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大范围高温高湿天气持续来袭,湖南、江西、广西等地相继出现生猪集体中暑事件,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严峻考验。作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岗位专家,笔者结合当前生产实际与科学研究,现就高温对生猪养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提出建议,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高温如何危害生猪
高温对生猪的危害是系统性的。从生理层面看,生猪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当环境温度超过25℃时,机体热平衡被打破,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采食量显著下降是最直接的表现,30℃以上时育肥猪采食量降幅可达20%~40%,导致能量摄入不足,生长速度放缓,饲料转化率大幅降低。
繁殖性能受创更为突出。公猪在30℃以上环境中,睾丸生精上皮受损,精子活力下降、畸形率升高,这种影响可持续4~6周。母猪则会因促性腺激素分泌受抑,出现发情不明显、受胎率降低等问题,妊娠后期高温还会增加死胎率,泌乳期高温则导致奶水不足,仔猪断奶重下降。
健康风险也随之剧增。高温使生猪免疫力降低,肠道和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猪链球菌病、蓝耳病等疫病易多发。同时,高温高湿环境加速病原滋生,粪便发酵产生的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进一步加剧呼吸道疾病风险。
养殖场怎样预防高温
针对不同规模养殖场,需采取差异化降温措施。小型散养户可采用低成本高效方案,在圈舍顶部架设高压喷雾装置,配合轴流风机形成对流。同时在猪舍顶部覆盖遮阳网,屋顶喷水降温,能有效减少太阳辐射热。
中型养殖场应升级设施装备,安装湿帘—风机系统,确保舍内纵向温差控制在1.5℃以内。针对哺乳母猪,建议采用颈部冷却带等局部降温设备,在保证降温效果的同时避免仔猪受凉。
大型规模化猪场建议引入智能环境控制系统,通过地源热泵结合物联网技术,精准调控舍温至26℃~28℃,同时实现通风、湿度的自动化调节,既保证降温效果又降低能耗。
饲养管理调整同样关键。饲喂应避开正午高温时段,选择在清晨和傍晚进行,对于哺乳母猪,可在夜间10点加喂一次,确保采食量。同时,还可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物质,饲料中适当提高脂肪比例至3%~8%,减少粗纤维含量,以弥补采食量下降带来的营养缺口。
夏季高温天气,应降低饲养密度至正常水平的60%~80%,增加猪只活动空间。及时清理粪便,减少有害气体积累,同时加强舍内通风,促进体表散热。
猪中暑后应该怎么做
面对当前极端天气,应急处置需果断迅速。发现生猪中暑,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凉水擦拭体表降温,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养殖场要提前检修供水系统,储备发电机应对停电风险,定期更换消毒剂确保防疫效果。
运输环节更需注意,避免高温时段运输。可在车厢加装通风和喷淋等防暑降温设备,途中定时检查猪群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停车降温。
从长远来看,应对频发的高温天气需建立长效机制。养殖模式上,推广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实现温度、湿度、通风的精准调控。同时优化猪场布局,在猪舍周围种植树木构建生态屏障,改善小气候环境。
高温天气虽给生猪养殖带来挑战,但只要科学应对,就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广大养殖户应高度重视高温防控,结合自身养殖规模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关注气象预警,提前做好准备,确保生猪养殖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