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20时48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其他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新丹系母猪的饲养管理助力高产遗传潜力发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7-18  来源:🔗猪业科学  💛83

新丹系猪以其高繁殖性能、生长速度快和料重比低等特点被人们所熟知,业已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品种之一,越来越受到养猪企业的关注和青睐。随着国内对丹系猪营养、养殖技术及管理经验的不断学习、研究和推广,丹系猪在国内占比越来越高,2024年底丹系猪在国内TOP20养殖集团中占比已经达到37%。丹系猪的引进和选育对促进我国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丹系猪遗传潜力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全周期精细化饲养管理体系的构建。本文就新丹系母猪在繁殖的各个生理阶段饲养管理策略,结合营养调控、环境优化与精准监测技术进行梳理,旨在为其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1.1 配种目标

 

为了释放后期高潜力的生产性能,建议后备母猪在第二或者第三个情期配种,210~230日龄、体重150~165 kg、背膘厚13~15 mm。

 

如果配种过早,会出现后备母猪分娩时体成熟不完全,降低其头胎的产仔数和终身的繁殖性能,同时会出现哺乳期采食量不够、身体储备不足,导致断奶时失重较多,严重的导致二胎综合征的发生。如果配种过晚会导致体重偏大,维持代谢需求较高,造成饲料浪费,降低猪群整体的饲料效率,还会出现后期肢蹄病的比例较高,导致过早的淘汰。

 

1.2 饲喂方案

 

后备母猪可以划分30~60 kg、60~110 kg、110 kg-配种三个阶段进行分段饲养,30 kg之前采用自由采食模式,限饲是后备母猪饲养管理常用的方法,可以较好地控制其体重生长,丹系后备母猪具有巨大的生长潜力,因此,后备期对生产速度进行限制,对其骨骼发育有积极作用,并可降低因为腿部和趾蹄问题导致的过早淘汰。

 

当后备母猪体重达到110 kg时可以通过保持能量水平不变、降低日粮中的蛋白和赖氨酸含量来实现背膘的沉积,为后期的繁殖奠定基础。后备期推荐营养标准见表1,30~60 kg日饲喂1.4~2.2 kg,60~110 kg日饲喂2.2~3.1 kg,110 kg后日饲喂3.25 kg。

 

 

1.3 地板要求

 

健康的蹄趾是母猪发挥其终身生产力的基础,地板要求保持干燥、不打滑,能提供良好的抓地力。后备母猪最好使用实体混凝土地板,如果使用漏粪地板建议缝隙宽度18~22 mm,以降低卡蹄风险。同时地板要做防滑处理,缝隙边缘做倒角或弧形设计,减少蹄部摩擦。

 

1.4 公猪诱情

 

合理的公猪诱情可以刺激母猪发情并管理后备母猪的情期,减少非生产天数。28周龄后开始引入公猪诱情,建议使用10月龄以上、性欲好、气味重、唾液分泌量大的公猪,将公猪放到后备母猪栏内进行10~15 min的接触,可以按压后备母猪背部并观察其行为变化,不要让公猪爬跨后备母猪。每天上下午进行一次诱情并做好情期记录。1头公猪可以诱情20~30头后备母猪。

 

1.5 光照管理

 

后备阶段采用16 h光照加8 h黑暗管理,最低光照强度为40 LX,理想的光照建议在100 LX以上,光源位于母猪头部前上方,确保所有光源干净卫生,没有灰尘,同时保证光照均匀,尤其关注角落的光照强度是否满足要求。从诱情开始光照强度增加到150 LX会对母猪的发情有更好的效果。

 

2 妊娠期饲养管理

 

2.1 饲喂目标

 

妊娠期饲养管理的核心是确保胚胎顺利着床和胎儿发育,恢复母猪在断奶时的体况损失,最大化提高窝产仔数(健仔数)、合理的初生重和均匀度、提高母猪年产胎次、延长母猪使用年限和终身生产性能。

