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绿色低碳涵盖了畜禽养殖生产全链条,从投入品使用、养殖场环境控制到废弃物处理都是畜牧业绿色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解决畜牧业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促进畜牧业绿色技术落地,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开展了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试点。如今,流动站首批试点已经开始发挥示范作用,助力基层解决县域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痛点问题。
近年来,国内畜牧业逐步确立了畜禽粪肥就地就近科学还田利用的主攻方向,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出新做法,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意识明显提升。2024年,我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当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依然是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
面对国内粪污处理设施等硬件不足、绿色低碳技术基础薄弱和从业者技术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等行业共性问题,全国畜牧总站整合不同领域专家,创新开展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流动站试点,并在河北安平、浙江桐乡、山东安丘、河南内乡及福建上杭等5县设站,实现科技服务下沉基层。
流动站通过整合“政、产、学、研、推、用”各方力量,采取全国畜牧总站、省级部门、县级部门、专家团队、龙头企业五方共建的模式,统筹资源推动工作。实现科技服务下沉到基层,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协助解决设站县域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转型。
“流动站紧紧围绕畜禽养殖生产全链条技术模式优化、长效机制建立等要素,持续深入一线摸底调研,摸清源头情况、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攻关。”全国畜牧总站牧业绿色发展处处长张利宇介绍说,总站要将流动站作为深入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工作的重要抓手,打造成好技术好模式的推广站、科技需求成果的转化站、政策创新评估的孵化站,推动试点县畜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福建省上杭县是全国12个畜禽粪肥全量还田试点县之一,同时也是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流动站所在地。流动站设立以来,上杭县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紧密合作,组建了一支涵盖科研院所、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畜牧、农技、经作、土肥等多领域专家的技术团队,全力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攻关工作。
在流动站前期的现场调研中,专家组发现上杭县部分生猪养殖场采用的异位发酵处理粪污方式存在技术短板,异位发酵床普遍出现“死床”现象。同时,丘陵山区的农田在粪肥还田过程中,缺乏轻简化的施肥设施。水稻种植大户普遍担心液态粪肥难以均匀施用,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且施肥过程费力耗时,因此对液态粪肥还田的接受度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组迅速开展会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对于异位发酵床“死床”问题,专家组深入分析了上杭县生猪养殖场“死床”的原因,总结出14种影响因素,并逐一提出破解办法。从垫料选择、垫料配比、垫料铺设、翻抛操作、日常维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专家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异位发酵床运行管理关键技术”。通过安排专家对养殖场(户)进行指导,从粪污喷淋翻耙、物料选择配比与添加、温度异常判定与处置、翻抛设施的提升等方面进行改进,有效解决了28家异位发酵床“死床”问题,显著提升了生猪养殖场的粪污处理水平。
针对粪肥还田缺乏轻简化施肥设施的问题,专家组联合上杭周边有意向的环保设施生产厂家,共同开展粪肥还田轻简化施肥设施的研发工作。在流动站的指导下,经过3个月的技术攻关,首台自带动力、可计量、360°高低可调且方便在农田机耕道路上移动的轻简化液态粪肥施肥机于6月24日完成施肥试验。经现场测试,研发的精简液态施肥设施与传统人力施肥相比,在相同的劳动力投入情况下,每施100亩含固率3.5%的液态粪肥,不仅可以将施肥效率提升50倍以上,还能有效解决传统液态粪肥自流漫灌、施肥不均匀等问题。
在河北省安平县,流动站专家组发现设置环控设施的养殖场较少,决定在部分养殖场内进行示范,添置养殖环境处理器。
在流动站的指导下,安平县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调剂出部分资金,共购置养殖环境处理器450台,分别发放给141个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场。这批养殖环境处理器能产生臭氧,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在浙江省桐乡市,流动站针对猪场水泡粪模式粪污量增加问题,开展真空负压干清粪技术研究,形成轻简化清粪装备。
为提升清粪效率,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南京农业大学杨兴明教授团队在桐乡市石门镇华腾牧业有限公司的猪场试验安装了真空泵、正负压传感器、电磁感应器等设备,该团队研究生邹醒月常驻猪舍内,进行现场跟踪测试。
在华腾猪场的办公室里,该公司董事长沈建平指着屏幕上“栋舍水量消耗分布图”介绍,“我们一直远程监控着每栋猪舍的用水、用电量、氨气、硫化氢等数据,一旦有异常,我们就会派员工去检查原因,及时处理异常。”
经流动站专家组监测,与储存式水泡粪相比,真空负压干清粪能够实现日产日清,可使猪舍内的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通过流动站专家组监测分析,真空负压干清粪技术可使猪舍内氨气浓度下降65.8%、硫化氢浓度下降75.8%。
通过第一批流动站试点工作,5个县的畜牧队伍能力不断提升,支撑行政服务产业的能力更强;流动站对接的科研院校专家科研内容与产业需求接轨,研究成果可直接转化,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企业运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生产方式更加绿色低碳。流动站促进了畜牧业行业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素质得到提升。
接下来,流动站将继续开展技术指导和攻关服务。针对摸底调查梳理的问题清单建立任务清单,逐一解决,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优化流动站运行机制,并完善流动站管理制度。对于没有成熟解决方案的问题列入课题研究计划,全国畜牧总站将组织协调相关专家立项攻关。在开展技术指导和攻关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为优化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专家队伍结构,提升现有畜牧业科技服务的技术支撑能力与水平,今年6月初,第二批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专家已经开始遴选。
全国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流动站将继续把准要点,聚焦降本、节地、便捷、高效等关注点,推动技术革新、模式创新、装备研发和机制构建,突出重点,把试点县面临的长效运行规律、臭气减控、液体粪肥利用等痛点作为接下来的努力方向,做到问题具体化、对策清单化、落实闭环化,切实推动试点县域畜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进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