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胀气(又称肠鼓气)高发,多因肠道内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等)蓄积无法排出所致,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猪只快速死亡,尤其对保育猪和育肥猪影响较大。
夏季是猪场胀气(肠道鼓气)猝死的高发期,临床常见猪只几小时内腹部急剧膨胀、痛苦挣扎后死亡,育肥猪和母猪尤为高发。据流行病学统计,夏季猪胀气发病率可达其他季节的3-5倍,死亡率高达90%以上,成为威胁养殖效益的"隐形杀手"。
一、夏季高发原因
1. 饲料因素
- 夏季高温高湿,饲料易霉变(如玉米、豆粕霉变产生霉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气体排泄受阻。
- 突然更换饲料(如增加豆粕、麸皮等易发酵原料比例),或饲喂过多青绿饲料(如南瓜、苋菜),肠道微生物发酵异常,产生大量气体。
2. 环境与应激
- 夏季气温高,猪只散热困难,易出现热应激,导致胃肠蠕动减缓,气体排出不畅。
- 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惊吓等应激,会干扰肠道正常蠕动和菌群平衡,诱发胀气。
3. 病原感染
- 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是常见致病菌,夏季高温利于其繁殖,感染后会在肠道内产生大量气体,同时引发肠道出血、坏死,导致急性胀气死亡。
- 其他肠道疾病(如结肠炎、肠梗阻)也可能导致肠道不通畅,气体蓄积。
4. 管理疏漏
- 饮水不足:夏季猪只饮水量大,若供水不足,饲料消化吸收受阻,易引发便秘和胀气。
- 饲喂方式不当:如暴饮暴食、饲喂时间不规律,加重肠道负担。
5. 热应激引发的"消化系统瘫痪"
胃酸分泌减少40%:环境温度>30℃时,胃内pH值从正常2.5升至4.0以上
肠道蠕动减缓30%:食糜滞留时间延长2-3小时
后果:饲料在消化道异常发酵产气
6. 霉菌毒素的"三重破坏"
高温高湿导致饲料霉变风险陡增:
黄曲霉毒素→损伤胃黏膜屏障
呕吐毒素→抑制肠道蠕动
赭曲霉毒素→诱发肠道水肿
数据:霉变饲料使胀气风险提高7.2倍(中国农科院2023)
7、猪胀气分类
猪胀气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胃胀气(胃扩张-扭转)
高发群体:母猪、限位栏育肥猪。
病程:1-3小时猝死。
腹部特征:左腹显著隆起。
剖检病变:胃扭转、脾脏移位。
肠胀气(产气荚膜梭菌病)
高发群体:断奶仔猪、育肥猪。
病程:6-24小时死亡。
腹部特征:全腹均匀鼓胀。
剖检病变:肠壁充气,如蜂窝、内容物血样。
二、防控措施
1. 优化饲料管理
- 严控饲料质量:避免使用霉变饲料,可添加脱霉剂(如蒙脱石);饲料储存需通风干燥,缩短储存时间。
- 合理搭配饲料:逐步更换饲料(过渡期3-5天),控制易发酵原料比例;青绿饲料适量饲喂,避免单一大量投喂。
2. 改善环境与减少应激
- 加强通风降温:通过风扇、水帘等降低舍温(保持25-28℃),保证空气流通,减少热应激。
- 合理密度:育肥猪每头至少1.2㎡,保育猪0.3-0.5㎡,避免拥挤;减少转群、噪音等不必要的应激。
3. 针对性防控病原
- 疫苗预防:对魏氏梭菌高发场,可接种相关疫苗(如产气荚膜梭菌灭活苗),降低感染风险。
- 药物防控:夏季可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益生菌(如乳酸菌)、酶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发病猪群可短期使用敏感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控制感染。
4. 强化日常管理
- 保证充足清洁饮水:夏季饮水量约为采食量的3-5倍,定期检查饮水器,避免堵塞。
- 规律饲喂:定时定量,避免过饱;观察猪群采食状态,发现离群、腹部膨大的猪只及时隔离处理。
5. 紧急处理发病猪
- 胀气初期:可灌服植物油(50-100ml)促进肠道蠕动,或用针管穿刺放气(在腹部左侧臌胀处,避开血管,缓慢放气)。
- 重症猪:及时注射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复合维生素B),若伴随感染,配合抗生素治疗;静脉注射甲硝唑若抢救无效,及时淘汰并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
夏季猪胀气防控的核心是“预防为主”,通过控制饲料质量、改善环境、调节肠道健康,减少诱发因素;同时加强巡查,早发现、早处理,降低死亡率。
6.治疗方案:
产气荚膜梭菌的"夏季爆发"
最适繁殖温度:37℃(夏季肠道温度可达40℃)
产气能力:每毫克菌体每小时产气3.8ml
毒素攻击:β毒素溶解肠壁细胞→肠穿孔
若是梭菌引起的胀气,敲打肚子有鼓音,
方案:林可霉肌肉注射,同时静脉注射甲硝唑。
水胀气:由副猪或内脏性渗出引起,拍打猪的肚子有波动感觉。方案:肌肉注射:头孢+地米配合呋塞米分针注射。
粪胀气:由于便秘引起;拍打猪的肚子有实音,坚硬的感觉,
方案:开塞露由直肠挤入或肥皂水灌肠。甲硝唑用输精管灌肠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