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Mastitis in Dairy Cow)是奶牛乳腺组织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受到物理、化学等因素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炎性反应。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乳腺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局部炎症表现;泌乳量显著降低;乳汁性状显著下降,表现为乳汁颜色、气味异常等;部分病例伴有体温升高及乳中体细胞数异常等症状。该病是奶牛最常见且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本指引规定了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治疗、预防的技术要求。
1 诊断
1.1 流行特点
该病多发生于饲养密度高、环境卫生条件差的舍饲牛群。泌乳早期的高产奶牛,尤其是经产牛、乳头形态不佳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奶牛临床乳房炎平均发病率为 2%左右,亚临床乳房炎患病率可达 40%~50%。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模式间流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1.2 发病原因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感染、环境卫生不良、饲养管理不当及个体易感性等。
1.2.1 病原微生物
常见病原有细菌、真菌、病毒、霉形体等,主要包括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等。病原可分为传染性病原(如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等)和环境性病原(如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奶牛在围产期发生难产、产后瘫痪(低钙血症)、胎衣不下及酮病等代谢性疾病和产科疾病,会破坏生理稳态,也会增加乳房炎的发病风险。
1.2.2 奶牛营养
营养状况是影响奶牛免疫功能和乳房健康的重要因素,营养物质不足或过高都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降低奶牛免疫力,增加乳房炎的易感性。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失衡,尤其是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严重时,易引发免疫抑制,降低乳腺组织抗病能力。此外,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维持乳腺黏膜屏障完整性及抗氧化防御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1.2.3 管理因素
不良的饲养环境和管理操作显著增加发病风险,主要包括:牛舍潮湿、粪污清理不及时、卧床垫料污染等导致环境病原载量升高;挤奶程序不规范,如挤奶前未有效清洁乳头、挤奶后未实施乳头药浴;挤奶设备维护不当,造成真空波动或套杯损伤;乳头消毒不严格,导致病原交叉传播;干奶期管理疏漏,如干奶药选择不当或封口不严。
1.2.4 个体因素
奶牛自身状态亦影响发病风险,高危个体包括:高龄奶牛、泌乳高峰期产奶量过高,机体代谢负担加重,免疫力相对低下;经产牛、乳头形态异常(如乳头过长、松弛)者屏障功能减弱;亚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营养失衡(如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导致抗病力下降。某些杂交奶牛患病机率高于纯种奶牛,且荷斯坦牛的体细胞数通常高于其他品种。
1.2.5 应激因素
冷热应激、频繁转群、粗暴驱赶(如鞭打)、采食变质、发霉或污染的饲料等均可引起乳房炎发病率上升。
1.3 临床症状
奶牛乳房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又称隐性乳房炎)。前者具有明显的乳腺组织病变和乳汁异常;后者无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易被忽视,需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1.3.1 亚临床型乳房炎
乳中的体细胞数(SCC)显著升高;乳汁中氯化钠含量增高。
1.3.2 临床型乳房炎
病牛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达 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患侧乳房表现红、肿、热、痛、硬等症状,乳汁状态变化,含奶块、丝状、片状絮凝物,或牛乳如稀水样。
根据症状程度和发展速度,临床型乳房炎可分为四种类型:最急性乳房炎、急性乳房炎、亚急性乳房炎、慢性乳房炎。
1.4 临床病理学
1.4.1 乳汁
乳房炎的乳汁常出现明显理化性状改变,可作为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典型的乳汁异常表现包括:颜色异常:呈乳清色、灰白色;含有异常成分:可见凝块、絮片、条索状物或豆腐渣样沉淀;乳汁表现异常:乳汁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稀薄如乳清;脓性或黏稠样:乳汁呈浓稠脓状。
上述变化可单独或混合出现,正常乳汁应为乳白色、均匀一致、无凝块。发现乳汁异常时,应立即进行体细胞检测、病原学检查或 CMT 试验,以明确诊断。
1.4.2 体细胞
乳汁体细胞异常升高,通常可达正常值的数十倍以上。
1.5 实验室诊断
为准确判定奶牛乳房炎类型、评估炎症程度并指导精准治疗,需结合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综合诊断。常用技术包括乳中体细胞计数、乳汁理化性质测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及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等。
1.5.1 乳中体细胞计数法
乳中体细胞数是诊断乳房炎,尤其是亚临床型乳房炎的核心指标。正常奶牛乳汁 SCC 通常 ≤50 万/mL;当 SCC >50×10⁴ /mL时,提示存在亚临床型乳房炎;若 SCC >50×10⁴ /mL 且伴有乳房红、肿、热、痛等局部炎症表现或乳汁异常,则可诊断为临床型乳房炎。
1.5.2 乳汁 pH 值测定
健康奶牛乳汁呈弱酸性,pH 值正常范围为 6.4~6.7。发生乳房炎后,乳汁趋于碱性,pH 值上升。当乳汁 pH 值 ≥6.8 时,提示可能存在乳腺感染,且 pH 值升高程度通常与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1.5.3 乳汁电导性测定
