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22时10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猪病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全面了解猪流感病原学、临床特征与防控刻不容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8-14  来源:🔗猪业科学  💛84

猪流感(Swine Influenza,SI)是由猪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能够造成发烧、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病理学可见气管、各支气管以及肺部的炎症,同时能够导致免疫力降低,从而继发感染许多其他病原微生物,导致死亡率增加。该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以及初春等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各日龄的猪都可以感染,成年猪一般可以耐过,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的猪,尤其是仔猪,则死亡率增加。同时,猪流感病毒感染人会造成发烧、气管炎、肺炎等症状,严重者可以造成死亡。

猪流感自从1918年发生开始,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且经过一个世纪的变异演化,病毒从最开始的经典H1N1,到现在衍生出了许多不同亚型。中国具有最复杂的SIV生态系统,其中古典猪(CS)谱系、北美三重免疫(TR)谱系和欧亚类禽(EA)谱系SIV在猪中共同循环,该病对养殖业造成重大伤害,解决该病已经迫在眉睫。

1、病原学

1.1病毒结构

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是一种单股、负链的RNA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基因由8个片段组成。猪流感病毒的外观呈球形,大小在13 kb左右,表面具有囊膜和纤突,纤突成分主要是HA和NA以及基质蛋白M1,HA和NA也是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主要表达的蛋白有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基质蛋白(M蛋白)等十几种蛋白质。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差异,流感病毒被分为18种HA亚型和11种NA亚型,这些亚型在病毒传播和致病性中起重要作用。HA和NA糖蛋白负责病毒与宿主的表面蛋白相互作用。HA是流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蛋白,其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特异性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围;NA则是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通过水解唾液酸残基帮助病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从而促进病毒的扩散。NP基因是决定病毒毒力、致病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非结构蛋白NS能够保证病毒粒子在宿主细胞中的高效复制,基质蛋白M1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使囊膜和核相连接,M2蛋白则可以促使病毒进入细胞及进行复制。所有RNA片段都由聚合酶亚基(聚合酶碱性PB2和PB1,聚合酶酸性PA)连接并包裹在核蛋白NP外壳中以形成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RNP是IAV的主要复制单位。丙型和丁型流感病毒仅包含七个基因片段。它们具有一种主要的表面糖蛋白,即血凝素-酯酶融合(HEF)蛋白,其功能对应于IAV和IBV的HA和NA,以及一种次要包膜蛋白CM2,功能其与IAV的M2相似。编码病毒表面蛋白HA和NA所对应的基因是形成中和抗体的主要靶标,对于病毒的进化至关重要。

1.2病毒分型

流感病毒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四种类型,甲型病毒和乙型病毒是八片段病毒,而丙型和丁型是七片段病毒。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乙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猪和海豹;丙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和猪;丁型流感病毒感染猪、马、羊、山羊、骆驼等。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流行范围最广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按照宿主又被分为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等。猪流感病毒又被分为不同的亚型,如:H1N1、H1N2、H3N1、H11N6、H9N2等,其中最常见的病毒类型是H1N1、H1N2以及H3N2。HA对宿主α2-6,3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的结合偏好是IAV跨物种传播至人类的关键决定因素。由于病毒核酸为RNA,性质不稳定,极易发生突变和重组,也可以与禽类流感病毒和类人流感病毒进行重组,导致出现新的亚型,比如近期热度较大的G4猪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跨种族传播能力,虽然只有三种亚型始终在猪中循环,但在每种亚型之内和之间存在大量的遗传和抗原多样性,G4 EA H1N1已经被证实获得了增强的人感染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1.3病毒的历史

