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21时14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推广 » 猪病 » 正文

技术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推广
点击排行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治疗,一文说全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8-26  来源:🔗猪业科学  💛121

1 概述

 

仔猪黄痢通常在仔猪出生后3 d左右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患病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带凝乳碎块粪便,很快脱水消瘦,昏迷死亡,病死率可达80%以上。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在群体内迅速暴发与蔓延,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2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仔猪黄痢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其体型微小,长度约2~3 µm,宽度0.4~0.7 µm。多数大肠杆菌周身布满鞭毛,具有运动能力,致病性大肠杆菌还带有特殊菌毛,如F1菌毛和P菌毛等。大肠杆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45℃,最适宜生长温度的pH在7.2~7.4之间。它拥有复杂的抗原结构,包括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等。

 

在不同培养基中,大肠杆菌的生长表现各异。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透明隆起、表面光滑湿润的乳白色或浅灰色圆形菌落;在肉汤培养基中旺盛生长,使肉汤高度浑浊,产生浅灰色沉淀物,一般不形成菌膜。

 

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但对外界不利因素抵抗力较弱。常用消毒药、60℃加热15 min或巴氏消毒法均可将其杀灭。在潮湿、阴暗且温暖环境中能存活1个月左右,在水、土壤及寒冷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不过,黏液和粪便会降低消毒剂对其的杀菌效力。

 

3 流行性特点

 

仔猪黄痢发病无明显季节性规律,但在寒冬和炎夏潮湿多雨阶段更为频繁。主要侵袭出生数小时至7日龄以内的仔猪,1~3日龄仔猪最为易感,部分仔猪出生12 h就会发病,1周以上仔猪基本很少患病,育成猪、肥猪、母猪和公猪几乎不感染。

 

在产仔旺季,仔猪黄痢常于多窝仔猪间暴发。发病初期,一窝中一头仔猪率先染病,病菌迅速在窝内传播,有时一窝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也很高,严重时整窝仔猪死亡。存活仔猪后续生长发育易受影响,可能成为“僵猪”。

 

仔猪黄痢的严重程度与母猪胎次有关,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源,引进带菌种猪或断乳仔猪可能导致疫情扩散。大肠杆菌通过带菌母猪粪便排出,污染猪舍环境,仔猪接触后感染发病,发病仔猪又会进一步传播病菌,形成恶性循环。

 

4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潜伏期短,有的仔猪出生12 h就发病,最长不超过3 d。起初,一窝仔猪中1~2头突然全身绵软无力,很快死亡。捕捉病猪时,其挣扎无力、凄惨鸣叫,粪便不受控制流出。患病仔猪站立困难,行走摇晃,最终卧倒,无法吃奶,体温基本正常(38.5℃),但脱水消瘦严重。随后,同窝其他仔猪陆续发病,排出黄色浆状稀便,夹杂凝乳小片,身体状况恶化,昏迷死亡。

 

最急性型常在生后几小时内突然死亡,无明显临床表现。急性型可感染各年龄段仔猪,年龄越大发病概率越小。临床表现为突然腹泻,几小时内逐渐加重,粪便呈黄色、黄白色或灰白色液状,混有小气泡,腥臭味明显,仔猪肛门失禁,精神不振,拒绝吮乳,死于全身衰竭,部分仔猪即便不死也难以康复。

 

 

5 病理变化

 

病死猪呈现严重脱水症状,可视黏膜苍白。颈部与腹部皮下水肿,胃壁黏膜水肿、附着大量黏液且充血,肠黏膜充血、水肿,肠道内有腥臭的黄白色内容物。十二指肠与小肠黏膜病变最为严重,有多处出血斑和出血点。心脏扩张,心房和心室内充满凝血块,心冠部有少量出血点。肺部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弥漫性小点状出血,肝脏有小坏死灶,肾脏颜色变淡,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6 诊断

 

6.1 流行病学诊断

 

