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其他 » 正文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学规律 研究综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0-03-17  来源:🔗新牧网  💛3010
核心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学规律 研究综述

摘要:世界人类是所谓“新性冠状病毒”共同携带者,是人口数量的调节杠杆,在进化周期内病毒利用自身数量的增殖和刺突蛋白数量的增多对人口和动物数量进行调控从而达到自然平衡。而刺突蛋白数量决定了病毒对气管和支气管的粘附能力及其造成的炎症程度,也决定了血液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浓度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调控,而这两者与病毒刺突蛋白数量成正比。笔者认为对于常在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和核酸检测均有一定局限性,只有建立血清学检测长效机制和其他基础学检测才是有效的途径。掌握该病毒的流行病学规律对人类改造自然发挥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防治过程中预防为主和对症治疗是最好的手段。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自然平衡 刺突蛋白 体液免疫 血清学检测 长效机制

1、新型冠状病毒概论

全世界人类本身就是所谓“新型冠状病毒”自身携带者,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机体进行体液免疫的基本体现;二是人类数量的调节杠杠进而达到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我们的推断依据是机体在病毒流行周期内机体血液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浓度的变化和以及肺部炎症的变化感知,华中科技大学胡波等研究发现该病毒对神经系统的重大伤害由于病毒颗粒随血液进入脑组织与脑血管上皮细胞结合引起脑组织炎症;医生也推荐CT检测肺部病灶变化(大叶性肺炎炎性变化)不失是良好的方法。

对“新型冠状病毒”病原研究或许是违反了传染病学三要素。科学家提出的传染源即刺猬、蛇、蝙蝠、穿山甲等与其说是瞎子摸象不如说是骑驴找驴,连没文化的老太太都说服不了。这几种动物与人类交往已经几千年偏偏是2019年冬月感染人绝对不合常理。基因组测序和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已经遭到医学界人士的质疑,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假阳性,死病毒是否也被检测为阳性,康复患者核酸检测为何呈阳性等一系列问题连张文宏、施一公团队都一头雾水,因为我们的检测对象是常在病毒且其致病力主要是刺突蛋白数量变化也让高科技失灵是难以预料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陈国生先生研究中国历史瘟疫发病周期后在很多年前就预测2019年冬月手太阴肺经即发疫情,竺可桢先生认为2030年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导致气温变冷故2029年冬月疫病致死率增高,这是自然规律不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2017年—2019年冬月医院病患者逐年增多,病情逐年严重可以表明该病毒毒力返强,气温应急和旅途应激是主要诱因可以推断该病毒是完全条件性病毒。

病毒表面刺突存在两种蛋白质即红血球凝聚素(hemagglutinin)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统称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包含吸附蛋白和融合蛋白。笔者认为病毒的刺突数量多少是决定病毒毒力强弱的主要因素,刺突越多对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粘附性越强,毒力越强,反之亦然。这类病毒称之为嗜上皮细胞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就是这类,可引起口腔粘膜、气管和支气管粘膜、肺泡粘膜、胃肠粘膜、膀胱粘膜和肾脏粘膜以及全身血管粘膜水肿出血等炎症,尤其肺泡粘膜和脑血管粘膜的炎症尤为重要,这种由宿主细胞因子介导的性反应为卡他性炎症。同时刺突蛋白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引起血凝现象,是指红血球凝聚素,呈柱状,能与人、鸟、猪豚鼠等动物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引起凝血,故而被称作血凝素。使红细胞携氧能力减弱,使机体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或消失,根据毒力强弱患者末梢器官表现发紫、发红、苍白现象。2020年.6月-2030年6月病毒表面刺突蛋白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刺突蛋白减少呈珍珠状,刺突蛋白增多后病毒表面成王冠形冠名冠状病毒,笔者认为病毒刺突蛋白周身遍布应该称之为刺猬状病毒。当刺突减少时就没有科学家继续研究该病毒,把刺突数量变化看作是病毒基因变异让科学蒙羞。美国科学家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似乎是在人类或类似人类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上选择的结果也证实该病毒嗜上皮细胞。国际研究机构没有建立血清学检测长效机制和其他基础学检测来观察病毒进化规律,也没有对肺炎病患者临床症状做长期观察,面对突发疫情却跳出来许多“砖家”明显是沽名钓誉。

病毒浓度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人群密集,病毒含量越高,越容易感染发病这是达到自然规律的种属平衡法则,动物种群的微观密度和宏观密度增大都均会激发自然平衡规律,激活病毒释放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来对机体伤害,究竟病毒浓度的临界值为多少需要进一步测定。另外需要我们建立动物血清学检测长效机制来发现病毒进化规律,解释自然平衡法则做到天人合一。

