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09时16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其他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早发现、早处置——诊断技术不可小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9-29  来源:🔗农民日报  💛122

新修订的《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为加强新修订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落实,提升从业人员诊断技术水平,近日,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以下简称“动卫中心”)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人兽共患病诊断技术研讨会,各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和养殖企业、屠宰场代表等,围绕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炭疽等人兽共患病诊断技术和疫病防控工作进行热烈讨论。

动物疫病诊断是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早期发现对控制动物疫情极为重要。当前,随着动物疫病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兽共患病诊断仍面临技术不统一、标准执行不规范、应用场景不明确等问题,对及时、快速发现并阻断病原传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统一动物疫病诊断技术标准,是从业者的迫切需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郑敏提出,在疫病诊断过程中,常常遇见同一样品用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或者同一方法用不同厂家试剂盒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共同研讨,保证诊断结果准确可靠。”郑敏说。

动卫中心研究员孙淑芳介绍,新修订的《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内容包含临床诊断、样品采集及处理、5种病原学诊断方法、9种免疫学诊断方法。其中新增了荧光PCR法、荧光RAA法、荧光偏振试验和免疫层析方法,改良间接ELISA法和竞争ELISA法。标准兼顾了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为布病诊断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支撑,能够更好满足我国现阶段布病诊断监测工作需求。

疫苗免疫是实现动物疫病净化的核心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免疫程序和监测措施,可有效降低病原感染率。但是,感染与免疫鉴别诊断准确率不高的问题给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烦恼。“现在布病免疫株和野毒株鉴别的准确率远远达不到精准诊断的标准,会给我们养殖端带来巨大损失。”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学提出,养殖场(户)急需更加精准的鉴别诊断技术。

对此,孙淑芳和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究员李俊平作出解答,布病目前没有绝对的鉴别诊断方法,但在实施规范化免疫,仅免疫幼畜的情况下,免疫抗体消失后,检测到的抗体即为野毒株感染抗体。新修订的国家标准也给出了免疫和非免疫动物的诊断判定标准,这将有效指导支持养殖企业实施规范化免疫,开展疫病净化,降低动物疫病传播风险。

精准诊断是科学防控的前提,是阻断传播链的基础,更是整个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眼睛”,其精准性与时效性直接关系到了防控成效,是实现动物疫病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延伸。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快速诊断技术、智能化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养殖场中动物数量越多,对动物疫病诊断的要求也就越高,越早、越准确的诊断结果越能为疫病控制提供充足的时间。因此,现场检测、快速、高效的诊断技术成为研发热点方向。

高敏荧光定量检测技术此次也纳入了新修订的国家标准。该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满足低流行率的阳性个体筛查需求,同时将检测端口前移,能在养殖场现场检测,也可以通过检测仪器进行数据实时上传,实现动物疫病远程监测、流调。

针对现有诊断技术研发力量不足的问题,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柴方红建议,研发机构应加强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和技术支撑,进行联合攻关,加快鉴别诊断技术的研发步伐,解决基层技术需求。

动卫中心党组书记吴晗表示,中心将积极发挥技术支撑职能,协同联动各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和相关科研院所,积极构建实验室检测加现场快速诊断协同应用模式,围绕监测流调中早发现、早预警,净化无疫中精准检测、动态评估,流通屠宰中宰前检疫、宰中检疫等环节,形成动物疫病防控合力,加速诊断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落地,助力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惠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