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18时24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分析 » 行情分析 » 正文

深度解析生猪行业去产能: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的剧痛转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现代畜牧网   发布日期:2025-10-20 💛103

一、全行业亏损下的产能去化启动

(一)头部企业亏损释放强烈去化信号

当温氏股份9月肉猪销售均价为13.18元/公斤,与12.2-12.4元/公斤的养殖成本仅存微弱价差;牧原股份7月成本11.8元/公斤,9月售价12.88元/公斤,盈利近乎归零;新希望二季度成本13元/公斤,9月售价12.89元/公斤,出现价格倒挂。三大龙头企业全面亏损(头均亏损100-240元),标志着生猪行业正式步入深度亏损周期。此亏损并非局部散户困境,而是占据行业70%产能的规模化企业集体承压,彻底打破“成本优势企业仍能盈利”的市场预期,促使全行业正视产能过剩的严峻现实。

在过往市场认知中,诸如牧原、温氏这类头部企业,凭借先进养殖技术、规模化效应以及完善产业链布局,在成本控制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牧原为例,多年持续投入研发,优化猪群品种、改进养殖流程,在饲料转化率、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成效显著,成本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有利地位,即便在猪价波动下行区间,亦能维持一定盈利。温氏依靠“公司+农户”的独特养殖模式,有效分散养殖风险,降低管理成本,在成本控制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然而,当前这些头部企业在成本与售价的夹缝中艰难维持运营。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方面,过去几年行业在高利润刺激下,大量资本涌入,产能无序扩张。众多企业盲目新建养殖场、扩充母猪存栏量,忽视市场实际需求增长速度,导致生猪供应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跌。另一方面,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环保成本等养殖成本不断攀升。尽管企业采取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如优化饲料配方、提高养殖自动化水平等,但成本下降速度远不及猪价下跌幅度,最终致使头部企业也难以抵御亏损。

这种亏损局面的出现,对整个行业产生强烈冲击。头部企业作为行业风向标,其亏损意味着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中小养殖户更是雪上加霜。同时,也促使行业内所有企业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战略,思考如何在当前严峻市场环境下生存与发展,为产能去化提供内在动力。

(二)仔猪价格暴跌加速产能出清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0月第1周7公斤仔猪售价190元/头,较温氏股份260元/头的生产成本倒挂70元/头,仔猪市场的持续亏损正形成“产能去化加速器”。不同于肉猪亏损影响短期出栏节奏,仔猪亏损直接冲击繁殖端。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降至冰点,196家中大型样本企业9月仔猪销量环比下降15%,被动淘汰低产能母猪比例提升至20%,预示6个月后生猪供给将进入被动收缩期,产能去化从“口头表态”转向“实质行动”。

仔猪价格暴跌的背后,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在产能过剩背景下,市场上仔猪供应量远超需求。养殖户面对持续低迷猪价,对未来市场预期极为悲观,纷纷减少补栏数量,甚至放弃养殖。这种市场行为转变,使得仔猪销售陷入困境,价格不断下降。

从养殖周期来看,仔猪的养殖与销售是生猪产业的前端环节,其市场状况直接影响后续生猪供应。当仔猪价格暴跌,养殖户面临亏损时,会迅速做出反应,减少母猪存栏量,淘汰低产能母猪。这不仅导致短期内仔猪产量下降,更重要的是,从长远看,6个月后生猪供应量也将随之减少,从而实现产能的逐步去化。以某中型养猪场为例,在仔猪价格持续低迷情况下,该猪场果断淘汰20%的低产能母猪,预计未来几个月仔猪产量将减少15%左右,6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也将相应下降。

这种从仔猪环节开始的产能去化,与以往产能调整有着本质区别。过去,产能去化往往在猪价长期低迷、养殖端全面亏损情况下才逐步展开,且过程较为缓慢。而此次仔猪价格的暴跌,使得产能去化的信号更加明确,速度更快,从源头开始推动整个产业的调整。

二、规模化格局下的去化阻力:一场前所未有的博弈

(一)去化动力不足:资本加持下的“抗跌韧性”

在以往生猪市场周期中,散户资金储备有限,难以承受长期价格低迷。一旦遭遇亏损,通常在亏损1-2个月后,便不得不抛售猪群,关闭猪场,迅速退场。这种快速反应使得产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一定程度调整。

然而,如今规模化企业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局面。以牧原股份为例,凭借与各大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获得高达137亿元的授信额度。这一庞大资金支持使其在面对亏损时,能够维持稳定现金流,继续维持猪场运营,确保猪群存栏量不发生大幅波动。温氏股份通过发行50亿元可转债,成功补充流动资金,为企业在亏损期的运营提供坚实后盾。这些头部企业利用期货套保工具,在期货市场建立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当猪价下跌导致现货市场亏损时,期货市场的盈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损失,从而延长亏损耐受期。

