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度半年报出炉,两大世界级企业的巅峰对决:猪肉制品龙头双汇发展和生猪养殖龙头牧原股份再次迎来正面较量,那么,从屠宰量、产能、利润率、盈利能力等7个维度来看,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中国“肉王”。
屠宰量PK
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共计屠宰生猪 1,141.48 万头,同比增长 110.87%,主要在于公司积极推进销售渠道建设。
作为曾经的屠宰“一哥”,双汇发展并没有公布具体屠宰数,但根据其母公司万洲国际2025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的生猪屠宰量同比上升了19.3%;2024年,据估算2024年实际屠宰量约为1052万头左右(万洲国际财报显示其2024年中国区屠宰量同比下降19.4%)。
结果:牧原股份 2019 年才开始发展屠宰肉食业务,但发展迅猛。从2023年开始,牧原股份屠宰量已经开始超过双汇发展,当年屠宰量分别为1326和1275万头,从2025年的增速来看,两者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产能PK
早在2019年,牧原才开始布局屠宰业务。截至2024年末,牧原共投产了10家屠宰厂,年产能合计为2900万头,目前没有新增产能的计划。
双汇发展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单班年屠宰生猪 2,500 多万头的生产产能。
结果:2900万头对2500万头,牧原小胜。
产能利用率PK
今年上半年,牧原屠宰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8.72%,主要通过销售渠道的开拓提升整体产能利用率。
双汇发展没有公布具体产能利用率,但根据其屠宰量和产能情况估算,其产能利用率预计在50%左右。
结果:与屠宰量一样,牧原优势愈来愈明显。
营收PK
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屠宰、肉食业务营收为193.45亿元,占比总营收25.30%,而去年同期占比仅为17.55%,同比增长93.83%。
今年上半年,双汇屠宰、肉制品业务营收为249.76亿元,占比总营收达87.90%。
结果:双汇屠宰、肉制品业务营收高于牧原股份,但从增速来看,牧原股份明显高于双汇发展。
利润率PK
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屠宰、肉食业务毛利率为2.10%,较去年同期增加2.52%。
今年上半年,双汇发展肉制品业务毛利率为36.10%,较去年同期增长0.61%;屠宰业务毛利率为4.90%,较去年同期下降0.26%。
结果:双汇发展的肉制品和屠宰业务毛利率都明显高于牧原股份,尤其肉制品业务领先幅度巨大。
盈利水平PK
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整体盈利105.3亿元,但在屠宰肉食业务方面亏损 1 亿元左右,同比大幅减亏,经营情况较上年同期明显改善。
今年上半年,双汇发展实现盈利23.23亿元,同比增加1.17%,公司没有具体公布屠宰及肉制品业务盈利情况,但两者都是双汇业务的基本盘,自然可以看出其盈利情况可观。
结果:从盈利能力来看,双汇发展的屠宰及肉制品业务都明显高于牧原股份。
业务模式PK
据牧原股份在养殖和数智化的优势,能与屠宰肉制品业务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一头猪价值的最大化。对于未来,牧原股份表示,将加强肉质、肉色、嫩度等多方面的技术研发,让猪肉变得更好吃。消费者对于品质、口味、肉色等的需求,就是公司屠宰肉食业务未来的价值空间和利润空间,目前来看暂无向消费端拓展计划。
双汇发展则将继续依靠其深厚的品牌积累,“双汇”品牌价值达 872 亿元,稳居肉类行业前列,以及网络优势,目前销售网点数量多达 100 多万个,坚持消费者导向,继续发力肉品深加工应对消费疲软。在产业链协同上,养殖业注定不是其重点,而是通过强化冻肉储备与进口业务,抵御养殖企业上游冲击。
结果:各有侧重,胜负难分。
业务模式PK
从整体来看,牧原凭借养殖-屠宰一体化优势巩固规模地位,盈利转化依赖养殖端成本控制;双汇则依托其品牌优势和销售网络,通过高毛利产品与进口布局守住利润防线。
在头部猪企纷纷发力屠宰的背景下,屠宰集中度提升与产能过剩矛盾将长期存在。从牧原股份和双汇发展两大巨头的较量来看,智能化与产能利用率在短期内将成胜负手,效率竞争将更为白热化。
从双方产业链协同效果来说,牧原依托成本和智能化优势,在肉品品质改善上处于先手;而在市场更为广阔的消费端,预制菜、高端肉制品正成为新增长极,双汇先发优势明显,牧原则亟待补足深加工短板。
值得玩味的是,刚不久,双汇发展将郑州总部搬至郑州东站广场核心区域尧和九号的新发展楷林广场,与牧原大厦隔街相望。显然,这场“肉王”之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