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声四起:“缺猪大涨”真的要来了吗?机构报告纷纷看好三季度猪价,仿佛曙光就在眼前。
支撑上涨的“底牌”确实存在:
供应收缩已成定局:2024年那个寒冬,新生仔猪存活率大幅降低,加上不少养殖户忍痛淘汰低产母猪,双重打击下,今年三季度能上市的大猪同比增幅明显缩水
“二次育肥”搅动短期市场: 当前二次育肥的猪圈又热闹起来,北方地区标准体重的生猪出现阶段性“紧俏”,这“火苗”可能快速推高短期价格。
需求旺季即将点燃: 中秋、国庆双节备货的号角即将吹响,这是每年拉动猪价的“传统引擎”。更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制作腊肉的需求可能提前启动,为价格短期冲高再添一把火
政策与成本“双保险”: 国家冻猪肉储备的“收储”政策像一张安全网,兜住价格避免暴跌深渊。同时,持续高位的饲料成本,死死顶住了猪价的地板,让它难有深跌空间。
然而,八月想迎来“暴涨盛宴”?恐怕过于乐观!三大风险虎视眈眈:
产能“堰塞湖”压力山大: 一个冰冷的数据戳破幻想——2025年3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仍高达4039万头! 这数字远超国家3900万头的调控“警戒线”,意味着生猪供应的“水龙头”依然开得很大,潜在供应压力像悬顶之剑。
“二次育肥”成双刃剑: 眼下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入场成本可不低。最大的风险在于,如果后期大家一窝蜂地集中出栏那些养得肥肥的大猪,市场瞬间“堵车”,价格踩踏惨剧极可能上演,把好不容易涨起来的价又砸下去。
消费复苏仍是“软脚虾”: 尽管餐饮业在缓慢恢复,但菜市场、超市里猪肉(白条)的实际走货速度明显在放缓。更要命的是,便宜实惠的鸡肉、鸡蛋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抢走老百姓餐桌上原本属于猪肉的那一份
关键八月,猪价究竟怎么走? 综合各方因素,真相可能让盼涨的养猪人心里一紧:
8月上旬:“跌”字当头? 高温持续“烤”验,养猪场为减少热应激损失,被迫加速出栏节奏。偏偏此时终端消费依旧疲软不堪。两股力量夹击下,生猪均价很可能继续下探寻底。
8月中下旬:曙光微现? 随着大中小学开学食堂备货启动,叠加中秋节日效应渐浓,需求端有望迎来一丝暖意。同时,二次育肥的养殖户“惜售”情绪可能升温。双重作用下,猪价或迎来一波触底反弹。
但关键点在于:这个反弹,力度有限! 专家预判,整个八月的猪价涨跌幅度大概率被牢牢控制在±5%以内,想要一举冲破养殖成本线,实现全面盈利?难!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