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为了高效推广与规范应用液态发酵饲喂技术,提升生猪养殖效率并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与分析应用案例,探讨了该技术在规模化猪场的应用效果与面临挑战。该技术结合微生物发酵与液态饲喂,能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猪群健康、降低粪污排放,能有效提升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但存在设备投入高、管理要求严等问题。液态发酵饲喂技术为生猪养殖提供了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智能的现代化饲喂模式,能有力促进生猪产业向现代化、生态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随着养猪业集约化进程加速,传统的养殖模式与饲喂技术难以满足现代养殖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面临着饲料资源紧缺及环境污染双重挑战。据报道,在传统干料饲喂模式下,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70%以上,料肉比高达2.8~3.0,同时年粪污产量超38亿吨,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液态发酵饲喂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养猪技术应运而生,为养猪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与智能饲喂系统的融合,可实现食品工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显著提升饲料利用率,改善猪群健康,并降低环境污染。目前,该技术在欧美国家已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其中丹麦、荷兰等国的推广率高达60%~80%;但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着设备投资高、操作管理专业性强等瓶颈。为此,本文系统分析了该技术原理、效益、问题及前景,旨在为规模化猪场应用提供参考,从而推动生猪产业绿色转型与“节粮减排”。
一、液态发酵饲喂技术原理
液态发酵饲喂技术是一种借助微生物发酵作用,将饲料中的复杂有机物质进行分解转化,然后再通过智能饲喂系统饲喂猪只的技术。具体来说,将玉米、豆粕或酒糟等饲料原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添加乳酸菌、酵母菌等益生菌,在厌氧环境下进行发酵,分解原料中的淀粉、蛋白质、纤维等大分子物质,产生乳酸、乙酸等有机酸,降低发酵液的pH值,抑制病原菌增殖;同时降解原料中植酸、单宁等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的适口性。经过发酵处理后的饲料,其营养成分更易于猪只消化吸收,有助于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增殖,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进而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和生长性能。
目前,现代液态发酵饲喂系统包括发酵控制单元、液态输送单元及智能管理单元三大模块,可实现自动化、精准化、高效化生猪饲喂。
二、规模化猪场液态发酵饲喂技术效果分析
1、提升饲料利用率
液态发酵饲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能降解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及抗营养因子等物质,同时产生乙酸、丙酸等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健康,从而提高了饲料消化率。在液态发酵豆粕饲喂育肥猪的试验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猪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了6.1%,平均料重比下降了7.3%,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降低了9.9%。赵然等研究发现,在23~196日龄育肥猪中,相较于干料和湿拌料,液态发酵饲料显著降低了料肉比(23~69日龄降10.0%和2.84%;70~196日龄降6.4%和2.85%),同时显著提高了脂肪消化率(分别高出12.38%和9.07%)。李耿辉等采用猪肠道内源乳杆菌液态发酵全价料后,同样可以显著提高育肥猪的猪平均日增重,降低了耗料增重比,这与肠道菌群调节有关。
2、提高生产性能
液态发酵饲料在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方面表现突出。陈碧红研究表明,与饲喂固态基础日粮相比,饲喂含2%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发酵液态饲料可显著改善肠道形态;同时提升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此外,还提高猪肉中谷氨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每100g猪肉中谷氨酸含量提高至1.82g,亚油酸含量提高至1.85g,均提高了2倍多。马晓阳等研究发现,采用5%液态发酵玉米秸秆等量替代玉米饲喂育肥猪,可显著提升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β-转化生长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活性和白细胞介素-4含量,从而改善生猪机体健康。
