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业现代化的齿轮加速转动,我国生猪养殖业早已告别“散养为主、看天吃饭”的时代,步入以技术为核、效率为纲的高速发展期。
这一跨越的背后,是产业升级的必然:从育种突破到疫病防控,从现代化管理到精准饲喂,技术革新如同引擎,推动着生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赛道疾驰。
在这场变革中,以牧原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以“死磕技术、打破常规”的韧劲,成了产业升级的引领者:从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到深耕智能化养殖,从突破种猪育种瓶颈到创新粪污资源化利用,牧原用30余年的实践,不断绘就中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时代的浪潮从不止步。当信息化、智能化的春风吹遍乡村大地,养殖业也迎来了“共享时代”。
站在这场产业变革的潮头,牧原的发展始终秉持着“创建一个企业,能带动一方发展,能造福一方民众”的初心使命:如何让产业升级的红利穿透产业链条,真正浸润乡村沃土?如何将自身在饲料、种猪、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等领域的积累,转化为滋养千万农户的“源头活水”?
答案藏在“产业互联”的实践里——联农带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享未来。
产业互联
让农户共享发展红利
“牧原将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计划每年向农户提供1000万头仔猪,让利给农户,把易养的仔猪交给农户养,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共同发展。”7月23日,在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的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亮出的助农实招,正是其仔猪带农模式持续深化的体现。2025年1—7月,牧原已向农户销售900万头仔猪,每头优惠120元左右,累计让利达10亿元。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牧原仔猪带农模式从“稳定供应”到“让利共享”的递进升级。
早在仔猪带农模式启动之初,牧原就瞄准了养殖户的核心痛点:“养猪环节中,最难的是养母猪、防疫病。母猪怀胎数月,一旦遭遇疫病就得全部清场,农户损失尤其惨重。”
为此,牧原率先啃下“硬骨头”——20余年自主育种,投资60亿元打造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破解“种源”难题,用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筑牢疫病防线,将育种、防疫、环保等难题一一破解;同时为行业稳定供应易养、好养的仔猪,让农户从难的事中解放出来,轻装上阵专做育肥,降低养殖风险,增加收益。
对于农户而言,想养好猪,“有稳定的好猪养”是头等大事。驻马店市平舆县养殖户吴建设对此深有体会:1997年入行以来,他几经波折,曾因疫病全军覆没、债台高筑,“找猪源像碰运气,有时跑遍全国还买到病猪,一场疫病就能赔光家底。”
2020年,吴建设听说牧原能稳定供应种仔猪,抱着试试的心态,便直接购买仔猪育肥,不再自己繁育种猪。
“第一批1000多头仔猪回来,没补过一针疫苗,个个精神!”他喜出望外。靠着牧原稳定的猪源和防控保障,吴建设的养殖场逐步恢复元气,2024年已发展到300头母猪、3000头育肥猪的规模,年收入达200万元。
“猪源稳、防控严,不用再担惊受怕,我只管把猪喂好就行。”这样的养殖模式,让很多像吴建设这样与牧原合作的养殖户尝到了甜头。
2024年,牧原已为行业稳定供应种仔猪612.4万头,带动6334个养殖场(户)共同发展,养殖户总收益近20亿元。
如何在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再给农户添底气?牧原进一步升级政策:对农户采购仔猪进行让利。同时,牧原还配套提供兽医技术、信息化系统、智能装备等服务,帮农户做好生物安全防控,走上专业化养猪路,让“安心养猪”从愿望变成常态。
“以前买猪看行情,现在买猪享优惠,牧原是真把利润让给咱了!”邓州市龙堰乡北店村养殖户段海鸥有着深切的体会,“今年从牧原买了2000多头仔猪,光优惠就省了几十万元,这钱实实在在落进腰包。”
从“按行情采购”到“让利于农户”,牧原的仔猪带农模式既守住了“帮农户降风险”的底线,又拓宽了“让农户多赚钱”的空间。让“企业扛重责、农户享红利”的共享模式,成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种养循环
助农增产又增收
今春以来,河南持续高温少雨,“今年小麦能不能丰收?”“能收多少?”……
康明丽作为诚信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看着合作社流转600多亩土地上种植的小麦,不免担忧。
“亩均产量1200斤,最高亩产有1400多斤。”经过实收称重,康明丽看着堆积如山的小麦,如同拿到了考试成绩单,心里终于有了底。
“多亏了牧原的水肥浇得及时,咱这600多亩的小麦产量,几乎没受影响。”康明丽满心欢喜。
