头制定“精准饲喂设备精度标准”“健康监测AI模型准确率阈值”)。

 

(三)人才端:复合型人才培养

 

高校增设“智慧畜牧”交叉学科(融合动物科学、计算机、工程管理),职业院校开展智能设备操作专项培训;企业通过“数字管家”驻场服务(工程师定期指导)提升养殖人员技术应用能力。

 

结论

 

智能养猪是生猪产业应对成本压力、资源约束与疫病风险的必然选择,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效率革命与风险可控。尽管当前仍面临技术成熟度、经济适配性与生态协同等挑战,但随着5G、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智能养猪将向“全链条智能(从基因选育到消费终端)、全场景覆盖(大型猪场到家庭农场)、全要素协同(技术+政策+人才)”方向发展,最终推动我国从“生猪养殖大国”向“生猪产业强国”跨越。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