这种资本加持下的“抗跌韧性”,使得规模场即便在每头猪亏损200元的严峻情况下,仍能通过多种金融手段维持运营。据行业数据统计,在散户主导的周期中,产能去化在亏损出现后的3-4个月内就会明显显现,月去化率可达1%-1.5%。而在当前规模化格局下,由于规模场的逆势稳产,行业整体去化进度放缓约40%,月去化率仅维持在0.5%-0.8%,导致市场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产能过剩局面迟迟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去化幅度难达预期:从“被动去化”到“策略性调节”

官方明确提出将能繁母猪存栏降至3950万头左右的目标,这意味着仍需去化88万头。然而,现实给这一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挑战。

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等,凭借成本优势(成本≤12元/公斤),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于它们而言,维持市场份额和资本市场估值至关重要。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仅象征性地淘汰5%-8%的低产母猪,实际存栏量基本保持稳定。以牧原股份为例,虽然响应政策号召进行了部分母猪淘汰,但从整体存栏数据来看,其能繁母猪数量并未出现实质性下降,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以确保未来的市场供应和自身的市场地位。

腰部企业(成本13元/公斤)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通过弹性调节产能缓冲区来实现“隐性去化”。它们会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延迟母猪配种时间,使得短期内仔猪产量减少;或者缩短育肥周期,提前出栏生猪,减少存栏量。但这种调节方式并未触及核心产能,一旦市场价格回升,产能很容易迅速恢复。

真正承担去化任务的尾部企业(成本>14元/公斤),由于自身成本高、竞争力弱,在市场压力下不得不进行产能削减。但由于其本身规模有限,即便全力去化,也仅能贡献30万头左右的去化量,占目标总量的34%,远远无法满足整体去化需求。这种“分层应对”的局面导致2024年6月-2025年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几乎无变化,始终维持在4038万头,产能去化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调整进程。

三、后市展望:在“滞后性”与“加速度”中寻找拐点

(一)产能去化的时间与幅度密码

从过往规律来看,产能去化的时间与幅度主要由亏损持续时间、亏损深度及猪价位置共同决定。在去化时间上,存在显著的“滞后性与加速度”:亏损持续小于2个月时,行业处于观望阶段,月去化率<0.5%;亏损持续3-5个月,进入渐进淘汰阶段,月去化率提升至0.8-1.2%;亏损超过6个月,将触发崩溃式去化,月去化率>1.5%。

按照这个节点来说,当前行业亏损才逐步显现,若亏损持续至2026年一季度(累计4-6个月),去化加速度将迎来跃升,第9-12个月(2026年二季度前后)或成为产能集中出清的关键窗口。这是因为在亏损初期,企业往往对市场抱有一定期待,希望通过短期调整度过难关,所以去化速度较慢。但随着亏损时间延长,企业资金压力不断增大,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去化措施。

(二)行情演变:从“弱反弹”到“价值重估”

从供需两方面来看,今年四季度猪价或降后微幅偏强,月均价或在13.0-13.5元/公斤。这是因为若当下养殖端提前出栏部分小体重生猪,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四季度的生猪供应,但减少力度同样有限,因为养殖端的出栏意愿并不能与下游的接货意愿相匹配,养殖端加大出栏后的计划完成率难以保证。而今年需求整体支撑力度尚可,低价猪肉或能刺激一部分消费增量,四季度需求或有明显提升。

2026年一季度或偏弱,主要是因为春节后需求回落叠加前期压栏大猪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增加,而需求相对疲软,价格或再探11元/公斤。2026年二季度猪价或微涨,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降至3950万头以下,产能去化效果开始显现,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改善,筑底信号显现。

真正的曙光或许要等到2026年三季度,待本轮深度且缓慢的产能去化成果最终体现在供给端后,市场才有望迎来相对明显的上涨。当行业完成从“扩张逻辑”到“成本逻辑”的切换,头部企业完全成本降至11元/公斤以下,猪价将迎来趋势性反转。真正的盈利周期需等待产能去化率达10%以上,即能繁母猪降至3800万头以下,届时市场供需将达到新的平衡,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结语: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这轮去产能,并非表面上的简单减产动作,而是中国养猪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重构”的必经阵痛。

对于养殖户而言,必须深刻认识市场环境变化,摒弃过去“等行情”的陈旧心态。要积极行动起来,加速淘汰低效产能,例如对于PSY<22头的母猪,应果断淘汰,优化猪群结构,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市场需求。

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仅关注短期价格波动,单纯博弈价格反弹。而应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具有深厚“成本护城河”的龙头企业,如牧原,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和精细化管理,完全成本降至11.8元/公斤,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卓越;温氏通过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有效降低养殖风险,保障生产的稳定进行。这些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是值得长期投资的对象。

当行业真正理解“去产能不是简单减产,而是效率革命”时,才能在周期震荡中筑牢长期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水平;优化产业链布局,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只有经历“价值重构”的洗礼,行业才能摆脱过去的困境,迎接下一个“超级周期”的曙光,实现可持续发展。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市场分析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