康明丽是牧原水肥的长期受益者。2019年,一次下村走访,西平牧原场区的环保主管申博结识了康明丽。
“申主管说牧原可以免费给农户提供水肥,这样既能浇水又能施肥,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使用水肥。”康明丽回忆。
康明丽所说的水肥就是牧原将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猪粪尿经过固液分离、厌氧发酵,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还可作为清洁能源再利用,液体部分则转化为可涵养农田的水肥,其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可替代化肥,促进作物生长。同时,水肥中的有机质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地力。
“使用后小麦叶色更浓绿,穗粒饱满,长势比没有使用的更好,原来长势差的麦苗在使用水肥之后快速改善,很快就赶上了正常麦苗的长势。”康明丽喜出望外。
尝到甜头的康明丽更有信心了,小麦、玉米平均每年使用水肥4次,替代了化肥。
“自从用了牧原养猪场支农管网提供的水肥,一亩地化肥使用量能减少30斤到50斤,小麦、玉米平均一亩地能多收100斤。全年化肥、人工、电费等综合来算,每年合作社能多赚五六十万元,牧原的种养循环模式给我们种粮户切切实实带来了效益。”康明丽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2024年,牧原通过种养循环在全国服务农田达472.08万亩,一亩地减投增收314.33元,共计帮助农民减投增收13.53亿元,近五年累计助农增收50多亿元,实实在在帮助了农民,还以此改良盐碱地31.82万亩,治理沙漠9.07万亩,让沙漠变绿洲,荒地变良田,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
牧原通过“企业+农户+科技”的铁三角,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生,更铺就了一条“废物变资源、从‘经验种田’到‘数字农业’”的共富之路。
培育“新农人”
为乡村振兴蓄动能
在牧原,你会遇到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一出校门就踏进农业科研一线,心怀梦想,对标国际先进,深究底层知识,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向巅峰发起冲锋;
在牧原,你会遇到“90后”“00后”农艺师,他们深入农田,走访农户,与土地打交道,与农户交朋友,他们用脚步丈量400多万亩土地;
在牧原,你会遇到一大批养猪工程师,他们从农民转变为有技术、肯钻研的产业工人,把养猪当作自己的事业,守护千家万户肉盘子,让养猪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凤台牧原的张海涛、丁利利夫妇,2018年跟着亲戚一起养猪。“那会儿家里防疫病的条件差,前后遇见3次疫病,赔得一塌煳涂,索性不养了。”张海涛回忆。
张海涛热爱养猪这个行当,但是几十万元的亏空让他不敢再“赌”一次,直到遇见牧原招工。
“大场子的防控经验足,而且有保障。”张海涛带着爱人决定试试。
智能环控、智能巡检、智能饲喂等系统的应用,加上张海涛的多年自养经验,他和妻子的业绩名列前茅。一年时间,夫妻二人就还清了外债,更有了新的目标:在牧原干下去,给自己买套大房子。
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研究生宋有金,选择到牧原成为一名农艺师。“我也曾憧憬诗和远方,可眼前这土地不正是我的诗和远方,我的心之所向,在牧原这片土地上我的农业梦正在实现。”
与钻研养猪技术不同,宋有金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不同农作物的习性、需肥规律,土壤性质。帮农民筛选更适合的种子、测土施肥确定最佳的水肥替代化肥施肥方案,为当地农户送去牧原水肥,并跟踪记录作物长势……
“通过牧原的平台,将所学、所得奉献给农业事业,让农户们在种田时能更轻松,用更低的成本,收获更多的收入,让种地不再是望天收。”宋有金说这是他返乡最大的价值。
像宋有金这样的“新农人”在牧原有近300名,他们打通了从南到北、从农作物到经济作物等39种作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
“做农业的创收,真的是如针尖挑纱,极其艰难。每一年都是在一点点中求成,但是牧原的年轻人就是把衣服脱下来,到田间地头当农民,为牧原而战,你说我们怎么能不去保护他们?”秦英林说。
牧原内部也形成共识,每年的劳模评选中,投身环保、农业,风里来雨里去的农业专业大学生,始终是重点表彰对象。无论他们之前在哪儿、是谁,现在,他们是“新农人”,更是“兴农人”。
秦英林曾说:“创建一个企业,能带动一方发展,能致富一方民众,能给一方百姓带来更多的希望,使命光荣。”当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农户的智慧相遇,当产业链的红利穿透环节壁垒流向田间地头,当“新农人”的智慧与老农户的经验交融共生,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因此愈发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