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18时46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禽病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减少内毒素对家禽危害的综合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11-12  来源:🔗哈兽维科  💛107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当细菌死亡、破裂或受到应激时会释放到环境中,对家禽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危害,可能导致家禽出现腹泻、呼吸道疾病、免疫抑制甚至死亡。要有效减少内毒素对家禽的危害,需从饲养管理、环境控制、营养调控、免疫增强及疾病防控等多个维度采取综合措施,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

优化饲养环境,切断内毒素传播途径

饲养环境是内毒素滋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控制环境中的内毒素含量是减少危害的基础。首先,要做好禽舍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定期对禽舍地面、墙壁、设备(如料槽、饮水器、通风口)进行彻底清扫,清除粪便、残留饲料和污水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繁殖的温床,而细菌大量繁殖会增加内毒素的产生量。消毒时需选择高效、低刺激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复合醛类消毒剂等,既能杀灭细菌,又能部分中和内毒素,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次全面消毒,在疫病高发期或环境潮湿时适当增加消毒频率。

其次,加强禽舍的通风与温湿度调控。良好的通风可降低禽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同时减少空气中悬浮的内毒素颗粒——内毒素常附着在粉尘或飞沫上传播,通风不足会导致其在禽舍内积聚。需根据家禽的生长阶段调整通风量,例如雏鸡阶段可采用间歇式通风,成年家禽则需保证持续通风,确保禽舍内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以下,氨气浓度不超过 20ppm。此外,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也至关重要,潮湿环境会促进细菌繁殖和内毒素释放,禽舍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温度根据家禽品种和日龄维持在20-28℃,避免因环境应激导致家禽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内毒素感染风险。

减少内毒素对家禽的危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饲养环境、饲料管理、肠道健康、免疫增强和药物使用等多方面措施,构建全方位的防控体系。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根据家禽的品种、日龄、生长阶段和养殖模式,灵活调整防控措施,定期监测禽舍内毒素含量和家禽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有效降低内毒素危害,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科学管理饲料,减少内毒素摄入

饲料是家禽摄入内毒素的主要来源之一,饲料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若受到革兰氏阴性菌污染,细菌繁殖会产生大量内毒素,家禽食用后可能引发肠道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因此,科学管理饲料需从源头把控质量,减少内毒素摄入。

饲料生产环节,应选择优质的原料,避免使用霉变、腐烂或被污染的谷物、豆粕等——这类原料不仅可能携带内毒素,还可能含有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二者协同作用会加剧对家禽的危害。同时,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可采用高温制粒工艺(温度控制在 80-90℃),高温能杀灭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降低饲料中的内毒素含量,但需注意控制加热时间,避免过度加热导致饲料营养成分流失。

饲料储存环节同样关键,需将饲料存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的仓库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浸泡,同时做好防潮、防鼠、防虫工作。储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建议配合饲料的储存期不超过 1 个月,原料的储存期根据种类调整(如玉米储存期不超过3个月),防止饲料在储存过程中因水分超标或细菌滋生产生内毒素。此外,在饲料投喂过程中,要做到定时定量,避免饲料在料槽中残留时间过长 —— 残留的饲料容易吸潮变质,滋生细菌并产生内毒素,建议每天清理料槽,确保家禽食用新鲜、无污染物的饲料。

减少内毒素对家禽的危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饲养环境、饲料管理、肠道健康、免疫增强和药物使用等多方面措施,构建全方位的防控体系。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根据家禽的品种、日龄、生长阶段和养殖模式,灵活调整防控措施,定期监测禽舍内毒素含量和家禽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有效降低内毒素危害,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维护肠道健康,增强内毒素耐受能力

家禽肠道是抵御内毒素的重要屏障,肠道黏膜完整性和肠道菌群平衡可有效阻止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减少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因此,维护肠道健康是减少内毒素危害的核心措施之一。

一方面,可通过添加饲料添加剂调控肠道菌群。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是常用的肠道调节剂,它们能在肠道内定植繁殖,与有害革兰氏阴性菌竞争营养物质和附着位点,抑制有害菌生长,从而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同时,益生菌还能分泌抗菌物质(如细菌素),降低肠道内有害菌数量,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此外,益生元(如低聚糖、菊糖)也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它们不能被家禽自身消化吸收,但能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生长繁殖,间接抑制有害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另一方面,需保证饲料中含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支持肠道黏膜发育。肠道黏膜的修复和更新需要蛋白质、氨基酸(如谷氨酰胺)、维生素(如维生素 A、维生素 E)和矿物质(如锌、硒)等营养成分,例如谷氨酰胺是肠道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能促进肠道黏膜细胞增殖,增强黏膜屏障完整性;维生素 A 可维持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减少肠道通透性,阻止内毒素进入血液。因此,在饲料配方中需合理搭配这些营养物质,确保家禽获得均衡的营养,增强肠道对于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减少内毒素对家禽的危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饲养环境、饲料管理、肠道健康、免疫增强和药物使用等多方面措施,构建全方位的防控体系。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根据家禽的品种、日龄、生长阶段和养殖模式,灵活调整防控措施,定期监测禽舍内毒素含量和家禽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有效降低内毒素危害,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