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环境条件性疾病,剖检表现为病鸡以小肠后段黏膜坏死或脱落为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急且死亡快。
一、流行特点
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主要感染3-6周龄的蛋鸡,开产以后的鸡也有发生。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最为严重。
病鸡和带菌鸡为主要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及粪便、土壤、灰尘等对该病的传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该病主要经过消化道感染或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下降导致肠道中菌群失调而发病。鸡群免疫、转群、更换饲料、饲料霉变、天气突变等均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继发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在生产上,种鸡或蛋鸡接种灭活疫苗时,由于抓鸡、接种及疫苗中的灭活剂等应激因素极易诱发坏死性肠炎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走动,羽毛蓬乱,随时间推移,大部分鸡开始拉稀、水泻,粪便变得稀薄,不成形、不成堆、比正常的鸡粪占面积大,粪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饲料,粪便颜色变浅,略显浅黄色或浅黄绿色。
产蛋鸡感染后由于肠道受损造成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导致鸡蛋重量减轻、蛋壳变薄、蛋黄颜色变浅,产蛋率可降低20%~30%。
三、剖检变化
感染初期剖检可见十二指肠黏膜增厚、肿胀,黏膜表面覆盖浅黄绿色纤维素性假膜。小肠中段可能极度胀大,肠黏膜脱落,肠壁变薄且脆弱;后期肠黏膜坏死,肠道表面呈污灰色、黑褐色或蓝绿色,肠腔内充满黑色糊状物,有腥臭味。肠道还可能出现充气、鼓气现象,肠管增粗,内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十二指肠和空肠浆膜常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其他脏器多为瘀血,无特异变化,病程较短,常呈急性死亡。
四、防控措施
(一)预防
针对蛋鸡坏死性肠炎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改善饲养环境
加强鸡舍通风换气,降低饲养密度,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同时,定期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积水,减少细菌滋生。
2、加强饲料管理
选择优质饲料,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酶制剂等添加剂,提高鸡的消化吸收能力。
3、做好免疫预防
加强鸡群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免疫力。对于已经发病的鸡,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4、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定期对鸡舍、饮水器、料槽等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同时,加强养殖场内外环境的卫生管理,防止外界病原体的侵入。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养殖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定期交替使用不同消毒剂进行消毒,在多雨和湿热季节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和消毒剂数量。
(二)治疗
在发现鸡群患有坏死性肠炎时,应及时使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由于魏氏梭菌抗药性强,使用前最好采病料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联合用药效果往往更好,例如新霉素搭配地美硝唑,或林可霉素加地美硝唑,硫酸新霉素加甲硝唑等组合,对治疗坏死性肠炎效果较好。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给药,注意药物的休药期,避免药物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