猪流感病毒第一次出现在1918年的西班牙,当时造成了很严重的伤亡,在全球大约有5000万人死亡,无论是人还是猪都可以被感染,当时并没有提取病毒,只知道这类病原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到十年之后才确定是一种感染猪,使其发病并广泛传播的疫病,并且分离出了流感病毒。在之后的60年间,流行的毒株一直都是经典H1N1。1976年,在美国出现了人类感染猪流感病例,并造成了人员死亡,鉴定为欧亚类禽H1N1病毒,并且不同亚型开始发生重组;再到1988年,出现人畜互传流感,感染数百人,并造成人员死亡,出现了类人H1N1病毒;1998年,美国暴发猪流感,2009年全国范围内暴发的猪流感,很快在世界各国发生流行。之后几年,还有许多案例在发生,而且由于病毒的重组太频繁,衍生出许多亚型,对于这些新型病毒,机体体内并没有对其的抗体,并且有母源抗体阳性仔猪也没有得到充分保护,母源抗体的好处仅限于减少临床症状,对于机体的损伤现在还是未知的。

1.4流行病学

猪流感病毒的一般传播途径包括接触感染或者暴露于气溶胶或受污染的污染物,该病毒主要是由于带毒猪和感染禽类粪便造成的感染和传播,从而造成流行。易感动物大多是猪,也可由猪感染人,感染之后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小流行。如果舍内有一头病猪,则整个猪舍会在短时间内暴发疫病。也有一些研究提出,病毒可通过肺丝虫为中间宿主进行扩散和传染,流感病毒可以在肺丝虫卵中存活较长时间,猪在食入被肺丝虫污染的东西时,就可以引发寄生虫血症,发生猪流感等,部分流感病毒对马也具有易感染性。

2、致病机制

猪被认为是IAV的“混合容器”,因为它们在整个呼吸道中同时具有α-2,6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和α-2,3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病毒主要感染病猪的气管和肺的上皮细胞,造成机体的炎症反应,也可能造成细胞因子风暴,导致体内各种细胞因子的失衡,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感染呼吸道细胞。在表面黏附之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内部,然后释放自身RNA并进入细胞核,在核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自身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同时抑制宿主本身的核酸和蛋白的合成,最终导致宿主细胞的溶解。病毒在核外重新组装,形成子病毒颗粒,排出细胞外,进而感染其他临近细胞。还可以通过机体的血液循环,扩散到其他器官,不断复制,使机体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细胞表面受体的不同是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HA是HA0前体经过水解形成的二硫键连接的HA1-HA2二聚体。HA1具有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的功能,HA2发挥着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重要作用。因此,流感病毒通过HA1介导的与细胞受体的结合进入宿主细胞,随后通过HA2介导的病毒与细胞膜融合,最后侵入宿主细胞。在不存在中和抗体的情况下,细胞毒性T细胞被募集到感染部位以识别IAV-S感染的细胞并产生细胞裂解穿孔素和颗粒酶分子,从而使细胞凋亡激活,使病毒颗粒逃脱免疫反应,在机体增殖。

3、病理变化

猪流感的诊断方法一般包括:1)临床诊断:根据患病家畜的临床症状及表现进行诊断;2)组织病理学诊断:对患病动物的肺脏、肝、气管等部位制作病理组织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部位病变;3)分子学方法:通过普通PCR、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明确地观察到是否携带病毒;4)免疫学检测:通过血凝血抑的方法检测是否具有血凝素,还可以用试剂盒进行抗原或者抗体的检测;5)病原学检测:把样品进行细胞接毒或者鸡胚接毒,观察病变,或直接观察病毒形态。

剖检时可见胸腔积液,肺部充血、肿大。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充血、肿胀,并且具有黏液,同时气管上皮大面积的变性、坏死。病猪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肺部,早期肺炎灶呈颗粒状或块状散在分布病变区,质地变硬,肺整体肿胀。病情严重者,肺与胸腔壁粘连,肺部萎缩。全肺出血性炎灶散在分布,质地似皮革。肺间质增宽,病变区苍白肿胀,并有许多出血点。

