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19时57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禽病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如何防控蛋鸡啄癖的发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8-08  来源:🔗智慧蛋鸡  💛104

啄癖,又称异食癖或恶食癖,是因为多种营养物质缺乏、代谢障碍或饲养管理不当等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味觉异常反应,临床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啄肛、啄羽、啄背、啄头、啄蛋、啄趾等。任何品种、日龄的鸡都能够发病,一般雏鸡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产蛋鸡,笼养鸡比平养鸡发生率高,尤其在现代集约化、规模化、全舍饲立体养殖模式下,该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个别鸡发病后,其他鸡纷纷效仿,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啄癖会很快蔓延,造成创伤,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可造成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经济损失。

一、常见原因分析

引起鸡啄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饲料营养不全

日粮单一,饲喂量不均或营养搭配不当,会导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而引起啄癖。日粮中蛋白质、纤维素缺乏易引起啄肛;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缺乏易引起啄羽、啄肛;钙含量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会引起啄蛋;矿物质元素缺乏,尤其是食盐不足也易引发啄癖;饲料中糠麸太少,鸡只缺乏饱腹感,或种禽限饲等也可引起啄癖。

(二)饲养管理不当

饲喂不定时、定量,长期缺水、缺料;饲养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通风换气不良,舍内温、湿度过大;鸡粪清理不及时,发酵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刺激鸡体表皮肤发痒。引发自啄互啄;舍内光线过强,照射时间过长,光线明暗分布不均,鸡群兴奋发生互啄。

(三)疾病因素

球虫病、大肠杆菌病、鸡白痢、消化不良等疾病可引起啄癖;慢性肠炎造成营养吸收差引起互啄;输卵管炎或泄殖腔外翻引起啄癖;皮肤有疥癣或其他外寄生虫寄生会刺激皮肤,病鸡先自行啄羽,有创伤后,其余鸡群啄创伤处;某些疾病引起的长时间腹泻脱水,外伤出血,产蛋期脱肛也会诱发啄癖。

(四)应激因素

环境突变或外界惊扰,如噪声、防疫、高温、转群、换料及开产等一系列应激因素均能引起啄癖的发生。

(五)生理因素

鸡群内分泌变化易引起啄癖,鸡在性成熟阶段,体内分泌较多性激素,使其攻击性变强,如公鸡在性成熟阶段雄激素水平升高,刚开产的蛋鸡,由于尚未完全适应产蛋过程,非常敏感,加之血液中孕酮和雌激素水平升高,易诱发啄癖;鸡换羽期,羽根呈鲜红色,加之长羽伴有皮肤发痒,可引起鸡只自啄或者互啄。另外,鸡换羽后,若未及时清理褪下的羽毛,易使其出现食羽癖。

二、防治措施

(一)预防

1、断喙断喙是控制鸡啄癖的最佳方法。为防止断喙后出血,手术前应饲喂适量维生素K,并喂以清凉饮水。

2、合理配制日粮

根据鸡种、生长速度、饲养目的合理配制日粮,饲料日粮配比中除植物蛋白外,还应具备氨基酸、动物蛋白等,促进鸡群的进食和吸收;供给足量的维生素;供给一定比例的粗纤维。一般来说,蛋鸡日粮中粗纤维应维持在2.5%—4.5%;后备鸡群应控制在3%—5%;雏鸡应控制在3%—4%。钙、磷、锌等微量元素也必不可少。在上述营养物质的基础上,还可加入浓度 0.2%蛋氨酸或羽毛粉,能够有效降低啄癖出现的概率。

3、合理分群

按鸡的品种、年龄、公母、大小和强弱合理分群饲养,避免啄斗的发生。

4、加强管理

鸡舍要通风良好,舍温保持在18—25℃,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饲养密度以鸡20只/㎡、育成鸡7—8只/㎡,成年鸡5—6只/㎡为宜,设置足够的水槽和食槽。科学使用光照,在必要情况下使用暖光灯泡,避免早熟现象引发啄癖。

5、及时处理,防止蔓延

有外寄生虫时,鸡舍、地面、鸡体可用0.2%溴氰菊酯进行喷洒,对皮肤疥螨病可用20%硫黄软膏涂擦。被啄伤的鸡应及时取出单独饲养,防止蔓延。

6、增加鸡可啄食的食物

平养鸡群可在运动场上悬挂青菜让鸡群啄食,既可分散鸡的注意力,减少啄癖,又可补充维生素。

(二)治疗

1、及时隔离

一经发现有被啄食的鸡只,应立即挑出隔离饲养,被啄伤部位应尽快涂抹龙胆紫药水、碘酊或鱼石脂等消毒药物。

2、药物治疗

出现啄癖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对症治疗。可在饲料中添加1%—2%石膏连用5—7d。或在饲料中添加 0.2%食盐,饲喂4—5d。对单纯啄羽群体可用1%盐水饮水,连用3—5d。也可用硫酸亚铁和维生素 B12治疗,方法是体重 0.5kg以上者,每只鸡每次口服0.9g硫酸亚铁和 25g维生素B12;体重小于 0.5kg者,用药量酌减,每天2—3次,连用3—4d。对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异食癖可应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驱虫。对大肠杆菌、鸡白痢引起的啄癖,可应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鸡群啄癖主要是鸡群对于刺激的不良反应,由一个或多个诱因引起,因此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应当以预防为主,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降低或避免啄癖的发生,提高鸡群的生产性能,获得较高的养殖效益。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