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能量饲料替代玉米可以降低饲料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能量饲料替代玉米技术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其在生产中合理应用提供思路和方向。
大麦替代玉米
大麦作为一种经济高效且营养丰富的能量饲料原料,在肉鸡生产的玉米替代策略中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多项研究表明,大麦不仅能够有效替代玉米作为饲料,还能通过科学调整配方及酶制剂的协同作用,进一步优化肉鸡的生长性能。例如,在玉米价格高企时,利用大麦结合专用酶制剂实现高达45%的玉米替代率。这一策略显著提升了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与平均日采食量(ADFI),同时降低了料肉比(F/G),体现出经济效益与饲养效率的双重优势。研究表明,在以大麦为主体能量源(占比74%~77%)的日粮中,辅以甜叶菊与复合酶制剂,可提高肉鸡的生长速度,降低料肉比。另外,实验数据表明,采用20%大麦替换日粮中同等比例的玉米后,肉鸡日增重提升11.53%,料重比降低9.09%,增重成本亦减少8.31%,充分验证了大麦替代玉米技术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可见,大麦作为玉米的优质替代品,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是畜禽饲料配方优化与绿色养殖的重要方向之一。
小麦替代玉米
近年来,在肉鸡生产中,小麦作为玉米的替代原料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基于肉鸡不同生长阶段,小麦在肉鸡饲粮中能够成功替代30%~100%的玉米,且对肉鸡的生长性能无不利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展现出更优的表现。为进一步提升小麦替代玉米的饲养效果,学者们探索了复合酶制剂的添加策略。吴庆伟等研究指出,在小麦基础日粮中融入复合酶制剂,不仅能显著增强肉鸡的免疫力,还能促进其生长速度,提高增重速度,并有效降低日粮成本。林仰孝的研究显示,用小麦替代肉鸡日粮中50%的玉米实现了料重比降低2.55%、平均日增重提高6.98%、收益提高17.8%的显著成果。陈志永研究表明,在肉鸡日粮中用小麦替代部分玉米,不仅未对养殖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每吨饲料的饲养成本降低了100~200元,进一步验证了小麦替代玉米技术的经济可行性与实用性。此外,董浩在替代日粮中加入了特定比例的NSP复合酶和大豆油,进一步改善了饲料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小麦替代玉米技术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迅速,通过科学配方调整与复合酶制剂的协同作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饲料成本,还能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与经济收益。
木薯替代玉米
木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饲料原料,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木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淀粉含量丰富,可以作为玉米的替代品,但由于含有抗营养因子,需要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以提高其饲用价值。吴家林对木薯粒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并探讨了其在家禽日粮中的应用。此外,欧肇林等研究指出,在家禽日粮中使用低蛋白配合木薯替代玉米,对肉鸡的生长性能、回肠蛋白质消化率和氮排泄有显著影响。唐兴等研究发现,木薯型日粮添加复合酶可以显著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组织器官重量及养分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酶的试验组在1~21日龄和22~42日龄阶段的末重和日增重均有显著提高,同时耗料增重比显著下降。此外,复合酶的添加还提高了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改善了屠宰性能,其中胸肌率和腿肌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88%和6.57%,腹脂率降低了6.25%。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日粮设计和加工技术,木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饲料资源,在家禽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稻谷和糙米替代玉米
稻谷和糙米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研究。张石蕊等研究表明,饲用糙米可以部分替代玉米,对肉鸡生长及屠体性状的影响不显著。研究证实,糙米代替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对肉鸡增重与肉蛋品质提升有积极影响。刘松柏等评估了稻谷替代玉米在黄羽肉鸡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发现稻谷替代15%和30%的玉米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负面影响(P>0.05)。另一些研究指出,稻谷替代玉米并补充植酸酶能改善肉鸡的氮磷沉积率,并提高胸肌和腿肌的相对重量。袁召光分析了陈化稻糙米的常规成分,发现其粗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玉米。Sittiya等研究了全谷物稻谷和糙米替代玉米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谷和糙米可以完全替代日粮中的玉米,而不会对肉鸡的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林显华等研究发现,不同品质的稻谷替代玉米能显著提高肉鸡的胸肌率。研究表明,稻谷和糙米不仅可以作为玉米的有效替代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鸡的生产性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替代比例和具体的饲料配方需要根据肉鸡的具体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合理搭配和可能的酶制剂补充,稻谷和糙米可以在肉鸡饲料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同时降低饲料成本。
其他营养调控技术和生产工艺调整
张兴等研究表明,向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NSP酶)能够提高黄羽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降低料肉比,添加NSP酶组的肉鸡在试验期间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3.1%,同时料肉比降低了4.5%。赵丹阳等研究表明,玉米和豆粕的不同粉碎粒度组合相较于单纯的玉米喂养,对肉鸡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同时,玉米和豆粕分别采用2.5mm和1.5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时,肉鸡的平均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王子威研究发现,在低能玉米-豆粕型肉鸡饲粮中,添加复合非淀粉多糖酶,相较于单纯的玉米喂养,可以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添加酶制剂的肉鸡组比对照组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5.2%,料肉比降低了6.8%。另外,黄羽肉鸡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研究中,推荐的技术方案显示,在菜籽粕和棉籽粕中,补充抗氧化活性添加剂产品替代玉米饲粮,黄羽肉鸡的小鸡、中鸡和大鸡三个饲养阶段玉米用量分别降低了8.6%、12.5%和18.7%。总之,通过添加酶制剂、优化饲料粉碎粒度、使用天然添加剂和开发替代配方等技术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玉米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
营养平衡与品质保障难题
替代玉米的能量饲料,如小麦、糙米等,其营养成分与玉米存在差异,可能直接影响肉鸡的生长性能、营养吸收及最终肉品质量。例如,稻谷中较高的纤维素和NSP含量可能降低饲料的消化率,进而影响肉鸡的生长速度和肉质特性,包括肉色和口感。因此,如何精准调配饲料配方,确保营养全面均衡,同时保持肉品品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瓶颈与稳定性挑战
替代饲料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小麦中的抗营养因子可能影响肉鸡的健康与生长;陈化稻谷的霉菌毒素污染风险不容忽视,需严格检测与控制;木薯虽具有成本优势,但其特殊的淀粉结构和较高的鞣酸含量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广泛应用。此外,替代饲料的加工技术也需不断优化,以确保饲料的稳定性和适口性。
生产基础与加工技术薄弱
部分企业在转向替代饲料生产时,面临设备改造、工艺调整等难题。稻谷、小麦等替代原料的除杂、粉碎粒度控制等环节尚需完善,以确保饲料质量的稳定。同时,非传统饲料资源加工工艺尚不成熟,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1)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鼓励新型能量饲料的研发与应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2)促进技术交流与共享。整合并推广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开放应用数据,减少重复投入,加速行业转型升级。3)加快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针对新型能量饲料,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为市场推广与应用提供坚实保障,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促进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田晓玲 陈玉艳 张天姝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李易红 贾芳 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李建涛 沈阳农业大学
王武林 沈阳耘垦饲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