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仔猪断奶后的1-2周,有一种病专挑“壮实仔”下手——大肠杆菌水肿病。它不像黄白痢那样以腹泻为主要特征,而是以突然发病、全身水肿和神经症状为标志,常常让看起来健康的仔猪在短时间内死亡,给猪场带来措手不及的损失。读懂其临床与解剖特征,是阻断死亡的关键。

一、临床症状:“健壮仔”的突然垮掉与典型“肿”“瘫”表现
大肠杆菌水肿病最“诡异”的一点是:体况越好、生长越快的断奶仔猪越易发病,10-30日龄尤其高发,一窝中往往先从最壮的仔猪开始,像被“点名”一样。其临床症状可概括为“肿、瘫、哑”三大核心表现。
水肿——从眼睛到全身的“膨胀预警”
病猪最早出现的是眼睑水肿,像熬夜后的“肿眼泡”,严重时上下眼睑粘在一起,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缝,用手触摸眼睑,能感觉到柔软的肿胀感,像里面注了水。随后,头部、额部、鼻部也会肿胀,有的仔猪整个脸变得圆滚滚,耳朵变厚,像被打肿了一样;颈部、下颌甚至全身皮下都可能出现水肿,用手指按压肿胀处,会留下一个缓慢恢复的小坑——这是典型的“压痕水肿”。
神经症状——从“醉汉”到“抽搐”的快速恶化
发病初期,病猪走路摇摇晃晃,像喝醉酒的人,步态不稳,不愿走动,强行驱赶时会东倒西歪,甚至撞墙。很快,神经症状加重:有的原地转圈,头歪向一侧,像在寻找什么;有的突然倒地,四肢伸直划动,像游泳一样,身体抽搐,口吐白沫;更严重的会角弓反张,头向后仰,四肢僵硬,眼睛紧闭,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这些症状是病菌产生的毒素引发脑水肿的结果,发作时病猪体温一般正常,或仅轻微升高(40℃左右),这与其他发热性神经疾病不同。
其他特征——“沉默”的恶化信号
病猪发病后食欲骤降,甚至完全废绝,嘴里流涎,叫声变得嘶哑,像被砂纸磨过一样;有的会出现呕吐,吐出黄色黏液;呼吸起初正常,后期因喉头水肿或肺水肿,会出现呼吸困难,像被掐住脖子一样喘息。整个病程很短,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有1-2天,最快的甚至在几小时内就突然死亡,死前常四肢划动、角弓反张。
二、解剖症状:胃壁水肿是“铁证”,全身水肿成链条
解剖水肿病仔猪,最触目的是全身多处水肿,而胃壁水肿是“标志性证据”,如同疾病留下的“指纹”。
胃壁——水肿病的“诊断金标准”
打开腹腔,胃大弯和贲门部的黏膜下层会出现明显水肿,像夹了一层厚厚的透明胶冻,厚度可达1-2厘米,用刀切开时,会有清亮的液体渗出,水肿层与正常组织界限分明,像在肉里嵌了一块果冻。严重时,胃壁水肿会蔓延至胃底部,甚至导致胃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这是大肠杆菌水肿病最独特的病变,其他疾病几乎不会出现。
肠系膜淋巴结——“水囊”般的肿胀
肠系膜淋巴结(尤其是胃附近、小肠系膜的淋巴结)肿大得像鸽子蛋,切面湿润,呈灰白色,轻轻挤压会流出淡黄色液体,整个淋巴结像灌满水的透明囊袋,质地柔软,用手一捏就会变形。这是病菌侵袭淋巴系统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
脑部——水肿压迫的“扁平脑回”
打开颅腔,可见脑膜充血、水肿,脑沟变浅,脑回变得扁平,像被水浸泡过的海绵,失去了正常的起伏。脑组织质地变软,切面湿润,有时可见针尖大的出血点——这正是引发神经症状的“幕后推手”,水肿的脑组织压迫神经,导致共济失调、抽搐等症状。
其他部位的水肿“链条”
喉头和会厌软骨黏膜常出现水肿,像增厚的海绵,严重时会堵塞呼吸道,这是病猪呼吸困难的原因;肺水肿时,肺脏体积增大,质地变实,切开有大量清亮液体流出;胆囊壁水肿增厚,像被水泡涨的纸;有的病例还会出现结肠浆膜、膀胱黏膜水肿,但这些都不如胃壁和淋巴结水肿典型。
此外,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器官一般无明显病变,或仅有轻微充血,这与败血症类疾病的全身出血特征有明显区别。

三、诊断与鉴别:抓住“胃壁水肿+神经症状”的核心
水肿病的诊断并不复杂,结合断奶后健壮仔猪突然发病、眼睑/头部水肿、神经症状,再加上解剖时的胃壁和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即可初步确诊。但需与以下疾病仔细区分:
•链球菌性脑膜炎:同样有神经症状,但无胃壁和全身水肿,且常伴随败血症(皮肤发绀、出血点)、关节肿胀,剖检可见脑膜充血、脑脊液浑浊,能分离出链球菌。
•副猪嗜血杆菌病:有神经症状和关节肿胀,但以纤维素性多浆膜炎(心包炎、胸膜炎等)为核心病变,无胃壁水肿,可通过多部位纤维素性渗出鉴别。
•猪瘟:虽可能有神经症状,但会出现全身皮肤、内脏广泛出血,脾脏梗死,回盲瓣纽扣状溃疡等特征,且无水肿表现,抗生素治疗无效。
•食盐中毒:有神经症状和呕吐,但无胃壁水肿,且有过量摄入食盐的病史,剖检可见胃肠黏膜充血、出血,脑组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实验室通过从胃壁水肿液、肠系膜淋巴结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如O139、O141等血清型),并检测到志贺样毒素,可最终确诊。
四、防控要点:断奶管理是“防线核心”
水肿病的防控,关键在减少断奶应激,阻断病菌“乘虚而入”的机会,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科学断奶,降低应激“阈值”
仔猪断奶前3-5天逐步减少母乳摄入,增加饲料投喂,让肠道适应固体饲料;断奶后1-2周内不突然更换饲料,保持饲料配方稳定,且蛋白质含量不宜过高(不超过20%)——过量蛋白质会在肠道发酵,促进大肠杆菌繁殖。同时,保持圈舍温度稳定(22-25℃),避免温差过大,分群时保持原窝仔猪同栏,减少打架应激。
2.疫苗与肠道“调理”
仔猪断奶前7-10天接种大肠杆菌水肿病灭活苗(针对当地流行血清型),通过主动免疫产生抗体;断奶前后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益生菌(如乳酸菌、芽孢杆菌)、酶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定植;适量补充维生素E和硒,增强仔猪免疫力。
3.环境“净”化,切断传播链
产房和保育舍在仔猪进入前彻底清洗消毒,地面、料槽用2%戊二醛或过氧乙酸喷洒,杀灭环境中的大肠杆菌;仔猪断奶后每天清理粪便,保持栏舍干燥,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大肠杆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干净的环境是最好的“防火墙”。
4.发病后“快”字诀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对同群猪用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头孢噻呋)预防,同时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葡萄糖,缓解应激;病猪治疗需“早”,可肌肉注射抗生素+地塞米松(减轻水肿),配合静脉注射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缓解神经症状),但晚期病例治疗效果极差,需及时淘汰并无害化处理。
猪大肠杆菌水肿病虽来势迅猛,但只要记住“壮仔断奶后,肿眼加抽风,胃壁有胶冻”的核心特征,做好断奶期的精细化管理,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对养猪人而言,关注断奶仔猪的每一个“肿眼泡”和“步态不稳”,就是在守护猪场的“未来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