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季节对育肥猪的生长和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猪只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热应激,导致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引发疾病。如果栏舍温度高于猪舒适温度2℃以上,育肥猪的采食量会下降。因此,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对于保障育肥猪的健康和提高生产效益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育肥前期管理、环境控制、营养供给、疾病防治、生产管理、消毒、通风、饲养密度和饮水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高温高湿季节育肥猪的管理要点。
一、育肥前期管理(断奶至育肥前15天)
1,环境准备
(1)预热猪舍:转入前24小时预热保育舍至28℃,后续每周降温1℃,10周龄时降至21-22℃。
(2)设备检查:确保加热设备、饮水器(每栏2个,高低错开安装)工作正常,无堵塞漏水。
2,减少应激
(1)休息与适应:长途运输后提供3小时充分休息,再给予饮水(可添加多维电解质)。
(2)限制采食:运输当天限制采食量,避免消化不良。
3,分群管理
(1)合理分栏:按体重、强弱、公母分群,保证密度(漏缝地板0.26-0.37㎡/头)。
(2)三点定位训练:从第一天开始引导定点采食、休息、排便,保持卫生。
4,弱仔护理
特殊护理栏:及时隔离瘦弱、受伤猪只,提供红外灯保温(28-30℃)和易消化粥料。

二、育肥舍环境控制
1,物理降温
(1)遮阳隔热:屋顶铺设遮阳网或喷涂反光涂料,外墙加装泡沫板。
(2)通风降温:
纵向通风:安装大功率风机(配合水帘效率提升30%),进风口避开猪体
喷雾/滴水:育肥猪每日喷淋2-3次(避开喂料时段);母猪颈部滴水(5-10分钟/小时)。
2,温湿度监控
(1)温度标准:育肥猪最适温度15-22℃,超过27℃需启动降温措施。
(2)探头位置:悬挂于猪肩高度,远离风口、热源,避免猪啃咬。
(3)湿度控制:保持60%-70%,过高时加强通风,湿帘水量调至适度湿润。
3,猪群行为观察
扎堆表示寒冷,分散喘气表示过热,发抖需升温,舒展四肢为舒适状态。
三、营养与饲喂管理
1,饲料调整
(1)提高营养浓度:增加5%-10%能量和蛋白质(如添加脂肪),补充维生素C(200g/吨)、维生素E。
防霉防氧化:料槽每日清理残料,饲料添加防霉剂(如丙酸钙)。
2,饲喂策略
湿拌料饲喂:水料比2:1,每日4餐(清晨5-7点、傍晚18-20点为主)。
自由采食转控量:育肥前期自由采食,后期改为定时定量(提高瘦肉率)。
3,青绿饲料补充
每日补充新鲜牧草或瓜果(如西瓜皮),先精料后青料,避免过量导致腹泻。
四、饮水管理
1,水量与水质
(1)需水量:夏季饮水量达采食量的8倍,确保流速>2L/分钟(用500ml水瓶测试:15秒装满为合格)。
(2)水温控制:提供深井水(10-15℃),水箱覆盖遮阳网。
(3)酸化处理:添加0.1%柠檬酸或复合酸化剂,抑制病原菌。
2,设备维护
每日检查水嘴是否堵塞(绿苔、泥沙),保证每个饮水器供10-12头猪使用。

五、疾病防控
1,驱虫与灭蚊蝇
(1)体内外驱虫:育肥前用伊维菌素(0.3mg/kg)驱虫。
(2)蚊蝇控制:
饲料添加环丙氨嗪(1g/吨)杀灭蝇蛆。
猪舍周边清除杂草,门窗安装纱网,夜间使用畜牧蚊香。
2,重点疾病预防
(1)附红细胞体病:高温期添加多西环素(200g/吨)或磺胺类药物。
(2)呼吸道疾病:加强通风降低氨气,定期投喂替米考星预防。
3,消毒管理
(1)定期消毒:每周2次带猪消毒(交替使用碘制剂、过硫酸氢钾)。
(2)雨季加强:雨后及时清理积水,栏舍撒生石灰吸湿防霉。
六、生产操作要点
1,密度调整
夏季密度降至1.2-1.5㎡/头,避免拥挤加剧热应激。
2,减少应激源
(1)转群、免疫等操作安排在清晨或夜间,动作轻柔。
(2)避免中午高温时段抓猪、称重。
3,记录与监控
每日记录温湿度、采食量、异常猪只,使用温度报警器。
七、雨季特别管理
1,防霉防潮
(1)饲料仓库垫高(离地20cm),使用防霉包装袋。
(2)及时修复漏雨屋顶,清通排水沟。
2,非洲瘟防控
(1)人员物资严格消毒,雨天增加鞋底消毒池更换频率。
(2)饮水持续酸化(pH≤3.5),阻断病毒传播。
应急预案
1,突发高温:启动备用发电机,水帘配合冰块降温。
2,断电应对:提前安装温度报警器,预备喷雾设备。
3,暴雨防涝:准备沙袋、抽水泵,低洼猪舍提前转移猪群。
八、总结
高温高湿季节的管理核心在于“降温、补水、防病、减应激”。通过综合应用环境调控(水帘风机+遮阳)、精细化饲喂(湿拌料+青饲)、严格的生物安全(消毒+驱虫)以及动态调整密度,可显著降低热应激损失。尤其需警惕“水嘴堵塞”和“静默传播”(雨季非瘟风险)等细节问题,每日巡查与记录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