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仔猪死亡是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且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问题。据国内规模化猪场统计数据显示,哺乳期仔猪死亡率通常在5%-25%之间波动,其中约70%的死亡发生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本文将结合临床、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数据,对哺乳期仔猪死亡的主要病因进行系统分析。

01 核心病因深度解析
一、营养代谢性疾病:饥饿/低血糖症
临床特征:
多发于出生后1-3日龄,尤其弱小仔猪。
精神极度沉郁、反应迟钝,吮乳无力或停止。
体温降低(低于37℃),全身发凉,尤其四肢末端。
后期可能出现肌肉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最终昏迷死亡。
母猪可能无乳、少乳、拒绝哺乳或有效乳头不足。
解剖病变:
胃内空虚: 胃内完全没有乳汁或仅有少量粘液。
脱水: 皮肤弹性差,皮下组织干燥,体腔液体减少。
肝脏变化: 肝脏常呈土黄色或淡褐色,质地变脆,体积可能缩小。镜下可见肝细胞糖原储备严重耗竭(特殊染色可证实)。
胆囊充盈: 胆汁因未进食而浓缩,胆囊膨大。
致病机理:
新生仔猪能量储备(糖原、脂肪)极其有限,24-48小时内即消耗殆尽。若不能及时摄入足够初乳/乳汁,血糖水平急剧下降(<50mg/dL),导致脑组织能量供应中断,引发神经功能障碍和全身衰竭。
数据参考:
某万头猪场统计显示,低血糖导致的死亡约占哺乳期总死亡的15%-20%,其中80%发生在72小时内。
二、物理性损伤:挤压/踩踏
临床特征:
猝死,多见于出生后1-7天。
死亡前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
常见于产房环境差(温度低、贼风)、母猪烦躁不安(限位栏狭窄、疼痛、乳腺炎)、仔猪活力差或母猪母性不佳时。
解剖病变:
体表损伤: 皮肤可见擦伤、挫伤、蹄印。
内部损伤:
骨骼骨折: 颅骨、肋骨、四肢骨常见。
内脏破裂出血: 肝脏、脾脏破裂最为多见,腹腔内可见大量未凝固或凝固的血液(血凝块)。
胸腔积血/肺挫伤: 肋骨骨折刺破肺脏或直接暴力导致。
皮下广泛出血/血肿: 受挤压部位明显。
致病机理: 母猪卧倒、起立或翻身时,体弱、行动迟缓或靠近母猪腹侧的仔猪躲避不及,被母猪庞大的体重直接压迫或踩踏导致创伤性死亡。
三、细菌性/病毒性肠炎:仔猪腹泻
临床特征:
腹泻: 粪便性状多样(水样、糊状、黄白色、灰色、含凝乳块或气泡),气味恶臭。
脱水: 眼窝深陷,皮肤皱缩、弹性极差。
精神沉郁、厌食、被毛粗乱。
肛门红肿、污染。
不同病原引起的腹泻在发病日龄、粪便特征、传播速度和死亡率上有所不同。
解剖病变:
消化道病变:
胃: 胃内可能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消化不良),胃底部黏膜可能充血、出血(尤其大肠杆菌感染时)。
小肠: 肠壁变薄、半透明(绒毛萎缩),肠管扩张,充满水样或泡沫状内容物。肠黏膜充血、出血,有时可见纤维素性渗出物。镜下可见绒毛显著萎缩、脱落(如轮状病毒、球虫),隐窝增生(如传染性胃肠炎),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菌性)。
结肠/盲肠: 内容物稀薄,黏膜充血、出血。球虫感染时,可见黏膜表面点状出血或白斑(虫体结节)。
脱水: 全身组织脱水干燥,皮下组织、体腔浆膜干燥无光,血液粘稠暗红。
淋巴结: 肠系膜淋巴结可能水肿、充血。
主要病原:
细菌: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 - 黄白痢)、产气荚膜梭菌(C型 - 红痢)、沙门氏菌。
病毒: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寄生虫: 球虫(等孢球虫)。
致病机理:
病原侵袭肠道,造成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病毒、球虫)或产生毒素(细菌),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量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分泌性/渗透性腹泻),最终死于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数据参考:
腹泻是哺乳仔猪死亡的首要原因,可占总死亡率的30%-50%。PEDV爆发时,一周龄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80%-100%。
四、细菌性败血症/毒血症
临床特征:
发病急,死亡率高。
体温升高(稽留热)或降低(濒死期)。
精神极度沉郁,扎堆,食欲废绝。
可视黏膜充血、发绀(蓝紫色)。
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关节肿胀(关节炎)、神经症状等。
脐部或关节可能有炎症(红肿热痛)。
解剖病变:
全身败血症变化:
皮肤/黏膜出血点/斑: 尤其耳尖、四肢内侧、腹下。
淋巴结肿大、出血: 全身淋巴结,尤其肝门、胃门、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外观(充血出血)。
脾脏肿大: 程度不一,常显著肿大、质地易碎、边缘钝圆、切面隆起呈暗红色(败血脾),白髓结构不清。