 

2.2 配种前短期优饲

 

建议在配种前10~14 d进行短期优饲,短期优饲的饲料能量来源以淀粉和糖为主(日粮中建议糖和淀粉含量>420 g/kg),使用优质的蛋白原料,同时提供充足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E、叶酸等)。

 

短期优饲期间日粮中可以添加葡萄糖或者人工按顿饲喂葡萄糖(200~300 g/d/头),推荐日饲喂水平为维持需要的2~2.5倍,为促进多采食,可以采用少喂勤添的方式,每天 3~4次饲喂效果更好。

 

群养的后备母猪如果计划配种后在限位栏饲养,至少需要提前15 d进入限位栏熟悉环境,配种前两周内采食不足会导致窝产仔数减少。

 

2.3 饲喂方案

 

为方便管理和控制母猪的体况,建议妊娠期采用两个阶段日粮进行饲喂。妊娠前期主要用于恢复哺乳期体况损失,维持正常的妊娠,此阶段日粮应该使用赖氨酸和能量比较低的日粮,可以更好地促进母猪体况恢复和刺激背膘的增加。妊娠后期主要是满足胎儿快速生长的需要,可以通过提高饲喂量或者通过提高日粮的赖氨酸和能量的比值来满足胎儿的营养需要。

 

2.3.1 日粮营养方案

 

为保证母猪的肠道健康和预防便秘发生,妊娠期日粮中可以通过添加不同来源的原料(麸皮、大豆皮、甜菜粕、燕麦麸、苜蓿草粉等)来保证纤维的供给,满足母猪的饱腹感,从而使母猪保持良好的镇静状态,减少应激及刻板行为的发生。日粮推荐营养指标见表2。

 

 

2.3.2 推荐饲喂曲线

 

妊娠期推荐饲喂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妊娠期推荐饲喂曲线

 

母猪哺乳期体重损失大约为5%~10%,背膘损失一般在2~4 mm,妊娠期管理的重点就是不断调整饲喂量和调控体况,在降低饲料耗用的同时使母猪获得合理的体况,从而达到最佳的繁殖性能。推荐母猪上产床时背膘厚为14~17 mm,可以在产房阶段获得最好的采食量和哺乳性能。

 

2.4 妊娠期日常管理注意事项

 

(1)配种后5 d胚胎开始着床,在配种后30 d内不应移动母猪,任何并群或可能引起应激的因素都应避免,因为这可能导致胚胎死亡增加。

 

(2)执行恒定的光照(16 h光照+8 h黑暗),以此避免季节变化对繁殖成绩的影响。

 

(3)妊娠期后备母猪使用“步步高”,经产母猪执行“高低高”饲喂模式,根据妊娠阶段和体况提供足够的清洁饮水和饲料,妊娠期能量负平衡会导致流产的风险增加。

 

(4)妊娠期饲喂量高度依赖于母猪的个体体况,为了在分娩时达到最佳体重,需要高度关注分娩前4周饲喂量。

 

(5)每个生产周期中至少4次(断奶或者配种、妊娠42 d、妊娠70 d和分娩前)对所有母猪进行体况评估,在分娩时母猪背膘厚应尽量管控在14~17 mm。

 

3 围产期饲养管理

 

围产期(产前1周至产后1周)是母猪繁殖周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管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母猪健康、分娩顺利性、泌乳能力以及仔猪存活率。

 

(1)至少在预产期前的5~7 d将母猪从妊娠舍转移到产房。

 

(2)配制专用的围产期饲料,围产期饲料原料结构要和妊娠期及哺乳期饲料类似,减少换料应激发生。围产期如果使用哺乳料可以通过人工添加葡萄糖、柠檬酸、补液盐和硫酸镁等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3)为缩减产程,围产期母猪至少每d饲喂2次(建议3~4次),最后一餐距离母猪产仔3 h内可以有效地缩短产程并降低死产情况发生。