奶牛发生乳房炎时,乳汁中的 Na+、Cl- 等浓度显著升高,引起乳汁导电率增加。通过乳汁电导率的变化,可间接反映乳腺炎状态。
1.5.4 PCR 检测
PCR 可用于快速、特异性鉴定乳房炎相关病原微生物。该方法通过扩增病原菌种特异性的 16S-23S rRNA 基因间隔区(ITS)序列,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即使乳汁中病原菌含量极低(如<10 CFU/mL),亦可被有效检出。
1.5.5 微生物分离培养及鉴定
采集异常乳样,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培养,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质谱分析或基因测序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明确致病病原菌种类。该方法可为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但耗时较长,应与其他快速检测方法结合使用。
2 治疗
2.1 治疗原则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精准用药、综合干预”原则,采取局部与全身相结合、抗感染与抗炎并重、支持疗法与免疫调节协同的综合治疗策略。具体包括:
2.1.1 病原控制: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科学选用敏感性强、乳腺穿透性好、残留风险低的抗菌药物,有效杀灭或抑制致病菌。
2.1.2 炎症控制:使用抗炎药物减轻乳腺组织炎症反应,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促进组织修复。
2.1.3 支持疗法: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失衡及脱水状态,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2.1.4 增强免疫力:通过营养支持、免疫调节剂应用等方式,提升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复发。
2.1.5 严禁盲目用药、滥用抗生素,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
2.2 治疗方法
2.2.1 乳头药浴
将病牛每个乳头完全浸没于药液中,浸泡时间不少于 30 秒。药浴后自然风干,避免擦拭,防止二次污染;每头牛使用独立药杯或喷雾装置,防止交叉传播。
2.2.2 乳房给药
挤尽患乳区乳汁;严格消毒乳头末端;按“先灌注前乳区,后灌注后乳区;先左侧,后右侧”的顺序,将药物缓慢注入各乳区;注药后轻捏乳头基部并向上推挤 2~3 次,促进药物向乳腺深部扩散;灌注完成后,立即对四个乳头进行治疗性药浴。对下头牛治疗前应先对手部和手臂进行消毒。
2.2.3 全身治疗
结合发病情况、病原学检测结果及药敏试验,选择能有效穿透乳腺屏障的广谱抗生素。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头孢噻呋)类以及氨基糖苷(庆大霉素)等。对于中重度临床型乳房炎(如急性、最急性型)或伴有全身症状(高热、食欲废绝)的病例,需实施全身抗菌与抗炎治疗。
2.2.4 乳房基部封闭治疗
配制 0.5%普鲁卡因溶液 100 mL,加入青霉素钠或硫酸庆大霉素等敏感抗生素;在患侧乳房基部与腹壁交界处做环状或多点皮下或筋膜下注射,使药液形成“封闭带”。
2.2.5 依据致病菌检测结果进行治疗
鼓励有条件的牧场开展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与药敏试验(如三分区平板培养法),明确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据此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2.2.6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扶正祛邪为原则,可选用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大青叶、白芷、 黄连、黄芩、大黄等。
3 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精准管理”原则,有效降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具体防控措施如下:
3.1 改善饲养环境卫生
良好的饲养环境是防控乳房炎的基础。牛舍保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清理粪污,防止垫料潮湿、板结;运动场应排水通畅,避免泥泞积水,定期平整与消毒;定期检测并维护挤奶设备,确保真空稳定、脉动正常、奶杯内衬无破损,防止机械性损伤和交叉感染。
3.2 严格挤奶程序
规范的挤奶程序是防止乳房炎发生和扩散的关键环节。实施分群挤奶:先挤健康牛群,后挤患病牛或高体细胞数牛只,必要时设立专用挤奶通道或时段;严格执行挤奶程序,全程规范操作与严格消毒。
3.3 提高营养水平
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有助于增强奶牛免疫力,提高乳腺抗病能力。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干奶期、围产前期、泌乳高峰期)制定精准日粮配方;确保能量、蛋白质、矿物质与维生素平衡供给,特别关注硒、锌、铜及维生素 E 等对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微量营养素;干奶期应控制精料比例,避免过度泌乳刺激,同时补充阴离子盐预防低钙血症;保证饲料新鲜、无霉变,严禁饲喂腐败变质原料。分阶段提高奶牛日粮水平,尤其是在干奶期和围产前期,精准提供优质的饲料和平衡奶牛日粮。
3.4 强化早期识别机制
早期发现是控制乳房炎蔓延、减少经济损失的前提。在每次挤奶过程中实施“四步检查法”:观察乳汁性状(是否含絮片、凝块、水样乳);检查乳房外观(有无红、肿、热、硬);触诊乳区温度与质地;记录产奶量异常下降情况。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隔离,并采样送检。
3.5 精准治疗
盲目用药易导致耐药性产生和治疗失败。应依托实验室检测,实现精准干预。
3.6 定期监测
每月开展 1~2 次加州乳房炎试验(CMT)筛查,重点覆盖高产牛、经产牛及体细胞历史偏高个体;结合 DHI 检测系统,定期获取群体 SCC、产奶量、乳成分等数据,动态评估;建立每头牛的乳房健康档案,实现个体化管理。建立乳房炎常态化监测体系。每月 2 次 CMT 快速筛查,同时对病原进行检测;有条件的牧场可每月开展 DHI 检测。
3.7 及时淘汰
对于难以治愈且具高度传染风险的个体,应及时淘汰,防止成为持续性传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