浙江省嘉善华腾农业有限公司也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液态发酵日粮的生猪平均日增重提升了13.63%,料肉比下降了8.81%,脂肪酶、α淀粉酶、胰蛋白酶等消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3.94%、9.05%、5.45%,猪群整体腹泻率下降了33.57%。华中农业大学联合新希望六合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揭示液态发酵饲料可使育肥猪背膘厚度增加21.2%,肌肉脂肪含量提高49.4%,其中n-6/n-3脂肪酸比下降43.98%;而醇类、酯类等风味物质增加495种,显著改善肉品风味;还可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脂肪酸代谢通路调控肌纤维类型转化,显著改善了猪肉的嫩度。
3、降低环境污染
液态发酵饲料经微生物作用提升了营养可吸收性,缩短饲料滞留时间,显著增加肠道乳酸菌等有益菌并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从而维护肠道健康,最终显著减少粪便中氮、磷等污染物排放。李嘉琪等研究发现,饲喂液态发酵饲料能够显著降低生猪十二指肠段大肠杆菌的含量,提高空肠、十二指肠、回肠段中乳酸菌的数量,达到改善肠道健康的作用。另有研究表明,饲喂液态发酵料的生猪栏舍的NH3浓度、H2S浓度、臭气浓度和PM2.5分别降低了81.78%、45.64%、85.05%、45.14%。同时,液态饲喂消除干料投喂的粉尘扩散,有效改善舍内空气质量,降低呼吸道疾病风险。此外,液态发酵饲料可高效转化酒糟、豆渣、木薯渣等废弃副产物为饲料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因填埋或焚烧导致的二次污染。
三、液态发酵饲喂技术存在的问题
1、前我国液态发酵饲喂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设备投资与运维成本高。通常,千头猪场设备投入需50万~100万元,且维护费用高;北方冬季需增温设备,能耗成本增加约30%。
第二,工艺管控复杂度大。发酵过程需严格监控温度、pH值及厌氧环境,否则易导致杂菌污染或霉菌毒素积累而失败。
第三,标准化体系缺失。缺乏统一的菌种配比、发酵参数、设备规范及质量标准,导致应用效果差异大,尤其中小猪场受高昂投资与专业技术缺口制约。
第四,饲料储存与配送要求高。液态发酵饲料因流动性需防沉淀变质,且其高含水量易滋生微生物,储存超时或控温不当将会影响饲料品质。
2、液态发酵饲喂技术发展的对策
液态发酵饲喂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其发展对策可聚焦于以下方面:
第一,强化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耐腐蚀、易维护的智能发酵罐群组及自清洁管道系统。集成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温度、pH值、溶氧量等关键参数。同时,优化菌酶协同发酵工艺,在保障饲料发酵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能耗。如浙江大学开发的复合益生菌与液态饲喂结合的新型饲喂技术通过调节仔猪色氨酸代谢,使仔猪日增重提高17.86%,饲料转化率降低8.08%。四川省正在研发的“分娩母猪智能液态料饲喂机”与“保育育肥猪精准液态饲喂系统”,为液态发酵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第二,构建标准化工艺与质量管控体系。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养殖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共同制定发酵工艺标准,明确统一的发酵参数规范和安全阈值,推动建立覆盖生产、储运、饲喂全链条的质量管控体系,确保发酵饲料品质与饲喂效果的稳定性。同时,可应用区块链技术全程记录原料来源、发酵流程及饲喂数据,实现全链条透明化管理,提升消费者对发酵饲料产品的信任度。陈玥婧基于区域链技术,构建了生猪肉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数据追溯,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完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补贴,对采购智能发酵饲喂设备的企业给予增值税减免;设立产业基金,支持中小型养殖场进行技术升级与设备改造。如河南省设立了2025年度省重点研发专项“健康环保节粮型液态发酵饲料与生猪智能液态饲喂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由财政直接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液态发酵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研转化。又如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出台《2024年牧区机械化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对智能饮水、饲喂及饲料加工机械购置给予30%补贴,目标2025年畜牧养殖机械化率突破50%。广西自2021年以来引入了“省级﹢市县级”特色农险支持资金,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专项资金,为生猪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第四,健全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建议行业协会组织编制《液态饲喂操作手册》,并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线上课程与实地操作培训。培训重点涵盖管道消毒、故障排查等关键环节操作规范,降低操作失误率。
总之,液态发酵饲喂技术通过微生物定向发酵与智能饲喂系统的协同,显著提升了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效益与生态可持续性。但目前存在设备成本高、操作管理难等问题。未来,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改进及多学科融合,有望克服这些挑战。而政府支持与产业协同将推动该技术发展,助力我国生猪产业向“节粮、减排、高效、优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