 

(4)产后母猪虚弱,食欲较差,应该逐渐增加饲喂量,可以考虑使用湿拌料来刺激母猪采食。

 

(5)保证母猪随时可以喝到清洁的饮水(夏季要考虑水管的保温,夏季水温过高导致母猪饮水减少和热应激发生)。

 

4 哺乳期饲养管理

 

母猪哺乳期管理是养猪生产中的核心环节,哺乳期的母猪是否具备和达到高采食量和饮水量对保证理想的泌乳性能、窝增重和避免体重损失过大是至关重要的。

 

4.1 饲喂目标

 

哺乳期饲喂目标是实现采食量最大化,尽可能降低母猪的体况损失,失重最好控制在6%以内,最大不超过12%。良好的体重损失控制有利于提高卵母细胞的质量,从而提高下一个胎次的窝增重,稳定并不断提升后续的生产成绩。

 

4.2 哺乳期母猪营养需要核算

 

哺乳期的赖氨酸和能量需要取决于预期的仔猪窝增重和哺乳天数,可以根据日粮的组成、母猪的带仔数量合理地规划和设计日粮的营养水平。

 

4.3 哺乳期饲喂曲线

 

母猪的泌乳量与采食量直接相关。充足的营养摄入能增加母乳的产量和质量,确保仔猪获得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免疫抗体,降低死亡率。采食量不足会导致母猪动用体储备产奶,后期奶量下降,影响仔猪断奶体重和均匀度。同时,低采食量母猪断奶后发情间隔延长,降低后续受胎率和产仔数,低采食量导致的能量负平衡,引发体内脂肪分解产生酮体,可能造成代谢紊乱甚至死亡。哺乳期推荐饲喂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哺乳期推荐饲喂曲线

 

4.4 哺乳期注意事项

 

(1)分娩后7 d内适当控制母猪采食,每d可以饲喂2~3顿,7 d后自由采食期间每d至少饲喂3顿,最好能饲喂4顿(第一餐6:00-7:00,第二餐10:30-11:30,第三餐17:00-18:00,第四餐22:00-23:00),夏季在12:00-15:00时间段内不喂料,尽量避免猪群活动增加热应激发生。

 

(2)给母猪提供新鲜的饲料和清洁充足的饮水,保证饮水水质。

 

(3)使用颗粒料和湿拌料有助于提高母猪的采食量,但使用湿拌料要保证料槽卫生,饲料没有出现发霉变质情况。

 

(4)控制哺乳初期母猪的背膘在14~17 mm,体况过肥过重的母猪很难达到理想的采食量。

 

4.5 产房管理

 

4.5.1 产房阶段的目标

 

降低哺乳仔猪死淘和提高断奶窝重是产房日常管理的主要目标。头胎母猪适当控制哺乳天数,经产母猪确保采食量最大化,控制哺乳期失重,防止体况损失过大对下一胎繁殖产生的不利影响。

 

4.5.2 分娩期间注意事项

 

1)分娩前5~7 d将母猪转移到产房;2)分娩前预防母猪出现便秘;3)对于产仔数很多的窝,应该采用分批次哺乳,保证所有仔猪都能吃到足够初乳(250 g);4)根据母猪体况和带仔数量调整饲喂量,避免母猪饲喂过多或者采食不足;5)分娩3 d后给仔猪提供清洁的饮水,为保证仔猪会喝水能喝到水,建议使用水盘而不是使用乳头饮水器或者碗式饮水器,分娩5~7 d后给仔猪提供粉状教槽料或者粉加粒教槽料;6)产房的温度既要满足仔猪的需要又要确保母猪不出现热应激情况的发生。产房阶段推荐的仔猪和母猪温度需要见表3。

 

 

5 总结

 

加强丹系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是现代化养猪生产中实现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多生、少死、快长”目标的核心手段,不仅可直接提升猪场盈利能力,更对动物福利、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及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