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益生产服务实践中,PTT教练团队发现,影响猪只死淘率的主要因素包括饿死、压死、肢蹄病淘汰等。数据分析表明,仔猪压死是仅次于饿死的第二大死因。尤为严峻的是,7日龄内仔猪死亡中超过30%源于压死,严重制约猪场PSY的提升。有效防控压死,能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显著提升猪场效益。
一、仔猪压死的主要原因
1. 母猪奶水不足:初生仔猪依赖充足母乳获取营养。母猪奶水不足时,仔猪因饥饿会频繁吮吸乳头,导致母猪烦躁不安、频繁起卧,极易压死仔猪。
2. 设施设备缺陷:产房产床设计不合理。 防压装置老化失效,无法减缓母猪卧倒速度。 产床地面湿滑,导致母猪滑倒摔跤压死仔猪。
3. 噪音应激:猪舍内大声喧哗、重关门窗等突发性巨大噪音,易惊吓母猪,引发恐慌、急速起卧,从而压死仔猪。
4. 环境温度过高:产房母猪最适温度为18-22℃。超过此范围,母猪易发生产热应激。加之仔猪保温灯的热源,更使母猪感到不适,频繁起卧、玩水,增加压死风险。
二、减少仔猪压死的核心措施
1. 精准控温:产房大环境温度以母猪舒适为主,控制在16-20℃;母猪分娩前预热保温箱,确保初生仔猪环境温度达32℃左右;保持产床干燥,防止母猪站立打滑。
2. 优化产床与设备:产床长度建议约2.3米,宽度设计合理;安装并确保防压杆功能正常(能有效减缓母猪躺卧速度),定期检查维护。
3. 维持环境安静:严格禁止在产房内大声喧哗、制造碰撞异响等噪音。
4. 保障母猪泌乳健康:密切观察母猪乳房状况(如红肿、发紫、发硬、乳腺发育不良),及时发现并治疗乳房炎或奶水不足问题。
5. 规范脐带处理:仔猪出生后,将脐带长度控制在8-10厘米,避免过长导致母猪被绊倒而踩压仔猪。
6. 关注虚弱母猪:对产程超过4小时、产后虚弱无力、呼吸浅表的母猪进行特别护理,缓解其过度疲劳。
7. 加强产后关键期监护(尤其前3天):增加巡栏频次,重点观察站立的母猪(尤其在磨牙、阉猪、喂料时段)。确保所有母猪躺卧稳定后方可离开产房。
8. 识别仔猪求救信号:当仔猪发出持续、声嘶力竭的尖叫声时,应立即视为被压信号,迅速前往施救。
三、总结
母猪产后3天内是仔猪压死的高发期,占此阶段仔猪死亡的60-80%。因此,产后3天(尤其是24小时内)实施“栏舍不离人”的严密监护至关重要。此外,需特别警惕以下高风险情境:
母猪患炎症:疼痛导致频繁扭动起卧,极易压死仔猪。
夏季高温:炎热促使母猪起卧更频繁,压死风险显著高于冬季。
天亮时段:喂料、光线变化等因素易引发母猪躁动。
人员交班时:走动、交谈产生的噪音易惊吓母猪。
仔猪压死是养殖过程中的重大经济损失。然而,通过严格执行一套科学、规范的仔猪防压SOP,完全能够有效降低压死率,直接转化为猪场的经济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