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获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基因芯片——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高产、抗病、长生产期”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日前已由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空白。采用该系列芯片对奶牛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比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方式效率提升4倍以上,而成本仅为全基因组测序的1/5。
中国奶业用20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和奶业发达国家之间上百年的差距,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中国牛奶已经是世界级的品质。伊利原奶的菌落总数更是实现了划时代的进步。中国奶业的进步,与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等自主育种创新技术突破密不可分。
俗话说有奶没奶靠配,奶多奶少靠喂。奶牛育种是奶业的根基,是奶牛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育种的核心在于培育好的种公牛,而要培育受养殖产业青睐的高端奶牛好公牛,现代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就成为主角。
基因芯片是一种基于微阵列技术的高通量生物信息分析手段,可以用于检测生产性能关联功能基因的位置、含量、类型等,并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目前,基因芯片技术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运用于奶牛育种,以缩短世代间隔,加速奶牛遗传改良的进程。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喜和研究员介绍,我国奶牛基因组遗传评估工作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经开发出“国产基因组芯片”,但是由于育种数据库积累和评价公信力认可还需要时间,所以影响行业应用。因此,我国奶牛遗传评估目前处于国内和国外“两条腿走路”模式,存在奶牛遗传资源信息外泄的风险问题。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瞄准制约中国乳业健康发展的难点问题,联手内蒙古大学、伊利集团、赛科星研究院等进行科研攻关,依托全国96座规模化牧场、60余万头奶牛建立奶牛育种大数据平台,为产奶经济性好、健康度高的牛群进行基因组检测,建立健康档案、生产档案,并通过机器学习和算法模型,对海量的基因数据和性状表型进行识别和评估,成功解析世界优良奶牛品种与中国区域牛群品系遗传指纹,设计出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高产、抗病、长生产期”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确保通过芯片检测的奶牛生产“高蛋白、优脂肪、低体细胞数、低菌落总数”的优质牛奶。
李喜和介绍说,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围绕本土化中国奶牛新品系培养,正在研究推出系列功能强化基因检测芯片,使其兼顾奶牛繁育、产奶与健康性指标,同时发掘低碳排放、抗热应激、特色风味的遗传基因,开发针对性基因芯片,推动奶牛育种的精细化和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中国奶牛新品系的种源品质,实现奶牛种源自主可控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奶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