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期(断奶至30公斤)是猪只生命周期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死淘率是衡量我们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下面,我将结合国外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详细剖析死淘率从2%到4%每提升一个百分点,我们每日的工作重心应如何动态调整。
01 基准线:2%死淘率
当保育期死淘率稳定在2%时,恭喜您,您的猪场运营处于行业顶尖水平。此时的每日工作重心,已从被动的“救火”全面转向主动的“优化与预见”。
每日工作重心:环境优化与行为观察
环境控制达到“毫米级”精度:
温度:不仅仅是看温度计,而是关注昼夜温差和区域温差。通过红外测温仪扫描睡床、料槽、饮水区,确保整个栏舍温差小于2℃。文献指出,超过3℃的温差会使仔猪能量消耗增加,免疫力下降(Hu等,2019)。
通风:关注风速和静止风。使用烟雾测试检查是否有贼风直吹猪群,同时确保空气流通无死角,氨气浓度持续低于10ppm。
营养管理的“个性化”:
采食行为监控:每日多次巡栏,重点观察首次采食时间和采食竞争行为。记录料槽的空置时间,确保饲料新鲜,同时避免过度饲喂造成浪费。
饮水保障:每日检查水流量(目标:每分钟0.5-1升)和水质,确保乳头饮水器高度适宜。
健康监测的“前瞻性”:
观察重点是猪只的活跃度、眼神、被毛和尾巴姿态。在此阶段,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病猪,工作核心是识别出那“最弱的5%”,通过分群、补充电解质或营养膏等方式进行干预,防止其滑向病态。
为什么这是重点? 在2%的水平上,疾病的“火种”极少。管理的核心是消除一切可能引起应激的微环境因素,最大化猪只的生长潜能。各环节的逐点调校,追求的是极致性能。
02 警报线:3%的死淘率
死淘率升至3%,这是一个明确的警报信号。表明基础管理存在系统性漏洞,猪群亚健康比例增加。每日工作重心必须从“优化”转向“干预与稳定”。
每日工作重心:分群管理与精准投药
“三色管理”法的强制推行:
绿色群(健康群):维持常规精细管理。
黄色群(风险群):精神稍差、被毛粗乱、采食不积极的猪只。每日工作重点:将其集中到病弱猪栏,提供保温灯、垫板、更易消化的粥料,并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电解质、维生素和益生菌。
红色群(病患群):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猪只。每日工作重点:立即隔离,进行个体治疗(注射抗生素等),并记录病历,用于后续分析。
环境控制的“补救性”加强:
重点检查贼风点和潮湿区域。增加干燥的垫料,修复漏水的饮水器。此时,氨气浓度可能已攀升至15-20ppm,需要增加通风频率,但需注意保温。
饲喂策略的“诱食性”调整:
在常规日粮外,每日至少一次在栏内撒布诱食料(如膨化颗粒),刺激所有猪只,特别是黄色群猪只的食欲。
为什么这是重点? 在3%的水平,猪群已经出现分化。均匀度下降。此时若仍采取“一刀切”的管理,弱猪会迅速被淘汰。工作核心是 “抓两头,顾中间” ,通过分群管理给予弱势群体额外的生存资源,稳住大群。
03 危险线:4%及以上的死淘率
死淘率达到4%,意味着保育舍的管理系统已接近崩溃。通常伴随着PRDC等混合感染。每日工作已无“重点”可言,因为所有环节都是重点,且必须采取雷霆手段。
每日工作重心:全面消毒、全群投药与极端环境控制
“清群-ALL IN ALL OUT”流程的严格执行:
每日对空栏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干燥。干燥是大多数病毒和细菌死亡的關鍵,但常被忽视。使用火焰消毒或延长空栏时间作为补充。
降低饲养密度:立即分栏,将密度降低15%以上,这是减少接触传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饮水系统的“强化”管理:
每日检查水线,对饮水进行酸化处理(pH值控制在3.5-4.0),并可通过饮水投喂抗生素和治疗剂,以确保所有猪只,包括不采食的猪,都能摄入药物。
环境控制的“极端化”:
保温和通风的矛盾必须解决。优先保证温度,特别是地板温度。在确保最小通风量的前提下,哪怕舍内略有异味,也要防止贼风和低温。此时,猪只对寒冷的抵抗力极差。
医疗决策的“群体性”:
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启动全群预防性或治疗性给药。此时已不能只治疗个体,必须假定全群均已被感染或处于潜伏期。
为什么这是重点? 在4%的水平,疾病已呈暴发态势。环境病原载量极高,猪群免疫力被集体压制。此时任何精细化管理都需让位于“生存第一”的原则。工作的核心是 “切断传播链、降低病原压力、维持群体生命”。
04 疾病的关系与管理的核心作用
一、为什么疾病管理只是基础工作?重点在如何“养好”?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问题。许多场长将精力过多投入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这实则是本末倒置。
导致断奶后死亡率的因果网络,包括非感染性(白色)和感染性(灰色)原因。箭头表示一个原因影响另一个原因的途径。
1、疾病的“三角关系”与管理的核心作用
疾病的发生是病原、宿主、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无法消灭所有病原,也无法改变猪的遗传(宿主),但我们能完全掌控环境。
国外一项经典研究(Straw等,1989)表明,在保育舍中,超过80%的疾病问题其根本诱因是环境应激(如寒冷、潮湿、通风不良),而非特定的高致病性病原。疾病是“果”,而糟糕的饲养管理是“因”。
2、“养好”的本质是构建非特异性免疫力
“养好”的猪,意味着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强大。这包括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屏障、强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能力。这一切的基础来自于:
舒适的环境:无冷热应激,能量用于生长和免疫,而非维持体温。
充足的采食和饮水:获得构建免疫细胞和抗体的原料。
良好的空气质量:健康的呼吸道黏膜是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当您把重心放在“养好”上时,您是在为猪只打造一个坚固的“盾牌”。此时,即使有病原存在,也无法轻易攻破。反之,如果环境恶劣、营养不良,猪只的免疫系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任何一个微小的病原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的“疾病管理”,不过是疲于奔命地“补窟窿”而已。
二、总结与决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