仔猪黄痢主要侵害出生数小时至5日龄内的仔猪,1~3日龄最为易感,一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肥猪及成年公母猪通常不感染。产仔季节传播性高,一窝仔猪发病率可达100%,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

 

6.2 临诊症状诊断

 

仔猪出生时看似健康,发病却极为迅速,短则几小时后突然发病甚至死亡。主要症状为排黄色稀便,呈黄色水样并含凝乳小片,因粪便顺肛门流下且周围粪迹少易被忽视。腹泻严重时小母猪阴户尖端发红,后肢被粪液污染。病猪精神萎靡、拒奶、脱水,最终昏迷死亡,部分急性病例无下痢症状,仅表现虚弱后倒地昏迷死亡。

 

6.3 细菌分离与鉴定

 

在细菌分离与鉴定方面,无菌采集有黄痢、白痢症状的仔猪粪便,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温箱培养24 h形成红色菌落。疑似菌株在麦康凯琼脂培养16 h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16 h形成紫黑色带金属光泽的中等大小圆形菌落。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单个、成双或聚集成团。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敏感,对其他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性。

 

7 预防措施

 

7.1 精细管理母猪饲养

 

预防仔猪黄痢,母猪饲养管理要精细。哺乳期间保持饲料稳定,不随意更改配方或更换品类,严禁用高能量和发霉变质饲料,玉米等能量饲料占比控制在60%以下,粗蛋白含量不低于18% 。产前7 d逐步减料。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及时清理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产前5 d清扫产圈、铺干燥垫草,临产当天清洗母猪乳房和胸腹部,用0.1%高锰酸钾液或0.1%新洁尔灭消毒,挤出几滴乳汁后再让仔猪吃奶,每隔10~15 d对圈舍全面消毒。产仔前20 d和40 d用大肠埃希菌双价基因工程苗对母猪免疫接种。

 

7.2 增强仔猪抗病能力

 

增强仔猪抗病能力也很关键。寒冷季节做好保温,用50%北里霉素涂抹母猪乳头,2次/d,可滴服抗菌药液预防。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0.5%促菌生等菌粉制剂,避免肠道菌群失调,期间不使用抗生素。2日龄和10日龄时选择右旋糖苷铁性血素或富铁力进行1 mL肌肉注射,3~5日龄补水时添加口服补液盐,7日龄开始补料。断奶仔猪每50 kg饲料添加100 g利高霉素,连续投喂7 d。

 

8 实施治疗措施

 

8.1 抗菌素和磺胺药物疗法

 

治疗仔猪黄痢采用综合治疗原则。抗菌素和磺胺药物疗法常用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抗菌药物,鞣酸蛋白止泻,胃蛋白酶等助消化,口服葡萄糖生理盐水及电解多维补液。

 

8.2 微生态制剂疗法

 

微生态制剂疗法通过给母猪口服丁酸梭菌调节肠道有益菌菌群结构,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给待产母猪喂服白龙颗粒,通过母乳增强仔猪抗病力,减少发病概率。

 

9 讨论

 

仔猪黄痢是猪场的一种常见疾病,在临床上应注意与仔猪红痢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诊断:仔猪红痢又称之为猪梭菌性肠炎或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杆菌引起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败血病,以排红色黏液性粪便为特征,剖检时腹腔内液体增多、呈红色,腹膜纤维素性炎症并和小肠粘连,空肠全部呈红色、发硬、有特殊纹理,肠内充气,肠系膜内有小气泡;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发生于各种大小的猪,一旦发病,迅速波及全群,10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它日龄的大多能自然康复,该病主要症状为呕吐、频繁性腹泻、明显腹水,剖检胃肠道、小肠壁菲薄,肠管扩大,黏膜变性,绒毛萎缩;仔猪黄痢通常发生在一周龄左右的仔猪身上,发病表现为急性且高度致死性。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大批仔猪死亡;若治疗不彻底,患病仔猪后期会出现生长缓慢、机体处于滞长期的情况,偶尔可见排出黄白色粪便,并且这些病猪还会成为传染源,持续威胁猪群健康。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