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的全周期中,呼吸道疾病堪称最为顽固和普遍的挑战之一。与一些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不同,猪场呼吸道问题仿佛一场“永不落幕的战争”,四季循环,却始终困扰着养殖户。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猪只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现代化的养殖管理模式、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管理细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病原体复合感染:构筑“全天候”威胁
单一病原体或许有其偏好的活动条件,但当多种病原体形成“联盟”时,其威胁便贯穿全年。猪场呼吸道疾病常表现为“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这是由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加上环境应激共同引发的症候群。
病毒开路,细菌跟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流感病毒(SIV)等是常见的“原发性病原”。它们首先侵袭呼吸道,破坏免疫系统的防御屏障(如纤毛、巨噬细胞),为后续细菌的入侵打开“方便之门”。
细菌的“机会主义”:一旦呼吸道防御被病毒削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副猪嗜血杆菌(Hps)、多杀性巴氏杆菌(Pm)等条件性致病菌便会乘虚而入,引发严重的肺炎、胸膜炎等,导致死亡率显著上升。
猪肺炎支原体是另一个关键角色。它虽不直接引起严重死亡,但会长期、慢性地损伤呼吸道纤毛和上皮细胞,显著降低肺部的自净能力和抵抗力,如同为其他病原的入侵铺上了一层“红地毯”。
这种病原体的“协同作战”模式,使得无论在寒冷的冬季还是湿热的夏季,只要有一个病原体活跃,就可能引爆整个呼吸道问题链。
二、环境与管理:呼吸道健康的“双刃剑”
现代集约化养殖模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创造了呼吸道疾病常年发生的温床。
通风与保温的矛盾:这是猪场环境管理的核心挑战。冬季为了保温,常减少通风,导致舍内氨气(NH3)、硫化氢(H2S)、粉尘等有害物质浓度急剧升高。这些有害气体直接刺激和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其变得脆弱,易于病原体附着和感染。夏季虽通风加强,但若遇湿帘使用不当或贼风,造成的温差应激同样会降低猪只抵抗力。
饲养密度与应激:高密度饲养意味着病原体在群体中传播的距离更短、速度更快。同时,转群、混群、断奶、免疫等生产操作带来的应激,会促使猪体分泌皮质醇,暂时性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为潜伏的病原体提供了“激活”的窗口期。
空气质量是根本:无论季节,猪舍内的空气质量都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粉尘不仅是病原体的载体,其本身也会对肺泡造成物理性损伤和炎症反应。
三、猪群基础健康状况与免疫状态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幕后黑手”: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是两大典型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它们不仅直接致病,更可怕的是会全面摧毁猪群的免疫系统,使疫苗免疫效果大打折扣,让猪群对所有呼吸道病原都易感。一个蓝耳病不稳定的猪场,其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会常年居高不下。
母源抗体与免疫空白期:对于仔猪而言,母源抗体的保护水平会随时间衰减。如果疫苗免疫程序不当,在母源抗体消失和疫苗免疫力尚未完全建立的“免疫空白期”,仔猪极易受到呼吸道病原的攻击。
营养与遗传:营养不均衡会削弱黏膜免疫系统的完整性。此外,一些追求生长速度而选育的猪种,其心肺功能与抗病力可能并未同步提升,也间接增加了呼吸道疾病的易感性。
四、防控策略:构建系统性防御体系
面对常年不断的呼吸道挑战,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案都难以根治,必须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综合防控策略。
1.优化环境管理是基石:必须找到通风与保温的最佳平衡点,通过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确保舍内温度稳定、空气新鲜、有害气体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如氨气<10ppm)。降低饲养密度、保证栏舍清洁干燥同样至关重要。
2.实施精准免疫与药物预防:通过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摸清本场病原谱,制定针对性的疫苗免疫程序(如支原体疫苗、猪瘟、伪狂犬等基础疫苗)。在转群、断奶等关键应激点,可策略性使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
严格执行引种隔离与检测、实施全进全出、加强人员和物资的消毒管理,防止新的病原传入或场内病原循环加剧。
4.致力于净化核心疾病:对于蓝耳病等免疫抑制病,有条件的猪场应朝着净化的方向努力。建立一个蓝耳病阴性或稳定的猪群,是从根源上切断呼吸道疾病恶性循环的最有效手段。
结语
猪场呼吸道疾病的四季常发,并非偶然,它是现代养猪业高密度、高效率生产模式下必然伴随的“副产品”。其防控是一场涉及环境、营养、免疫、管理和生物安全的系统工程。唯有深刻理解其常年发生的底层逻辑,从构建猪群坚强的基础免疫力入手,辅以精细化的环境管理和精准的防控措施,才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呼吸保卫战”中占据主动,保障猪群的健康与猪场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