4、临床症状

各年龄和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SIV。病初时出现结膜炎、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废绝、呼吸急促、阵发性震颤。断奶猪与生长猪通常发病较急,体温升高,呼吸沉重、剧烈咳嗽。母猪感染后表现为体温升高、厌食、泌乳量减少甚至无乳,出现呼吸道症状,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弱小仔猪等现象,流产后配种正常,但常不育。公猪感染后精液品质降低,受精率低。病猪康复后体内便带有抗体,对SIV产生较强且持久的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但这些猪却也能成为带毒和排毒者,感染同群的其他猪,给猪群防控SI带来极大的困难。该病潜伏期一般较短,多为散发,生猪繁殖性能下降及料重比降低对养殖经济效益造成显著影响。在无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约一周可逐渐恢复;然而,在抵抗力低下或秋冬寒冷季节,易继发细菌性感染,进一步加剧养殖风险。也有部分患病猪可耐过并转为慢性病例,表现为不断咳嗽、消化不良,病程延长至一个月以上。在人类中,流感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是发烧、肌肉疼痛、头痛、咳嗽、喉咙痛、虚弱和疲劳,类似发烧的临床症状,也会造成死亡。

5、预防措施

猪流感目前并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疫苗来进行预防。现有的疫苗类型有灭活苗,甲病毒复制子颗粒疫苗、减毒活疫苗和新型疫苗。在猪流感防控中,灭活疫苗因其高效性和低成本而被广泛应用,但其抗体产生速度慢、免疫保护能力有限的问题限制了其效果。因此,研制一种既能快速诱导免疫反应又能提供持久保护的高效安全疫苗对于提升猪流感防控水平至关重要。预先存在的免疫力可以保护人类免受相关流感病毒的侵害,但抗原漂移会降低人群中的这种保护,抗原性的改变主要是由于HA基因的变异。由于IAV-S的一致多样化,增加疫苗接种引起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广度,干扰母体抗体应答,以及疫苗接种后诱导疫苗相关增强的呼吸道疾病。

对于猪流感,要坚定不移地遵守“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加强饲养管理。1)加强对新引入猪只的检疫及管理。在引入新的猪种时,提前对其进行疫病检测,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引入。并将新引进的猪只进行隔离观察,如果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发生,则可以并群饲养,同时保持全进全出的原则;2)对于不同日龄的猪只,要进行分区饲养,方便管理的同时,减少了病毒传播的风险,同时可以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3)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清理消毒,防止细菌微生物的产生,减少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性。出入车辆进行杀菌消毒,无关人员禁止入内,不同区域的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到其他区域走动;4)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规划每个猪舍的猪只数量,加强通风,同时避免冷、热刺激,保持适宜的温度;5)加强免疫,制定科学严谨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疫苗注射,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同时也要进行加强免疫。在首次免疫一个月后,再次进行免疫,可以大大提高猪群的抵抗力;6)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避免交叉污染,分区进行处理,不可以跨区,避免病原微生物的跨区传播。美国兽医的一项调查报告说,89.4%的兽医认为IAV-S是养猪业面临的三大健康挑战之一,67%的受访兽医认为IAV-S对猪群的威胁越来越大。加强和注重猪流感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6、小结

如今,在美国又有H5N1的发生,导致81个牛群感染,对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有员工感染H5N1,表明该病毒可以传染给人。目前已经出现了三例传染给人的事件,并且在动物之间的传播也较为广泛,南美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有病例发生。已经证实过该病毒可以通过牛传染给家禽、野生鸟类、牛、野生哺乳动物和家猫等50种动物。近期日本也有H1N1亚型的流感发生,且已经造成人类死亡。

现在已经有了相关的疫苗可以进行预防,但是效果不佳,不能完全预防感染,且目前并没有特效药进行治疗,只能通过对症治疗来减轻感染,加强饲养管理,同时采用抗生素药物来防止继发感染。要加强认识,从各个方面进行防控,避免带来更大损失,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同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