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人们经历繁重的日常工作,渴望来一场心灵放松之旅时,融合了蓝天、白云、草地、牛羊的草原之旅总是会被提及,引人一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真实景象。
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养殖业的发展,草原逐渐退化甚至沙化,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持续实施,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既保障了牛羊肉、乳制品等畜产品市场供给,又为牧旅融合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让更多游客体会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2024年5月,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播出,电视剧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区热度暴涨,地处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也完美承接了此波旅游热度。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带动布尔津县传统畜牧业融合发展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实践了。”布尔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产业中出现的牧旅融合、草畜平衡等新情况新问题,县里先后出台了《布尔津县牲畜种群放牧及联户联组代牧制度的方案》《布尔津县转场与放牧管理办法》等政策办法,明确“放牧区域、草原载畜量、职业代牧户”,做到任务清晰,有规可依。同时,还积极探索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径,大力推广职业代牧人制度。
职业代牧人就是专业从事代牧服务的牧民。其实,代牧模式在布尔津县已有20多年时间,自实施安居富民、牧民定居工程之后,牧民游牧转场逐步转变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冬牧场牧户及牲畜数量逐年减少,牧民自发代牧的情况逐渐普遍。近年来,随着牧区基础设施完善,代牧市场逐渐成熟。
为提升职业代牧人制度的规范性,布尔津县将放牧人的培训和择优上岗作为重点,严格把关,规范录用程序。该县以行政村承包的天然草场为单位,从每5~10户牧民中选出1名作为职业代牧人,经过草原生态保护、饲养管理、应急处突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后,由农业农村部门逐一审核,合格后发放“职业代牧人”证书。
在增收方面,职业代牧人按照短期代牧100元/月/头牛、20元/月/只羊的标准收取费用,5个月的短期代牧结束后,人均代牧收入5万元以上。另一方面,2750余户近1万名牧民改变了以往游牧生产生活习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参与餐饮行业、经营民宿农家乐、骑乘马租赁等多渠道转移增收,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长。
目前,全县968户牧民实现持证上岗,推动了传统游牧方式向职业化、规范化、组织化方向发展,上山放牧户数量由最早的4150户减少到现在的1400余户。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草原深处,牧民特木尔朝鲁策马扬鞭,带着群马奔腾在夕阳下。
作为地地道道的蒙古族牧民,特木尔朝鲁家世代养马。“乌珠穆沁白马耐寒耐旱耐力好,马奶也值钱,按现在的市场需求看,白马真可谓浑身是宝!”特木尔朝鲁谈起白马滔滔不绝。
在母马产奶季,他每天清晨早早就起来把马群赶回来,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后便开始挤马奶。“一般从早上8点开始,每隔2个小时挤一次奶,平均每天的马奶产量能达到80斤。”特木尔朝鲁说,每年的6-10月是产马奶的季节,同时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品尝并喜爱马奶,产出的马奶供不应求。“去年我们靠卖马驹和马奶,年收入有30多万元。今年我们打算对产品的外包装进行升级,大干一场,增加收入。”特木尔朝鲁壮志满满。
美食往往能给人们带来对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感受,甚至比美景更让人长久怀念。
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实践中,不少地方都将产业链延伸作为发展重点。西乌珠穆沁旗以延伸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开展中国“一乡一品”、中国白马之乡、“乌珠穆沁白牛”“锡林郭勒羊”“锡林郭勒奶酪”等特色品牌打造,不断擦亮“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品牌效益。目前,该旗6家屠宰加工、乳制品加工企业作坊授权使用“锡林郭勒羊”“锡林郭勒奶酪”等特色品牌,2家屠宰加工企业授权使用“乌珠穆沁羊肉”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乌珠穆沁阿尔沁浩乳德”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全面提升农畜产品溢价能力的同时,助力当地牧旅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也坚持“品牌打造+农旅融合”,构建高层次产业融合体系。通过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从“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续展、包装物流、宣传推介等环节全方位落实补助政策。全县3个乡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马鹿”“肃南牦牛”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截至目前,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3个,占生产总量的65%,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时,建成“集生态养殖、放牧体验、远程可视、休闲养生、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省首个全域智慧化共享牧场示范项目,打通从草原到消费者的一站式共享服务渠道,利用微信小程序“裕固高原绿色牧场”,让消费者在都市“足不出户”做“牧羊人”,细毛羊云端销售价格只均净增加120元,累计销售额达1976万元,实现牧场、品牌、成果共享。
今年那达慕大会即将开始,经过800多年历史传承,那达慕大会从搏克(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项目,延伸到赛车、音乐、冰雪等更加现代化多元化的项目,为传统项目增添了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四方游客。
据内蒙古兴安盟统计数据,2024兴安盟那达慕活动期间,当地旅游人数达到了12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12.2亿元,带动就业1.3万余人,创造了历年那达慕之最,将那达慕大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把传统的体育赛事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项目。
近年来,随着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持续实施,各地逐渐探索“牧旅+文旅+体旅”业态深度融合化发展,为草原畜牧业增添更多文化内涵。
四川省红原县精心打造“雅克”牧文旅融合品牌,运营“骑着骏马游草原”新业态,连续举办牦牛文化、赛马、夏季雅克音乐季和藏族山歌大会等系列节庆活动。同时,规范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服务等旅游全链条发展,打造文旅融合新标杆。目前,该县已有星级乡村酒店2家、牧家乐78家,培育多家涉旅企业开展沉浸式观光旅游,旅游收入达到6.8亿元,接待游客达90.87万人次。
西藏当雄县依托优势旅游资源及新型养殖方式,开发特色游牧旅游体验项目。同时依托纳木错景区,打造黑帐篷、阿热湿地等旅游热点区域,举办“赛马节”“虫草节”等活动,有效推进休闲牧业与游牧文化相融合,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68.88万人次,旅游收入9222.42万元。
纵观各地实践经验,不难看出,牧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不仅有效推动了传统畜牧业向特色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更加助力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农牧文化传承协同并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惠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