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默认分类 » 正文

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六畜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18-12-29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9292
核心提示: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六畜旺本报记者焦宏缪翼郜晋亮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展全省动物检疫能力大练兵,努力提高肉品检疫水

畜牧业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六畜旺

本报记者焦宏缪翼郜晋亮

ntent deep="6" style="padding:0px;">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展全省动物检疫能力大练兵,努力提高肉品检疫水平。图为检疫比武现场。王玉顺摄

核心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能力持续加强。

保供给:2017年,全国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3亿吨,肉类和禽蛋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世界第三。肉类人均占有量达到62.1公斤,已超过世界43公斤的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22.2公斤,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保安全: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全国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水平大幅提升,全国动物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我国动物防疫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动物疫病防治战略规划初步建立,在国际兽医领域话语权明显增强,在区域兽医合作中逐步发挥引领作用。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明显提高,为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保生态:以前养猪为肥田,现在养猪怕污染。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国586个畜牧大县有望实现全面治理,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基本可以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必将明显改善。

8000万公斤禽蛋,2.3亿公斤肉,1亿公斤牛奶——这是我国每天消耗的肉蛋奶的数量,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生活在40年前的人们“吃肉等过节”,肉蛋奶要靠票证才能买到。

40年来,我国畜产品产量、人均占有量大幅增长,其中肉类分别增长10倍和7倍,蛋类分别增长6倍和4倍,奶类分别增长41倍和29倍。而这是在同期全国人口增长44%、粮食产量只翻了一番的情况下取得的。

与此同时,40年来,作为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兽医事业也一路高歌猛进,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动物防疫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动物疫病防治战略规划初步建立,在国际兽医领域话语权明显增强,在区域兽医合作中逐步发挥引领作用。

“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畜牧业将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先导产业、纽带产业、富民产业和绿色产业。

告别肉蛋奶短缺时代

——畜牧业生产实现了由分散养殖为主向规模养殖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年近七旬的王来喜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沟门供销社干了一辈子,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百姓餐桌上的变化。“过去肉比较紧张,猪肉7毛钱一斤,但大家买肉却专挑膘肥肉少的部分,因为要用肥肉炼荤油,猪油当时最贵,要卖到一块四毛钱,不像现在,猪油基本都没人要了。”

“当时肉票更少,一人一年吃不到一斤肉,有了肉票也不舍得用,就攒着过年打打牙祭。”收藏各种票证的内蒙古卓资县的农民石吉祥回忆,“现在想吃什么吃什么,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从197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畜牧业生产释放出巨大活力,专业户、重点户不断涌现,独立自主的多元市场主体开始形成;1984年,我国开始改革畜产品的流通体制和价格体制,取消统派购制度,绝大多数畜产品可以随行就市,打破了国有企业独家经营的格局;1985年-1996年,我国畜牧业经营体制实现了根本转变,畜产品市场和价格逐步放开,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快速增长,打破了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主要畜产品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

当时间进入1997年,人们开始追求优质畜产品,我国畜牧业发展转向提升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上来。

“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若干政策方案,以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利说,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快速提高。2017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比201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规模养殖逐步取代传统的小农户分散养殖,成为肉蛋奶生产供应的主体。年产百万吨以上饲料企业达到35家,产量占全国的62%。全球饲料企业20强中,我国占了9席。

六畜兴旺猪为首,五谷丰登粮领先。我国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49.6%,生猪养殖量占世界生猪总养殖量56.6%,猪肉在国内肉类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均超过60%。2017年我国生猪饲养产值接近1.3万亿元,占国内畜禽(猪牛羊禽)饲养总产值比重约56.6%,生猪产业体量巨大。“猪粮安天下”历来是国家稳定的压舱石,生猪生产始终与CPI紧紧相连,猪价稍加波动都牵着消费者的神经。

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规定,将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广西、海南和重庆划为生猪养殖重点发展区,以供北上广深等城市生猪需求。为保护水资源和环境资源,长江中下游和南方水网区的两湖、长三角、珠三角一带规划为约束发展区。东北地区、内蒙古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地区地域辽阔,粮食资源充足,适合养殖规模化发展,增长潜力大。在规划和政策引导下,小散乱养殖逐步淘汰,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加快形成。南方地区生猪饲养密度过大的问题得到疏解,生猪生产北移西进步伐明显加快,生猪生产区域得到调整优化,成长起一批涵盖上游机械设备、饲料加工业、育种、养殖、屠宰甚至终端零售一体化的养殖企业。同时,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下功夫,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发展到3786家,比2012年增加了371家,深加工肉制品产量从1355万吨增加到1500万吨。