多器官出血: 心外膜(“虎斑心”)、肾皮质(“麻雀蛋肾”)、膀胱黏膜、胃肠黏膜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
原发感染灶:
脐炎: 脐带/脐孔红肿,切面有脓汁或血性分泌物,腹腔内脐静脉可能呈化脓性静脉炎,可蔓延至肝脏(肝脓肿)。
关节炎: 关节囊肿胀,腔内充满浑浊滑液或脓汁,关节软骨可能糜烂。
脑膜炎: 脑膜血管充血,可能有脓性渗出物。
主要病原:
链球菌(尤其是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副猪嗜血杆菌(常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
大肠杆菌(败血型)。
沙门氏菌(败血型)。
葡萄球菌(脐炎、皮炎)。
致病机理:
病原通过脐带、扁桃体、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机体,突破局部防御进入血液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引发全身性剧烈炎症反应(SIRS),导致微循环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五、先天性疾病/发育异常
临床特征: 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表现异常或死亡。
常见类型及病变:
先天性震颤: 出生后持续肌肉震颤,无法吮乳致死。病理变化常不明显,可能与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感染或遗传因素有关。
先天性锁肛: 无肛门开口,腹部进行性膨大,不排粪,数日内死亡。
心脏畸形: 如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等,表现发绀、呼吸困难、生长迟缓。
膈疝/脐疝嵌顿: 腹腔内容物进入胸腔或皮下疝囊嵌顿,导致呼吸困难或肠坏死。
八字腿: 后肢外展瘫软,无法站立哺乳致死。
致病机理:
主要由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如PRV, PCV2)、毒素或营养缺乏(妊娠期)导致胚胎发育障碍。
02 死亡病因临床-解剖特征对照表
哺乳期仔猪主要死亡病因临床与解剖特征快速识别

03 诊断思路与防控要点
一、精准诊断流程:
详细病史: 母猪免疫、生产记录、发病猪日龄、发病率、死亡率、用药史。
全面临床检查: 群体观察与个体检查并重,关注体温、呼吸、神经症状、排泄物、脐带关节等。
系统病理剖检: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重点检查消化系统(胃内容物、肠道病变)、实质器官(肝、脾、肾)、淋巴结、心脏、肺脏、脑膜、脐带关节等。病理剖检是现场诊断的核心环节。
实验室确诊: 根据临床和剖检怀疑方向,采集合适病料(肠内容物、淋巴结、脾、肝、关节液、脑组织等)进行病原分离培养、PCR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药敏试验等。
二、核心防控策略:
保障初乳摄入: 出生后6小时内吃足>200g初乳(含IgG抗体),对弱小仔猪人工辅助。
精细温度管理: 严格执行产房温度分区:分娩区>25℃,仔猪保温区(出生1周内)32-35℃(使用保温灯、电热板),避免贼风。
优化环境卫生: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产房彻底清洗、消毒、干燥空栏。保持产床干燥清洁,及时清理粪便。
科学寄养与调栏: 平衡窝仔数,保证乳头充足。固定乳头,弱仔安排靠前乳头。
脐带/断尾/去势消毒: 严格无菌操作,使用有效碘酊消毒。
三、针对性免疫:
母猪:根据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做好大肠杆菌(K88, K99, 987P)、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TGE/PED)、轮状病毒、伪狂犬病(PRV)、圆环病毒(PCV2)、链球菌等疫苗的免疫,使仔猪获得高水平母源抗体。
仔猪:必要时(如PEDV压力大场)可实施早期(如3日龄)的活毒口服免疫(如PED弱毒苗)。
四、药物预防与治疗:
预防:针对大肠杆菌等,可在仔猪出生后口服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或益生菌。
治疗:根据诊断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败血症用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大肠杆菌性腹泻用恩诺沙星、磺胺类)配合补液(口服补液盐ORS或腹腔补液)、止泻(蒙脱石散)、调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药敏试验至关重要。
淘汰弱仔与病仔: 对出生体重过低(<800g)、严重畸形、久治不愈的病弱仔猪及时人道淘汰,减少传染源和经济损失。
04 总结
哺乳期仔猪死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控的核心在于精细化饲养管理(尤其是初乳、温度、卫生)和科学的生物安全体系(免疫、消毒),结合及时有效的诊断与针对性治疗,方能显著降低哺乳期仔猪死亡率,提升猪场整体生产效益和动物福利水平。持续的数据记录和病因分析是优化防控方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