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各地 » 正文

深耕“三农”沃土 赋能乡村振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1-06-30  来源:🔗河南日报  💛1207
核心提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8个字背后是居安思危的清醒认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8个字背后是居安思危的清醒认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答好“三农”这道“必答题”。

8年攻坚,周口市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交出了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4.64万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

步入“十四五”,周口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品种播撒丰收希望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年多来,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而要保证粮食安全,首先要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今年麦收时节,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麦香四溢,小麦亩产650公斤左右的喜讯让种粮大户刘天华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麦子长得特别好,新种子功劳很大。”刘天华说,5月中旬,处在灌浆期的小麦经历了一场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因为担心倒伏,我从外地急着往回赶,到家才发现麦子在风雨中屹然挺立,基本上没有倒伏的。”

刘天华所说的“新种子”,是周口市农科院培育的“周麦36”。“它能抗8级风不倒伏,同时对条锈病等具有良好抗性,是我们重点推广的品种。”周口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韩玉林说。

育良种、种好地、多打粮,这是千百年来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周口儿女朴实的愿望,也是周口作为“中原粮仓”的使命担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从1979年尝试小麦育种至今,周口市农科院累计培育优质品种30多个,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周麦”。

它们中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周麦9”;有在国家、省区生产试验中3年获8个第一的“周麦18”;有推广应用面积超1000万亩、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周麦22”……这些品种在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超10亿亩。郑天存、杨光宇、韩玉林……一位位周口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小麦专家,用辛勤和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为黄淮地区小麦高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更多“周口粮”,是他们坚持多年的信条。“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掘小麦的优良基因,并运用分子标记技术,有针对性地培育多类型的小麦品种。”韩玉林说。

当勤勤恳恳的农民播下一粒优选种子,他看到的不只是肥沃的大地,还有金灿灿、沉甸甸的麦穗与丰收的希望。

新模式擘画发展蓝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的关键一年。

如何抢抓战略机遇,做好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探索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周口的回答是:立足产粮大市的资源优势,培育打造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以生物医药、良种繁育、绿色种植为辅助的产业集群,创建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即国家级农高区,是区域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在此之前,全国仅批复了4家,分别是陕西杨凌、山东黄河三角洲、山西晋中和江苏南京。

周口农高区位于周口市郸城县境内,2013年获批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6年获批设立省级农高区,如今又申报建设国家级农高区,一路走来闯过了重重难关,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利用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周口农高区引进了益海粮油、五得利面粉、牧原食品等知名小麦加工企业,大力支持雪荣面粉、金丝猴、金丹等本地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形成了生物育种、科学种植、精深加工、市场物流、废弃资源利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20年,实现产值211.7亿元,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占比达70.8%。

目前,周口农高区已通过国家七部委及专家考察团的现场考察。考察团一致同意周口创建国家级农高区。“我们将借此机会实现科技创新、小麦育种、小麦集约化种植、小麦精深加工、乡村振兴五方面突破,为全国传统农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周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自信地说。

届时,周口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的经济产出效率问题,提高广大农民收入,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新技术推动绿色变革

周口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周口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1/7左右,素有“中国粮仓看河南,河南粮仓看周口”之誉。传说炎帝神农建都于陈,教民稼穑,播种五谷,淮阳区至今可见“五谷台”遗迹。

传说的真假难以考证,但周口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却有实物为证。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淮阳时庄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城”,其历史可追溯至约4000年前。遗址中发现的28座夏代早期粮仓遗址,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储粮设施,以它为原型的古代粮仓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上千年。

步入现代,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古老的粮仓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化的新粮仓拔地而起。

“周口是粮食生产核心区,粮仓里的粮食不但要满,还要保管好。”中储粮沈丘直属库副总经理樊景峰说,沈丘直属库有各式仓房百余栋,科技含量在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自动翻仓机、局部粮情处理机、测温电缆下线装置……一批根据储粮特点和需要设计制造的专用设备,已经获6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小革新”在全方位护好“豫东粮仓”中发挥了大作用。

科技能做到的不止这些。郸城县的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乳酸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在国内乳酸市场占有率超60%。其自主研发的L-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生产乳酸的原材料是玉米,我们每年要消化郸城县近一半的玉米资源。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玉米中的淀粉被转化为乳酸等产品,并进一步以高品质乳酸为原料聚合成可降解材料丙交酯、聚乳酸产品,实现了对玉米由粗加工、初加工到精加工、深加工等多层次的增值。”金丹科技董事长张鹏介绍。

“聚合成的聚乳酸集资源可再生、生物可降解性、良好加工性于一身,将有效代替石油基塑料制品,大大减少‘白色污染’,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全兴说。

依靠科技,金丹把“农产品”做成“大产业”,在传统农区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从田间地头到食品、医药、化工、纺织、电子等20多个领域,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技术创新演绎着点粮成“金”的传奇故事。

新农人引领振兴力量

人类取得的许多进步都源于对星空的不懈探索,太空育种正是其中之一。这一领域是航天技术与农业育种的衍生物,通过太空育种,人们可以得到许多高产高抗的优质新品种作物。

以往,这种技术常用于实验室中,离人们的生活比较遥远。现在,一位自学成才的“新农人”将它带向了百姓餐桌。

“韭菜大王”刘顺德是扶沟县韭园镇的一名韭菜育种专家。他创办的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韭菜育种自主研发材料162种、太空韭菜种子4种,是国内最大的韭菜种子繁育销售公司,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70%。

2016年,刘顺德培育的“韭仙子”韭菜种子搭乘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飞向太空。经过优选得到的新品种“太空韭仙子”,不仅纯度高、发芽率超95%,而且产量惊人,每亩地年产量约2.5万公斤。

“凭借优质种子,公司在全国有了名气,年净利润在7000万元以上。”刘顺德介绍,他们还准备和省农科院合作,每年拿出收益的15%继续研发新品种。

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快速壮大,推动农业不断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他们中,有的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土专家,有的是精通直播带货、轻松玩转无人机的青年,他们都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刷新着公众对农民这个职业的认知。

要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离不开他们的耕耘和奉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

5年来,周口市大力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全市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19840家,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达到7512家,户均种植106亩,成为引领周口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昔日的周口,靠‘三农’支撑;未来的周口,要靠‘三农’出彩。”周口市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周口将加快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业更有看头、农村更有奔头、农民更有甜头,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记者 方化祎 李昊)

 编辑:刘金娥

声明: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