现如今,消费升级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品牌和特色猪肉产品更加青睐,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消费升级倒推产业升级,安全、健康、有特色的产品成为当前市场发展的方向。

“中国奶业命运多舛”。2008年成为中国奶业的伤心之年。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过去的十年里,奶业同仁没有回避矛盾,最终基本实现了奶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而进入了一个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现在的奶业,无论从奶牛品种、遗传育种、饲料营养、饲养技术、疾病防控、机械装备、设施条件、质量监控,包括人员素质都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院士说,2007年我国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不到20%,现在已经接近60%,机械化挤奶率从50%提高到90%,TMR使用率从30%提高到了85%以上。今年全国奶牛单产可以达到7.3吨,比2007年提高了3吨,规模化养殖场的单产水平已经提高到8.5吨。

实践证明,我国奶业被三聚氰胺等质量安全困扰的阶段已经结束。所有奶站纳入信息化监管体系后,实施了全覆盖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建立了无缝隙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去年,我国生鲜乳检测合格率99.8%,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抽检合格率99.2%,在食品行业中位居首位。从2009年到现在,农业农村部对生鲜奶进行了持续监测三聚氰胺,每年组织全国42家质检中心对全国奶站进行两次全覆盖监测,累计达到19万批次,连续九年的抽检合格率为100%。

国产奶粉正在用十年的实践向消费者证明国产奶粉是安全、可靠、有保障的。君乐宝登陆香港、澳门销售;飞鹤奶粉实现200%的增长,今年将突破100亿元;伊利目前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蝉联亚洲第一;蒙牛、伊利、飞鹤、君乐宝、现代牧业等多个企业多款产品获得国际大奖,民族品牌正在脱颖而出。

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

维护了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青海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新海村牧民日科一句话道出了养殖业的疾病风险。的确,各类重大疫病每年给我国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

“借问瘟君欲何往,六亿神州尽舜尧。”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兽医工作者奋力拼搏,成功消灭了牛瘟、牛肺疫,已连续8年未发现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基本消灭了马鼻疽、马传贫,成功将疯牛病等外来动物疫病堵截于国门之外。科学调整H7N9流感、布病的防控策略,家畜血吸虫病疫情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显著降低了人间感染风险。圆满完成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防疫任务,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海南、吉林、胶东半岛无疫区和一批无疫小区通过国家评估,广州从化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得到国际认可。

“疫情就是命令。”2018年8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检出疑似非洲猪瘟阳性病例,次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赶赴现场检查指导,对疫情处置工作作出部署。历时18小时后,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该起疫情为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紧接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印发了紧急排查工作方案,全面部署疫情排查工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就此打响。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理、部门合作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已经日趋成熟,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政策不断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冯忠武说,已经发布的《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数十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我国兽医工作向法制化和规范化转变;从保护和发展畜牧业防止疫情,到确定“预防为主”方针,到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针不断完善;从改善饲养管理,到实行预防注射,到“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控,群防群控、果断处置”,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

“最大动力就是国家使命。”跟随陈化兰院士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这里有系统的我国禽流感病毒毒株资源库及其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为禽流感疫情的预警预报、诊断试剂及疫苗研制与使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依靠自主研制的多项国际领先成果筑起安全“防疫墙”。

截至目前,陈化兰团队已经研制禽流感疫苗产品42种,诊断试剂6种,获得新兽药证书18项,研究成果均居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有29个疫苗产品已经先后在我国的禽流感防控中应用,累计应用2300亿羽份。这些疫苗的应用,为有效防控我国禽流感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H5疫苗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及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世界禽流感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把目光从哈尔滨拉到青岛,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正承担着非洲猪瘟的确诊任务。而在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兽医实验室里,采集保存了2000多份寄生虫标本,为疫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兽医科研和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仅有一家中央畜牧实验所,到组建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六大行政区研究所,到建立完善涵盖疫病防控、流行病学、兽药管理等领域国家、省、地各级各类研究机构;从对动物传染病病原研究空白,到研制出牛瘟兔化弱毒疫苗,到目前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科研硕果累累。全国1527家符合GMP条件的兽药企业获得生产许可,从仅能生产几种弱化疫苗,到目前年生产各类疫苗1200多亿头份、产值200亿元,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1246个标准被兽药典收载,从仅有的两所兽医高等院校,到目前全国各农业大专院校开设兽医专业,开展从专科到博士的兽医教育,与国外各类大学合作,每年毕业兽医专业人才数万人。

