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21时03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其他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母猪膘情、胎次和带仔数对生产的影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10-21  来源:🔗猪多资源  💛72

在现代养猪业中,实现母猪的高效生产是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而“一猪一策”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个体化策略,显著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性能、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率。本文基于国外文献,详细分析母猪膘情、胎次和带仔数对生产的影响,并提出模块化的管理方案。

 

 

01 从群体平均到个体优化

 

近十年大群饲养普及、窝产仔数持续提升,母猪生产表型差异(体况、泌乳量、母性行为、复配难度)被放大。平均策略容易造成两端管理失效:肥膘母猪在围产期代谢应激高、死产率上升;瘦膘母猪泌乳期掉膘大、断奶发情延迟、下一胎窝产下降。

 

一猪一策的核心是围绕“膘情-胎次-带仔数”三维特征,动态调整饲喂、环境、带仔匹配与保健,并以个体指标(BCS、背膘厚、日采食量、断奶背膘损失、产房体重趋势)作为闭环反馈。

 

02 制定策略的依据

 

一、体况与生产结果

 

高体况(肥膘)风险:围产期胰岛素抵抗加剧、宫缩效率下降,死产和初生窒息风险升高;哺乳期采食受限,能量负平衡加深,断奶后发情延迟概率增大。

 

低体况(瘦膘)风险:泌乳期动员体脂过度,背膘损失大,乳量不足导致初生至断奶死亡率上升、断奶体重不齐;免疫与繁殖轴受抑,下一胎繁殖指标变差。

 

最佳体况窗口:妊娠后期BCS维持在中等(常用1–5分制的2.5–3.0,或背膘厚约16–20 mm)更利于分娩与泌乳。

 

 

二、胎次效应(Parity)

 

初产(P1):生长与泌乳同时进行,采食能力弱,易掉膘;需要更高的营养密度与更积极的采食管理。

 

经产(P2–P5):生产潜能高、乳量强;但过肥风险增加,分娩—泌乳期的代谢负担突出。

 

高胎次(P6+):体况管理与蹄足、乳房健康更关键,带仔数不宜过高,避免过度消耗与淘汰率升高。

 

三、带仔数(哺乳窝大小)

 

窝内均匀度与弱仔比例直接影响补奶、保温与并窝策略;带仔数越大,泌乳能量需求线性上升,若不匹配采食与营养密度,母体损耗显著。

 

并窝与带仔匹配需兼顾母体能力(体况、乳房质量、采食水平)与仔猪体重分布,避免“大猪挤小猪”或“超负荷泌乳”。

 

03 评估分级与管理框架

 

一、评估与分级

 

体况评分(BCS)与背膘厚

 

建议同步使用目测BCS与背膘厚(P2后背与最后肋部超声,mm)。

 

推荐分级:

 

瘦:BCS≤2.0 或背膘<15 mm

 

适中:BCS 2.5–3.0 或背膘16–20 mm

 

肥:BCS≥3.5 或背膘>22 mm

 

胎次分组

 

P1(初产)、P2–P5(壮年)、P6+(高龄)

 

带仔数与均匀度

 

记录分娩后24小时实存仔数、均匀度(标准差或变异系数,现场可用小、中、大分级),并记录弱仔比例。

 

二、一猪一策的管理框架

 

维度组合:膘情×胎次×带仔数,形成管理矩阵。

 

管理模块:产房前(妊娠后期)、分娩期、哺乳期、断奶—返情期。

 

目标指标:死产率、初生至断奶死亡率、断奶体重与均匀度、母体背膘损失(mm或BCS)、断奶至发情间隔(WEI)、下胎窝产活仔。

 

04 分阶段策略与操作细则

 

一、妊娠后期(产前14–21天)

 

瘦膘母猪(BCS≤2.0或背膘<15 mm):

 

营养:妊娠料上调10–15%,或过渡至更高能量密度配方(适度提高脂肪与可消化能),补充氨基酸平衡与微量元素,避免只“堆能量”。

 

环境与运动:适度活动提升肌力与分娩效率;控温减少代谢消耗。

 

肥膘母猪(BCS≥3.5或背膘>22 mm):

 

营养:控制过度能量摄入,维持维生素/矿物质足量,避免产前继续增膘;重点预防便秘、泌乳采食抑制。

 

分娩准备:加强便秘管理、产床适应、人为干预计划(难产预警)。

 

初产(P1):加强适应性训练、提供分娩前诱食与适口性提升(湿拌/小餐多次)。

 

高胎次(P6+):乳房健康与蹄足检查,必要时适当降低目标带仔数。

 

二、分娩期与围产管理

 

产程监控:肥膘母猪与高胎次群设为重点巡栏对象,降低死产与窒息风险。

 