当中国在争论高科技时2月17日发表在美国《病毒学方法杂志》分析和评论都指出,这种病毒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笔者认为上古的流感、鼠疫、黑死病都是自然平衡,是病毒的杰作而不是细菌和寄生虫的“手法”.因此博古而通今是我们医学进步的基础,只有证实历史上微生物的进化规律才能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笔者研究发现啮齿类、猪、鸡等动物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因此美国流感病毒H1N1、欧洲、非洲的“萨拉热病毒”和亚洲的“新型冠状病毒”、印度的猪H1N1流感病毒是自然规律选择的结果,我们应该团结务实地面对自然灾害而不是互相指责、互相推诿。

2、“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作用机理:环境应激(寒冷)刺激病毒增殖,病毒刺突粘附于气管、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宿主细胞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引起炎症,体液免疫反应使液体及免疫细胞进入肺组织导致肺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积液充盈。前期肺泡炎症导致氧交换功能减弱,血氧浓度下降。同时血凝素与红细胞结合引起凝血现象和红细胞携氧功能降低,凝血现象和血氧浓度降低等引起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功能减退甚至细胞免疫停滞。故而体液免疫引起机体器官特别末梢器官缺氧、水盐平衡失衡、酸中毒或酮症酸中毒、皮下组织水肿。肺组织上皮细胞炎症和红细胞凝血是导致患者疾病的主要因素。

3、“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发生的主要诱因:气候应激、旅途应激、接触感染、心肺功能衰弱、病毒毒力返强。应激是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大类。生理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与自我防御反应、应对反应等。应激反应是刺激物同个体自身的身心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是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低血钾、低血钙、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以及心肌缺血缺氧和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则使应激性降低。笔者研究发现在2017-2019年冬月气温变化发病患者增多,医院人满为患,排队挂号络绎不绝。

气温异常正健康者肺部明显感觉炎症、四肢乏力,舌、鼻、喉炎症明显,这些调查全国医院便一清二楚。近几年笔者发现有三高患者出现慢性肺炎,气候应激加重病情,严重者肺功能衰竭而亡。旅途应激患者同样出现肺炎症状,家中一人发病全家感染,这些都是最好的证明。新性冠状病毒性肺炎就是寒冷等应激源刺激“冠状病毒”增殖引发机体体液免疫等一系列炎性反应和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过程,因为血凝素具有免疫原性会引发体液免疫系统作出反应也即应激反应。

4、流行病学规律:中国古老历法一次次证明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蜇。千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由此疾病高发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月中旬、六月上旬、九月下旬、十一月下旬以及气温突降的季节。竺可桢先生通过对上千年气候变化和疫情分析得知十年一个小周期,百年一个大周期。笔者认为在周期内病毒毒力呈”V”字型变化。

假设2019年6月~2020年6月病毒毒力为1,2018.6~2019.6和2020.6~2021年病毒毒力为0.8,2017.6~2018.6和2021.6~2022.6病毒毒力为0.6。以此类推,2029.6~2030.6毒力为1是病毒毒力最强致死率最高时期。所以人最适宜生活的年份是2022-2025年。2019.6~2020.6.30应该为一级响应,2018.6~2019.6和2020.6~2021.6为二级响应,2017.6~2018.6和2021.6~2022.6应该为三级响应。同样2027.6~2028.6和2031.6~2032.6定为三级响应,2028.6~2029.6和2030.6~2031.6定为二级响应,2029.6~2030.6定为一级响应。

5、临床症状:呼吸道症状是该瘟疫的主要症状。2019年窒息而亡(肺黑死病)。2018和2020年呼吸困难表现为喘、2017和2021年表现为喘与咳嗽、2016和2022年仅表现为咳嗽,肺部病理变化即为大叶性肺炎,重症肺充盈,气管和支气管炎症、有粘液。

逐年患者痰液粘稠变化、皮肤颜色变化也是征兆:2019年冬月发紫,痰液胶冻状,急性肺充盈,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带血液体,死者鼻腔流出带血泡沫液体、2018和2020年冬月发红,痰液前期为卡他性后期转化为脓性、2017和2021年冬月苍白,痰液清水状、2016和2022年冬月泛白的逐年变化。另外体温高低、采食量也有逐年变化规律;与胃肠粘膜上壁细胞结合引起胃肠粘膜水肿出血特别幼儿伴有呕吐、腹泻;缺氧引起孕妇伴有流产现象;病毒随血液进入脑组织引起脑血管上皮细胞炎症伴随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病变如恶心、头痛、昏睡,与肾粘膜上皮细胞结合引起肾脏炎症以及膀胱炎等。

6防治该病是完全条件性病毒,应该确立为防和治相结合,防大于治的原则。防即长期加强锻炼、增加运动、保温保暖、降低人口密度,治即发病治疗采用保守疗法或对症治疗。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没有节律的膳食习惯、没有持续的运动就没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肺功能,我们就是被淘汰者,也就是网上嬉笑的病毒找男不找女,病毒欺老不欺小。

6.1预防为主

肺功能是人的精气神的综合体现,中国道家、佛家、少林寺、武当山都注重练气吐纳。在当今营养中毒、缺乏锻炼、肺功能虚弱的时代,前辈在周期病毒力返强时期不幸去世悲哉哀哉!路漫漫兮其久远,继续前行的我们总结规律以示后辈:

