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哺乳期仔猪(0-30日龄)
-核心病因:以病毒/细菌感染和环境应激为主。
-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10-20日龄高发)。
1、仔猪红痢:
病原C型魏氏梭菌,1-3日龄仔猪易感,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症状以红褐色、腥臭血便为主;
治疗方案:母猪上产房全面消毒,仔猪吃初乳挤出少许乳汁避免仔猪吃食,仔猪发病可用林可霉素、止血敏、补液盐对症治疗;
2、1-7日龄仔猪黄痢:
病原为大肠杆菌,症状以黄色黏液性、稀粪、急性脱水消瘦为主,死亡率高;
治疗方案:对于母猪妊娠80天后调整日粮营养搭配合理,调理母猪乳汁,保证母猪乳汁营养均衡,母猪分娩前后一周用热毛巾擦拭,对腹泻脱水仔猪,口服电解多维和庆大霉素或恩诺沙星;
3、1-10日龄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
寒冷季节多发,仔猪以呕吐、急性水样腹泻、黄绿或灰褐粪便,内含未消化凝乳块;
治疗方案:恩诺沙星防继发感染+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ml+维生素C250mg+维生素B6 250mg补液治疗;
4、8-15日龄球虫感染:
仔猪腹泻以黄白色粥样、水样腹泻,仔猪持续消瘦生长迟缓,生长发育差异较大;
治疗方案:增效磺胺、百球清;
-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1-7日龄黄痢、10-30日龄白痢)、沙门氏菌(仔猪副伤寒)。
10-30日龄仔猪白痢:
病原为大肠杆菌,仔猪以灰白色糊状、腥臭味稀粪为主,仔猪采食下降、脱水消瘦;
治疗方案:庆大霉素、硫酸粘菌素、恩诺沙星等;
-其他:母猪奶水不足/质量差、保温不当(温差>5℃)。
-应对方案:
1.紧急处理:灌服蒙脱石散(吸附毒素)+口服补液盐(防脱水),每日2-3次。
2.精准用药:病毒性腹泻注射干扰素/卵黄抗体;细菌性腹泻口服恩诺沙星(遵兽医指导)。
3.环境管控:保温箱温度维持28-32℃,每日清洁消毒,保持干燥。
4.母猪管理:产前接种腹泻二联苗,产后喂优质哺乳料,保证奶水充足。

二、保育期仔猪(30-70日龄)
-核心病因:断奶应激为主要诱因,叠加病原体感染。
-应激:断奶换料、分群打斗、环境变化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感染: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产气荚膜梭菌(红痢)、致病性大肠杆菌。
10-60日龄轮状病毒感染:
寒冷季节发病率高,仔猪采食下降呕吐、水样、糊状腹泻,颜色黄白色;
治疗方案:使用广谱抗生素、5%-10%葡萄糖盐水、3%-10%碳酸氢钠溶液防脱水防酸中毒;
断奶仔猪:
腹泻以温和性猪瘟、伪狂犬为主;
温和性猪瘟发烧41℃、采食下降、顽固性腹泻颜色褐色或黄色、腹泻失禁沿着后腿淌下味道恶臭,皮肤发紫;
伪狂犬腹泻以脑炎、腹泻、呕吐为主;
防治方案以疫苗免疫为主,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应对方案:
1.平稳过渡:断奶后1周内,饲料添加益生菌+酶制剂,减轻肠道适应负担。
2.疾病防控:定期检测猪瘟、圆环病毒抗体并补免;腹泻时先粪便镜检,细菌性用氟苯尼考(遵医嘱),病毒性结合疫苗+全群用黄芪多糖。
3.密度控制:每栏≤20头,避免拥挤应激。

三、育肥期猪(70日龄-出栏)
-核心病因:饲养管理不当和慢性感染为主。
-管理:饲料霉变(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通风差(氨气超标)。
-感染:猪痢疾(密螺旋体)、回肠炎(胞内劳森氏菌)、寄生虫(蛔虫、球虫)。
50-90日龄猪痢疾(血痢):
病原为猪痢疾密螺旋体,症状以出血性痢疾、慢性粘液性下痢为主(黄灰色软粪至带粘液血丝粪便),猪只贫血、持续消瘦、发育迟缓;
治疗方案:乙酰甲喹(痢菌净)、泰妙菌素、泰万菌素;
60-120日龄仔猪副伤寒:
病原:沙门氏菌,急性症状为败血症为主,慢性型为坏死性肠炎为主(常见),阴雨湿冷季节多发,症状包括发烧、下痢,粪便以黄褐色、绿色、恶臭味、混有血丝假膜为主,部分猪只出现皮肤疹块和咳嗽;
治疗方案: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效果较好;
-应对方案:
1.饲料保障:添加脱霉剂(蒙脱石/酵母细胞壁),定期检查饲料新鲜度;饮水器每日清洗,每周用次氯酸钠消毒。
2.对症治疗:猪痢疾用泰妙菌素,回肠炎用泰万菌素;每2个月投喂1次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驱寄生虫。
3.环境优化:保持通风,氨气浓度≤20ppm,及时清粪。
4.妊娠/泌乳期母猪
-核心病因:营养失衡和围产期应激,易继发感染。
-营养:粗纤维不足(便秘后腹泻)、钙磷失衡、维生素E/硒缺乏。
-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蓝耳病病毒(PRRSV)。
-应对方案:
1.精准饲喂:妊娠后期喂专用后期料,泌乳期补充鱼粉/豆粕;严禁喂冰冻、霉变饲料。
2.应激缓解:产前1周不转群,保持猪舍安静;产后注射长效头孢(如头孢噻呋钠)防产褥期感染。
3.对症治疗:腹泻时用益生菌调节肠道,细菌性感染需在兽医指导下用敏感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