初乳与采食启动:分娩后12小时内确保自由采食与清水,采用小餐多次、湿拌提高适口性;必要时添加开胃剂或糖电补液。

 

并窝策略:

 

原则:按母猪能力与仔猪体重分级并窝,避免超负荷;弱仔优先安排在乳房质量好、采食强的母猪;肥膘母猪尽量不超负荷带仔。

 

时机:出生后6–24小时内完成并窝,确保充分初乳摄入。

 

三、哺乳期(产后至断奶)

 

采食管理:

 

按胎次与体况设定采食上限与爬坡速度:P1上限略低但密次高;壮年经产可较快爬坡;肥膘个体控制能量,保证蛋白与矿物质足量。

 

目标:产后3–5天达自由采食峰值;确保清水流速与温度,料温控制,适口性优化。

 

能量与营养密度:

 

带仔数>12的母猪适度提高能量密度与油脂添加,平衡氨基酸(尤其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搭配酶制剂提升可消化性,防止因大窝导致乳量不足与过度掉膘。

 

背膘监测:

 

每周一次背膘或BCS,记录断奶前总损失;警戒线:背膘损失>4 mm或BCS跌至≤2.0需干预(减少带仔或提高营养密度/采食策略)。

 

带仔动态调整:

 

若出现乳房炎、采食下降或体况急剧下滑,及时减载(转移2–3头至其他母猪或保育人工哺乳)。

 

四、断奶—返情期

 

目标:WEI≤5–7天;P1与瘦膘个体可能延长,需重点管理。

 

措施:

 

断奶后48小时密切观察采食恢复与行为,提供高可口能量补饲2–3天,水分与电解质充足。

 

体况恢复计划:瘦膘母猪在返情配种前适度补膘;肥膘个体避免继续增膘。

 

配种窗口:根据发情表现与体况,精准安排首次配种时间;高胎次且体况不佳个体可延后一情期以恢复。

 

05 分阶段策略与操作细则

 

一、母猪体况-胎次-带仔数分级矩阵与建议策略

 

 

二、指标与阈值参考

 

指标与阈值参考

 

三、并窝与均匀度

 

利用窝内体重标准差或变异系数(CV)判定均匀度,现场可用“轻/中/重”三档快速分级。

 

并窝规则:

 

先看母体能力(采食、乳房质量、体况),再看仔猪体重分布;

 

优先将弱仔并入乳房好、体况适中的经产母猪,避免放入肥膘或高龄母猪;

 

带仔上限根据母猪等级设定:P1瘦膘≤10–11,适中膘经产≤12–13,肥膘或高龄≤9–10(场内可根据乳量数据微调)。

 

图片

 

四、采食与料方的精准化配置

 

适口性策略:湿拌、小餐多次、料温控制、加香味剂(在高温季、肥膘群体效果更显著)。

 

营养密度:

 

大窝与高泌乳压力母猪:提高可消化能与脂肪,确保赖氨酸供给与氨基酸平衡,配合酶制剂提升消化率。

 

肥膘控制:适度提高纤维,限制能量,维持蛋白与微量充足,强化便秘管理与肝脏支持。

 

饮水管理:流速≥2 L/min,水质与温度监控,哺乳期缺水会显著抑制采食与乳量。

 

五、健康监控

 

围产期代谢与死产控制:肥膘母猪重点监测产程与胎动,必要时实施助产;减少长时间断料与应激。

 

乳房炎与采食抑制:保持产房清洁干燥、合理垫料,及时发现乳房发热与疼痛,及早干预。

 

蹄足与卧躺舒适:高胎次群体关注地面防滑与软垫,减少因疼痛导致的采食与泌乳下降。

 

保温与弱仔支持:出生前后维持保温区温度,弱仔补能量与电解质,必要时人工哺乳或保育箱

 

六、数据管理

 

数据报表:每周汇总母猪分层(膘情×胎次×带仔数)与产房绩效(死产、死亡率、断奶体重、背膘损失、WEI)。

 

预警机制:当某组指标连续两周超阈值,启动改进措施(如肥膘经产组的围产管理与并窝上限调整)。

 

迭代优化:结合群体结构变化(如P1比例上升或高胎次增多),动态调整策略与料方。

 

七、现场实施的分步建议

 

第1周:建立体况与背膘测量流程,培训并窝分级法,启用产房个体追踪表。

 

第2–3周:分层设定带仔上限与饲喂爬坡方案;对肥膘组实施围产预案与便秘防控。

 

第4–6周:运行数据看板,评估断奶背膘损失与WEI,针对异常分层调整营养密度与并窝规则。

 

第7周以后:固化标准、开展复盘,持续迭代一猪一策矩阵。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