“青海省是包虫病重点流行省份之一,只有2000多人的果洛州达日县特合土乡,仅2015年八、九两个月就有11人死于包虫病。”从事包虫病防治工作30年的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包虫病防治团队的负责人蔡金山心痛地说,“好在2015年以来,包虫病防治攻坚战在各流行病区展开。”

10月24日,在海拔42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青珍乡,记者见到乡畜牧兽医站站长旦智才旦时,他正带着几名村级防疫员,把这个月的驱虫药免费发放给6个村30个社的牧民。“5天后,再来把收集上来的犬粪送到这里处理。”旦智才旦身穿防护服,指着直径0.7米、深2米的犬粪无害化处理坑告诉记者,“之所以要穿防护服,因为这些犬粪中的病毒并没有灭活,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一层生石灰一层犬粪,最后再密封好。”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旦智才旦回到兽医站,藏汉双语包虫病防治宣传材料、养犬承诺书、家养犬信息采集表、疫苗出(入)库登记表……一本本材料整齐地摆放在他办公室的一张桌子上。青海全省6557名村级防疫员是基层防疫工作的主力军,人均每年承担2万多头只(次)动物免疫。“开展包虫病强制免疫、‘犬犬投药、月月驱虫’和犬粪无害化处理等防治任务后,工作任务增加40%以上。”青珍乡村级防疫员公才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兽医工作体系和队伍逐步建成。目前,中央和省级兽医机构改革全部完成,93.7%的地市、78%的县区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国共按照乡镇或者区域设置乡镇畜牧兽医站34196个,设有村级防疫员64.5万人。

为了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如今,有15.6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从事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和流通环节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监督等监督执法工作力度,每年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畜禽近100亿头(只)。

如果说对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处理得有理有据有节,主要归功于近20年来,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与美国、英国、西班牙、南非等国际知名外来病研究机构就非洲猪瘟诊断和防控技术保持密切联系,先后选派骨干力量10余人次开展合作交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来”。而陈化兰团队研制出一系列禽流感疫苗,为世界多国阻击禽流感贡献着中国智慧和力量,向亚、非多个国家提供禽流感防控人员培训和技术援助,把我国的新技术“送出去”。

2007年5月25日,是一个注定被历史记住的日子,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该组织的合法权利。自此,我国兽医工作被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我国在国际兽医领域的话语权明显增强,在区域兽医合作中逐步发挥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全面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OIE等兽医领域国际组织工作,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兽医合作协定,兽医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畜牧业现代化的主旋律

发端于4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巨大变化。作为最传统的产业,畜牧业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中,由小变大,由弱渐强,满足了社会对畜产品的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双银是北京双银养殖场的场长,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养鸡,从不懂技术,缺乏经验到科学养鸡,走上规模化养殖的路子,逐步由机械化走向智能化,养鸡场从一个家族式的小作坊,成为了一家现代化的养殖企业。目前该场的鸡粪经简易堆肥发酵后还田使用,不仅有效降低了该场的环境治理压力,还为种植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

张双银是我国畜牧业向种养结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一个雏形。2015年以来,国家新环保政策实施,生猪养殖面临前所未有的限养禁养政策。中小养殖户加速退出,规模养殖企业大幅扩张。据芝华数据统计显示,生猪主产区广东、福建、安徽、湖北、河南等主产省份退出比例最高达30%。中小散户退出,或养殖区域转移,规模养殖企业继续增加产能,截至2015年末全国生猪养殖户数量降至4000万个。2016年年出栏500万头以上出栏量占比达到45%。2016年《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从政策上全面启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以前养猪为肥田,现在养猪怕污染。”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号角已经吹响,通过四年左右的努力,全国586个畜牧大县有望实现全面治理,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基本可以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必将明显改善。

“适应新时代我国发展战略,畜牧业生产只有不断转向绿色、安全、营养、高效,确保在2035年之前完成全面转型升级,才能为城乡居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充足、营养、安全的肉蛋奶来源。”王明利说,其中,环保是畜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优质和安全是畜牧业生产的基本前提,高效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终保障。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市场竞争、资源约束的压力使行业必须调结构、优布局、提质量、增效益。”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说,这既是行业求生存的适应性调整,也是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阶段的规律性必然要求,在政策与法规两大因素驱动下,引导和规范养殖业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发挥资源、市场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养殖结构和产业链条调整,推动种植、饲料、动保、养殖、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迅速发展。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六畜兴旺是应有之义,畜牧业是不可或缺的产业,是必须振兴发展的产业。”马有祥表示,要紧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目标,把握提质增效的大方向,遵循绿色发展的大原则,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畜禽生产率,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生猪、促牛羊、兴奶业,不断推进畜牧业向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刘梓宪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