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健康直接关乎养殖效益与乳品质量,而炎症与疼痛是奶牛养殖中的常见“拦路虎”。近期,针对全国10个省份109家牧场(总存栏约39万头)的调研,为我们揭开了奶牛炎症与疼痛管理的真实情况,快来一起看看关键要点。
一、调研基本情况:覆盖广,样本有代表性
本次调研采用结构化问卷,涵盖炎症与疼痛的认知、识别、评估、处理全流程,涉及宁夏、黑龙江、河南等10个省份,牧场存栏从200头到2.7万头不等,平均存栏3592头,数据具有较强参考价值。
二、炎症与疼痛识别:多数牧场有识别标准,但存在“偏科”
1、近9成调研牧场有识别标准
93.1%的牧场制定了炎症与疼痛相关识别标准,其中66.7%同时有两种标准,26.5%仅有其一,6.9%的牧场未制定任何标准,且地区管理意识有差距。
2、疾病覆盖有侧重,乳房炎、蹄病最受关注
炎症识别:建立乳房炎(80.4%)、蹄病(78.4%)、子宫炎(75.5%)炎症识别标准的牧场覆盖超75%。建立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炎症识别标准的牧场覆盖不足55%,可能因为这类疾病发病率低、识别难。
疼痛识别:建立乳房炎、蹄病、产后疾病疼痛识别标准的牧场覆盖超60%,但去角疼痛识别标准仅38.2%,反映相比动物福利相关疼痛,部分牧场更关注“影响经济效益的疾病”引发的疼痛。
三、识别与评估具体操作方式:偏爱“简单易操作”,精准方法有待提高
1、炎症检测方法:体温、乳汁、行为观察是主流
体温检测(97.1%)、乳汁检测(88.6%)、行为观察(88.6%)最常用,成本低、易操作。
体况评分(44.8%)、血液检测(21.9%)用得少,精准度高但操作复杂,可能引发漏诊早期炎症。
仅14.3%的牧场(15家)同时用5种方法,整合应用待提升。
2、疼痛评估方法:靠“肉眼观察”多,专业指标鲜少用
行为异常(93.3%)、食欲变化(88.5%)、产奶量下降(84.6%)、体温变化(80.8%)是评估疼痛的主要指标,易观察。
急性期蛋白、血清皮质醇等专业生理指标使用不足10%,因为依赖实验室检测,应用门槛高。
四、疾病发病情况:部分疾病防控向好,临床乳房炎问题突出
防控好的疾病:子宫内膜炎(94%调研牧场发病率<10%)、犊牛BRD(92.6%调研牧场发病率<10%),绝大多数牧场的处于低发病率。
可控但需警惕:隐性乳房炎(76.3%调研牧场发病率<4%)、犊牛腹泻(71%调研牧场发病率<10%)等,但10%-13.5%的调研牧场胎衣不下、产后子宫炎的发病率等超警戒线。
特别值得注意:仅23.8%牧场的临床乳房炎发病率<1%,48.8%牧场的临床乳房炎发病率>2%,需加强产后监测和干奶期护理,针对性优化防控策略。
伴随炎症和疼痛现象的常见疾病发病率
五、疼痛处理:高痛事件关注高,部分“高痛低管”需改进
1、疼痛评分:整体中等,难产助产最痛
36种操作/疾病平均疼痛分5.41分(0分无痛,10分极痛),标准差1.87,个体差异大。
最痛:难产助产(9.10分);最轻微:1级乳房炎(1.84分)。
2、处理情况:高痛事件多重视,但仍有“遗漏”
高疼痛区(>6分):难产助产(处理率89.4%)、母牛分娩(78.8%)、蹄病(83.5%)处理积极,但犊牛烙铁去角(43.5%)、去势手术(24.7%)、3级乳房炎(20%)处理率不足50%,“高痛低管”需改善。
中疼痛区(4-6分):真胃炎(70.6%)、关节炎(63.5%)处理较好,但去副乳头(30.6%)、胚胎移植(12.9%)处理率低,常规小操作被忽视。
低疼痛区(<4分):1级乳房炎处理率仅3.5%,人工授精(23.5%)、皮肤病(25.9%)处理率低,长期忽视或影响奶牛福利。
3、疼痛处理方式:NSAID是主流,多元化技术待探索
注射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最常用,占比92.3%,成本适中、效果明确。
局部麻醉次之(67.3%),多用于手术。
物理疗法(34.6%)、中兽医疗法(16.3%)应用少,牧场对多元技术顾虑多。
仍有4.8%的牧场无专门疼痛管理,需加强意识。
六、小结:
管理有进步,短板需补齐
目前国内奶牛炎症与疼痛管理整体有提升,多数牧场有识别标准,部分疾病防控成效显著,但仍存在地区差异大、精准检测应用少、临床乳房炎防控差、部分高痛事件处理不足等问题。后续需针对性优化策略,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兼顾养殖效益与动物福利,促进奶牛健康发展。