6.1.1、秋冬和春冬季节要注意保温、多晒阳光;

6.1.2、坚持锻炼,最好早晨和晚上各走5000~10000步或开展武术、太极拳、广场舞等体育运动以加强肺功能活力;

6.1.3、练气吐纳是活肺的最好方式,可以张口吐气、吐盐水、游泳等;

6.1.4、季节交替时适量补充维生素C、口服补液盐、新鲜蔬菜、水果、姜、蒜、葱;

6.1.5、疫情期间少参加人口密度大的集会、丧葬、婚庆、运动会和万家宴等活动,

6.1.6、少与啮齿类动物接触。

6.1.7、食醋小面积熏蒸消毒,这是祖先的精华。

6.1.8、坚持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的良好饮食习惯。

6.1.9、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6.1.10、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避免熬夜、过劳、酗酒、赌博和精神压力。

6.2、对症治疗原理

所谓新“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病毒粘附于气管和支气管能力增强导致气管和支气管炎症即大叶性肺炎,机体为了抵御病毒感染,体液免疫被激活,大量体液到达肺组织包括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等吞噬病毒颗粒和修复损害组织排除死亡细胞和坏死组织都以痰液排出体外,病人表现为咳嗽。

另外病人发抖感觉寒冷也是机体抗击病毒的方式,我们需要注意保暖和祛痰镇咳;同时抗病毒和抗菌消炎是我们给机体的帮助;机体需要能量与机体抗争需要营养;为了提高体液免疫我们应给机体补充口服补液盐和维生素;为了加速代谢需要添加辅酶A;机体肺功能虚弱导致乳酸蓄积引起酸中毒,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需要给病人吃苏打片。而中医的发汗、放血、拔罐和刮痧是人为方式将体液内特别肺内液体大量排除不至于肺水中毒。这就是中西医相结合的对症治疗。西医唯一做的是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以及吸氧。西医输液导致肺充盈,气管和支气管内大量带血泡沫,切面倒立有大量液体流出,病人窒息而死与溺水亡者相同。因此中西医治疗相结合的对症疗法是本次疫情最有效的手段,也只有对症治疗才能拯救世界。

6.3、治疗原则

6.3.1、清热解毒、抑制病毒复制可选中药双黄连、板蓝根、大青叶、荆芥、防风等。中药方剂有荆防败毒散、清瘟败毒散、银翘散、银黄解毒散等,西药可选用利巴韦林、金刚烷胺、干扰素和吗啉胍。

6.3.2、防治细菌继发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类、阿奇霉素等

6.3.3、祛痰镇咳中药可选用麻黄、甘草,西药选用麻黄碱、氨茶碱等

6.3.4、抗应激,调节水盐平衡、提高免疫力可选用维生素C,口服补液盐、黄芪多糖、冬虫夏草、大枣、枸杞.

6.3..5.防止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3.6、精准护理 提高房间温度、食醋熏蒸、喝热茶、热水、热豆浆、热鸡汤、热姜汤都会引起发汗,排出肺内寒湿。蒙古的将病人塞入刚宰的羊或牛的躯体内效果非常好。澡堂42℃热水泡澡出汗40分钟效果极好。跑步30分钟或走步1小时出汗效果明显

6.3.7、增加营养、防止低血糖。

6.3.8、针灸 、放血疗法、刮痧、拔罐、艾灸用以疏通经络。

7、结论

所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是世界人类共同携带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劫病,有明显的周期性即十年一个周期,在进化周期内病毒利用自身数量的增殖和刺突蛋白数量的增多对人口和动物数量进行调控从而达到自然平衡。在周期内病毒表面刺突蛋白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决定病毒毒力呈”V”字型变化。而刺突蛋白数量决定了病毒对气管和支气管的粘附能力及其造成肺部的炎症程度,也决定了血液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浓度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调控,而这两者与病毒刺突蛋白数量成正比。“新型冠状病毒”为嗜上皮细胞病毒,通过上皮细胞侵入人体;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引起凝血,使红细胞携氧能力减弱,机体免疫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免疫下降或消失.用血清学和PCR检测相结合确诊病毒;主要诱因是气候应激、旅途应激、接触感染、心肺功能衰弱、病毒毒力返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就是寒冷和应激源刺激肺引发体液免疫等一系列炎性反应的过程;防和治相结合,防大于治的原则。防即长期加强锻炼、增加运动、保温保暖、降低人口密度,治即发病治疗采用保守疗法或对症治疗

结束语: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的憧憬,富裕不代表强盛。只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才是国富民强的体现。数典忘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缺点,几千年的中医辨证论治成为了没有实证的唯心学说。瘟疫流行病学规律研究要与历史瘟疫、医学、气象学、兽医学相结合开展长期性综合性研究,不是百家争鸣,也不是高科技就能替代的。只有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声明:本文参考文献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作者:张明第)

 编辑:姚红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